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两会报道组 张志伟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中国大陆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老年抚养比为19.6%。2019年,我国养老服务机构34065个,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761.4万张,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仅33.3张。我国越来越多的高龄、失能、失智和患病老人有待获得专业康复护理服务。
为了解决养老服务存在的“缺口”,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工商联主席刘劲松提交了《关于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养老产业领域》的提案。
刘劲松认为,鼓励民营企业主动参与养老产业,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老年养护压力,还能拉长产业链,催生扩内需、促就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市场上与养老产业密切相关的配套与服务比较滞后,导致部分民营企业定不下心,放不开手脚。为此,刘劲松提出了四条建议:
一是加快出台更接地气的医养结合政策,推动医养一体化进程。医养一体化可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目前,医疗机构和康养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康养机构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康养机构之间,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同时康养机构不具备医疗资质,也不能和甲级医院“结对子”形成医联体,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已经成为康养机构的“难言之痛”。建议尽快出台医养一体化落地政策,允许康养机构和当地医院成立医联体,允许三甲医院在康养机构内设置“合作医院”,真正实现“医养一体化”。包括加强与医院合作中医药康养项目,以传统中医、中草药和中医疗法为核心资源形成一系列业态集合。
二是扩大基础设施供应,促进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目前,民办养老机构取得土地比较困难,老旧城区盘活利用存量资源建设养老服务机构难度较大,是造成康养服务设施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机构养老实际上承担了社会公共利益和集体福利的性质属性,建议将机构养老建设用地划到医卫慈善用地范畴。从源头上解决养老机构基础设施供应,有效鼓励民办非营利性、营利性养老机构和政府举办的公益性养老机构共同发展,降低养老机构基础成本,充分调动民营经济进入养老产业、提供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建立健全认定养老产业的法规制度,强化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医卫慈善用地出让后监管,以市场引领充分释放健康产业红利,激发民营经济进入养老产业新活力。
三是建立培养机制,加强康养专业人才培养。部分健康养老政策中有关于康养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但落到实处还有堵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和从业标准,是解决目前康养人才尤其是养老机构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现行教育培养体系里,高级、中级职业教育是体系化培养康养人才的重要土壤。仅河北省就有多所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建议针对这些院校制定出系列激励政策,设置康养、老年护理专业和定向委培生,打通“堵点”,促进扩大招生力度和规模,再加上现有毕业生养老服务就业奖励政策,以保证康养人才能到康养一线就业,有效解决康养人才短缺问题,使我国康养人才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和良性循环。
四是强化顶层设计,探索创新康养产业与商业保险体系有机结合。2016年6月份,人社部出台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河北省巨鹿县在当年第一个正式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承德、秦皇岛、保定和石家庄也相继开展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经过近四年的发展,河北省各试点取得了显著效果,反映了人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强烈需求。建议在各地尽快普及长期护理保险工作的同时,加快长期护理保险商业补充险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在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兜底保障基础之上,形成多层级社会化康养服务需求解决方案,实现可持续发展。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