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部分银行净值化理财产品占比已超七成 投资者教育应更接地气

  本报记者 彭 妍

  伴随上市银行2020年年报陆续披露,有关去年各家银行理财产品的相关数据逐渐浮出水面。已披露的年报数据显示,各上市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进度不一,股份制银行在净值化转型上凸显优势。

  《证券日报》记者在走访中获悉,尽管很多银行非常重视投资者教育工作,但多数投资者对净值型理财产品仍不理解,接受程度较低。同时,部分银行理财经理的业务能力薄弱,营销时只关注“产品业绩基准”和“风险等级”,对净值型理财产品的风险特征、产品收益如何构成等方面理解的不够深入。

  银行理财产品

  向净值化转型加速

  去年,在净值化转型方面,不同类型的银行出现较大分化。股份制银行中,已有多家银行取得净值化规模占比超七成的佳绩;国有大行也紧跟其后,部分银行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已超五成。

  其中,光大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2020年期末余额5035.52亿元,在非保本理财产品中占比60.21%;浦发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余额9928.06亿元,新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在个人理财中的占比提升30个百分点,达到67%。中信银行净值型产品规模7228.24亿元,占比70%;平安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4635.28亿元,较2019年年末增长80.2%,占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的比例由2019年年末的43.6%提升至71.5%。

  在国有大行中,截至2020年期末,交通银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平均余额为5727.63亿元,较2019年增长108.62%;占集团表外理财比重为52.36%,同比提升21.72个百分点。工商银行年报显示,该行积极推进理财产品净值转型,符合资管新规产品和投资规模双双突破万亿元。邮储银行年报显示,2020年,该行理财业务管理资产总规模已突破万亿元;个人理财净值型产品占比54.83%,较2019年年末提升22.66个百分点;净值化率由资管新规前的不足2%提高至55.31%。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20年共有172家银行发行20595款净值型理财产品,净值型产品发行数量占比从年初的27%左右提升至年末的50%左右,涨幅近1倍。

  推广净值化理财产品

  “打铁还需自身硬”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程不断加快,但仍面临银行客户群体风险偏好较保守、对净值型理财产品接受度不高以及银行理财经理自身业务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

  “因此,在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过程中,投资者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应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投资理念,只要产品的提供方尽到了相应责任,理财产品产生的风险和收益都该由投资者自己承担。要让投资者明白,今后没有保本的理财产品了,也不存在只有收益、没有风险的理财产品。其次,要尽量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投资者更容易明白和接受。“投资者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与投资者的水平相匹配。”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FICC分析师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积极开展投资者宣传教育系列活动、结合线上线下多渠道进行普及教育外,还要持续优化信息披露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机制。此外,还要落实投资者画像和评级工作。

  多家银行也在年报中指出,做好投资者教育是净值型理财产品发展的关键之步,银行正在加大净值型理财的宣传和普及。

  招商银行在年报中称,为了帮助客户更好地理解理财产品,已开展净值型理财的基本概念厘清、相关政策法规解读、产品路演直播、一分钟了解理财小视频等系列投资者教育活动,并通过月度投资策略点评、季度产品运作报告和不定期市场波动点评、产品策略回顾报告等形式,向客户普及金融知识。

  邮储银行也积极落实资管新规等监管要求,有序推进理财业务转型。持续发行客群专属和净值型理财产品,致力于满足客户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落实销售适当性管理要求,持续做好客户全流程服务和投资者教育工作。

  银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净值型理财产品不如预期收益型产品简单易懂,因此要加大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宣传和普及,通过现场咨询、理财知识培训等方式增加投资者的投资知识,方便理解理财产品说明书、资金投向、收益测算等相关知识。同时,提高投资者风险意识,降低投资者对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依赖性。

  目前,对非标资产的存量化解仍是部分银行继续解决的一大难题。明明建议,对于剩余期限较短的非标产品,可以发行符合资管新规的专项产品进行对接;对于符合非标转标条件的资产,可通过发行ABS、ABN等方式转成标准化资产;对于剩余期限较长的非标产品,可以通过要求融资人提前还款、资产转让、资产回表等方式进行处理;部分股权类资产,符合条件的,可考虑通过资产转让等方式处理。

  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构和投向会出现怎样的变化?董希淼认为,“今后投资权益类资产会上升,这是监管部门鼓励的。银行理财产品目前以现金管理类、固收类产品为主,今后权益类产品会提升,但需要一个过程。既要看银行投研能力的上升情况,也要从客户需求出发,看客户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客户投资理念的转变情况,这个过程不仅仅取决于银行。”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