■本报见习记者 吴晓璐
“去年一斤玉米不到6毛钱,价格下跌不少,真不知道该咋办。‘保险+期货’推出后,寻思是个惠农政策,虽然不懂期货,但还是决定把120公顷玉米投保,先试试。”近日,吉林省盛满良玉农业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于丽敏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该合作社年种植玉米1200公顷。以前有玉米临储政策,合作社对政策形成依赖;去年临储取消,如何抵御市场风险就成了于丽敏最头疼的事。“‘保险+期货’推出来之后,投保的玉米一斤能多5分钱的收入,这个政策真的实现了惠农,提高了种植户的积极性”,于丽敏说。
在“保险+期货”之前,农业保险只对产量进行保障,而且保额比较低,保费也大都是由国家补贴,农户参与度并不高。2016年玉米临储取消之后,玉米价格直线下滑,农户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吞。但是参与“保险+期货”项目试点的合作社则能相应减少损失。按照于丽敏的说法,一斤玉米多收入5分钱,201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玉米5808.90公斤/公顷的单位面积产量计算,120公顷玉米增收了6.97万元。
随着三大期交所对“保险+期货”项目试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户和合作社都尝到了农业价格保险的甜头。
2014年大商所引导期货公司开展场外期权服务“三农”试点项目,结束了“期货+订单”的传统模式。2015年,又与中国人保财险推出“保险+期货”的新模式,实现了期货服务“三农”的华丽转身。
2016年,大商所在玉米和大豆上开展了12个“保险+期货”试点项目,郑商所在棉花和白糖品种上开展了10个“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均取得积极效果。2017年5月份,上期所的天然橡胶“保险+期货”精准扶贫试点项目也正式启动。
目前三大期交所已经有玉米、大豆、白糖、棉花、橡胶和鸡蛋六个“保险+期货”试点项目,近日,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玉米和大豆的价格保险模式最成熟。今年7月初,国内首单农产品收入保险也落户大豆,玉米收入保险则正在探索中,“保险+期货”服务三农模式日益成熟。(下转B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