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从“缺芯少屏”到“先导性支柱产业”

中国平板显示产业 迎高质量发展飞跃期

  本报记者 贾 丽

  近日,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雷鹏在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Mini/Micro LED显示产业分会第一次成员大会暨新一代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表示,“十四五”时期,科技部高新司将进一步支持显示领域的科技攻关,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分别在材料、信息、制造领域联合布局。

  曾经,中国平板显示产业一度面临“缺芯少屏”的局面,如今新型显示产业已发展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先导性支柱产业,几大技术路线并行,新技术层出不穷。Mini/Micro LED等被视为“下一代显示屏技术”的新型显示技术,是否会成为继OLED和QLED之后的又一主流技术;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如何推动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关键材料显示领域科技攻关

  曾几何时,中国在布局平板显示产业面临“缺芯少屏”局面,主要依赖进口。如今,中国这一产业规模全球第一,中国新型显示产业正在为全球产业链注入持续动能。这一产业链也丰富且繁荣,涵盖终端应用、面板、封装、芯片、核心材料及设备企业等,吸引巨量资金进入。

  中国目前是全球LED产业最大的制造基地和消费市场,国内已经形成完善的产业集群,由此带来产业链和成本优势。虽然从技术水平上看,国内企业在高端产品制造和下一代新技术研发上还面临与苹果、三星等海外巨头的激烈竞争。不过,在数字经济时代,各种可视化场景将会更多,客观上对显示器分辨率、能耗、尺寸、形状的要求将更高,未来市场有巨大前景。

  在产业链高速发展的同时,显示技术也层出不穷。除了OLED、QLED两大技术路线之外,当前各国和地区的面板厂商正在Mini LED、Mirco LED、印刷OLED、激光显示等为代表的新型显示技术上积极展开技术储备和布局,下一波产业竞争已经开始。

  “Mini LED从技术上来应当属于OLED背光技术的升级版本,但相对OLED的画质有了明显提升,而且成本相对容易控制。Micro LED是具有突破性的显示技术,与OLED相比画质有质的提升,但目前技术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巨量转移、固晶良率等都是比较难突破的技术瓶颈,且Micro LED产品成本还有待降低,与OLED产品的低廉成本相比,目前还难以大规模商业化。但从目前技术的成熟程度和成本控制来看,Mini LED有望提前于Micro LED成为市场主流,市场上几大技术路线将并存,但长期来看,综合性能更优的Micro LED是显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中钢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麒牧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协会支持企业提速布局Mini LED

  目前,我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在加快参与Mini LED显示研发,Mini LED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京东方、华星光电、三安光电等传统面板和半导体企业已建设或正在建Mini LED面板生产线;康佳集团、四川长虹等整机厂商将Mini LED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作为下一阶段的重要显示技术,Mini LED量产和普及的加速,也将牵动未来面板市场的神经。

  目前,全球家电巨头除了布局下一代显示技术,也都加速在8K大屏领域发力。TCL、创维等众多电视品牌已陆续推出Mini LED电视。Mini LED电视今年或将进入商用元年。在AWE2021上,四川长虹也刚刚发布了86英寸Mini LED真8K电视,该产品主芯片采用联发科旗舰芯片9950,融入4核A73处理器。Mini LED阵营还在持续扩大。

  四川长虹内部人士表示,8K智能电视、Mini LED电视和大屏等,是四川长虹未来几年布局的重点,四川长虹将持续加大在关键技术领域的攻克和研发力度。

  Wit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芝认为:“Mini/Micro LED刚刚兴起,技术不成熟,需要面板厂商、家电巨头产业链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其产业化。”

  CMMA分会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有炓表示,Micro LED正迎来发展新热潮。首先,Micro LED技术已经能支撑开启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其次,5G信息技术时代,5G+8K,5G+VR/AR对光电信息显示具有迫切需求;第三,Mini/Micro LED具备功耗低、亮度高、响应速度快、可视角度宽等不可替代性的优势,发展正当时。最后,他表示,未来只有形成有序竞争,才能做大做强,要竞争,也要协同。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冯晓曦表示,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及Mini/Micro LED分会将推动Mini/Micro LED在LCD背光中的规模化应用,引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促进消费升级。与此同时,在“十四五”的关键时期,新型显示技术将在促进碳中和目标中实现起到重要作用。

  “面板企业是制造业,需要用到大量的电,通过和上下游企业合作,不断创新,有利于节省用电量,为碳中和贡献力量。”智帆海岸首席顾问梁振鹏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