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鹏
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闭幕,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提出明确指引。在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之际,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进入“十四五”时期,前进的道路上依然充满风险挑战,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关键是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看,资本市场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美好生活提供重要支持,资本市场自身也将迎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
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我国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要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
这些目标任务都聚焦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就资本市场而言,既要与经济总量、结构优化和人均收入水平相适应,更要与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开放的市场体制机制相匹配。
首先,未来随着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和服务居民理财的功能需要进一步提升。
据有关机构预测,“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年潜在增长率有望保持在5%左右。到2024年底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可超过14000美元,到2025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超过5.6亿人。
经济总量扩张意味着各类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加。资本市场作为融资效率高、包容性强、定价机制优的平台,可为各类企业融资、并购提供更加市场化的服务,资本市场的透明度、便利度和有效监管都要加以提升。以注册制为龙头的市场制度改革正是为了适应这一变化。
无论是接下来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壮大,还是现有存量投资者不断提升的理财需求,都要求股市、债市、期市等投资市场更加便捷,专业化服务更加充足,差异化服务更加丰富。这就要求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理财公司等专业机构完善自身治理、提升市场服务、开展品牌竞争。还要求对接养老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的专业服务更加精准有效。同时,资本市场数据服务、技术支持等也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第二,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带来更多机遇,创新驱动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的主旋律。
去年科创板设立以来,资本市场服务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创新创业型企业发展的基础制度趋于完善。创业板系统性改革已经开启,发行上市和交易制度更加具有包容性。接下来,包括主板市场在内的全市场都将按照注册制改革的基本理念,以信息披露为核心推进基础制度变革,增强对创新驱动战略的支持力度。
创新驱动不仅涵盖技术创新,也涵盖产业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所以,服务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全面促进消费、创新消费服务模式,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都有创新发展空间。上市公司和准上市公司都大有可为。
从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角度看,上市公司在参与区域协调、开拓国际市场、畅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可以积极作为。越是在逆全球化思维、单边主义抬头的当下,大型上市公司越是可以在国际化发展方面找出机会,寻求突破。
证券期货等专业服务机构为实体企业服务,也将在创新驱动主旋律下得到锤炼,不断创新业务,延伸创造利润的链条。
第三,资本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体现为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成为“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标志。
去年开始推进的注册制改革和相关配套改革,是在资本市场领域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解决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要把该放的放开,把该管的管好,既释放市场活力,又要实施有效监管。以注册制改革为龙头,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完善和提升交易、再融资、日常监管、退市、投资者保护等关键环节制度,就是在推进资本市场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四五”期间,要推动资本市场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不断提升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稳定性、协调性、平衡性。健全市场主体特别是上市公司提高质量的长效机制,完善促进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做优做强的制度安排,大幅度提升中长期资金入市制度水平。建立科学、有温度、高效的监管体系。相信经过各方协力推进,资本市场制度体系将成为“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标志。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