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

畅通跨境投资渠道 实现金融市场境内外协同发展

  本报记者 闫立良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给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创造了条件。国际国内经济局势的变化,考验着我国当前的货币与财政政策、金融市场改革开放、人民币国际化、投资消费与外贸等政策取向。《证券日报》记者于日前专访了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请他就如何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变局出招献策。

  货币与财政政策保持谨慎

  结构性政策会更加得到重视

  “下一阶段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制定取决于经济的恢复情况。”康勇表示,目前我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复苏的趋势,并且复苏的领域正在从制造业、出口、投资向服务业、消费等扩散。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现在的经济复苏还不牢固,世界经济也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这样一个大的宏观背景下,近期内我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从总体上来说还应保持谨慎的态度。

  康勇预计,央行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将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市场流动性,维持目前的利率水平和存款准备金率不变。在保持流动性总量合理充裕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引导,结构性政策会更加得到重视。

  康勇认为,在上半年疫情致使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托底经济,保障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财政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预计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2021年的财政赤字率可以适当减小,但由于经济还是修复之中,保持一定规模的财政支持依然十分有必要。

  畅通跨境投资渠道

  打造人民币避险货币功能

  对于下一阶段人民币国际化应该采取的措施,康勇认为,应该继续稳步推动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谋求更大的发展。为此,他提出了以下四条建议:

  一是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的国际使用范围,拓展我国经济国际循环的空间。11月15日RCEP正式签署,将推动东亚区域经济更紧密的结合。预期未来区域内将有更多国家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这无疑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二是推进金融市场有序开放。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加深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通过开放和扩大新的跨境投资渠道(如沪深港通、直接入市投资、债券通等),及提升中国在全球基准指数中的比例,让国际投资者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中国迅速发展的金融市场。

  三是进一步打造人民币避险货币的功能。近年来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保持基本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则出现双向预期、双向波动的新特征,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全球对于人民币资产的信心也随之不断改善。随着疫情后国内经济基本面向好,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大环境下,人民币相比其他货币表现更加稳健。在后疫情时代,应逐步建立人民币汇率的避险功能,为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四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代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扩大人民币的全球使用至关重要。例如,可以加快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建设。

  RCEP破除外部市场壁垒

  提升金融监管透明度

  RCEP给中国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制性合作平台,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破除外部市场的障碍和壁垒,包括人才、资源、能源、资本等要素都能够在区域大市场中得到更加高效和低成本的配置。

  康勇认为,RCEP生效后,进口成本将显著降低,进口产品将大幅增加,从而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增强国内市场流通的竞争力;区域生产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RCEP涉及的市场准入和相关贸易投资规则,将进一步促使我国优化营商环境,有助于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可以通过RCEP享受到更加物美价廉的进口产品,从而提升消费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RCEP成员国发展程度不一,既有高收入国家,也有低收入和欠发达国家。康勇预计,关税的削减将分阶段、渐进式实行,更多地考虑低收入国家的利益和能力,这样有利于达到区域经济共同的最大利益,确保成员国都能从中获益。

  “这次RCEP协议首次引入了新金融服务、自律组织、金融信息转移和处理等规则,并在金融监管透明度上做出了高水平的承诺。”康勇表示,协议为防范金融系统不稳定性提供了充分的政策和监管空间,为全球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创造了更加公平、开放、稳定和透明的竞争环境。对于我国来说,这些规则的制定一方面有利于我国金融企业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场,同时将吸引更多的海外成熟经营者来我国投资,提升我国金融业整体专业水平,有助于我国完善多层次、高质量的金融市场,为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注入资本力量,畅通国内大循环。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