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诗钰
2020年已收官,多地在规划新的一年工作计划时,也陆续公布了去年去产能相关情况。值得关注的是,较多地区提前或超额完成了相关任务目标。
2015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三去一降一补”的五大任务,同时,这五大任务也被写入“十三五”规划当中。而今已经过去了五年,有关专家表示,中上游原材料行业方面,重点去产能行业的过剩产能去化基本完毕。
国新未来科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徐光瑞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五大任务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明确抓手,去产能作为“三去”之首,主要目的是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传统制造业的过剩产能。合理去产能,对于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政策助力
多地去产能成果亮眼
去年6月份,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巩固去产能成果,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着力巩固去产能成果,持续推动系统性去产能、结构性优产能。
从各地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山西省“十三五”期间积极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前四年累计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1586万吨/年,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三五”去产能目标任务,退出总量居全国第一。2020年是“十三五”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的收官之年,也是关闭退出煤矿数量最多的一年。山西全省计划退出57座煤矿,煤炭行业将实现“僵尸企业”出清和60万吨/年以下煤矿退出。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数据显示,河北省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焦化等重点行业去产能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收官,保定、廊坊提前实现“无钢市”。
截止到12月15日,贵州省能源局共发布了8批2020年度淘汰落后产能关闭退出煤矿名单,一共133座煤矿,合计退出产能2292万吨。
从海南省最新公布的2020年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公告来看,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有关要求,该省2020年关停了27.6万千瓦煤电机组。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叶银丹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产能政策的实施,一是能够加速“僵尸企业”出清,释放被占用的生产资源,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二是去产能也有助于“腾笼换鸟”,为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空间。三是合理稳步推进去产能是平衡经济短期增速与长期增长之举。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在保证短期经济不过快下滑造成就业等社会问题的情况下,稳步推进去产能工作,同时加快培育新动能,能够为中长期的平稳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徐光瑞表示,从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来看,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到后期,发展特点正在从传统的速度规模型逐渐转向质量效益型。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是低端供给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去产能对经济健康发展有三点作用:
一是提高有效供给,增强产业综合国际竞争力,间接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助力畅通国内大循环。
二是有效遏制低端产能盲目扩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引导产能有序转移和退出,在转移过程中有助于巩固扩大国外市场,拉动相关投资与合作,通过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双循环”。
三是有助于企业加快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内生发展动力,推动企业乃至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去产能力度节奏
或有所调整
有关数据显示,五年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上升至2019年底的76.6%,宏观杠杆率高速增长势头得到遏制。
就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叶银丹表示,2021年,水泥、煤炭、水泥等行业将继续推行去产能,行业也将加速洗牌。规模小、产能落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将逐步被淘汰,由此腾挪出的产能指标可能更多地流向行业龙头企业。同时,规模较大的企业将通过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应用更多新技术等方式,在保证环保达标的基础上,逐步降低环保处理成本。
徐光瑞对记者表示,展望2021年的主要工作,我国面临的形势与内外部条件已经有一定变化,因此去产能的力度和节奏都会有所调整,较“十三五”时期会有明显下降,但是在特定时期的部分行业领域,会存在一定的去产能压力,如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的相关政策,会随着技术发展、设备更新、市场需求等条件变化而灵活调整。
值得关注的是,“十四五”规划建议并未直接对“去产能”进行相关表述,但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总的来看,2021年的经济工作会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一切政策的着力点都将聚焦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因此去产能等供给侧手段会融合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徐光瑞表示。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