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020年年度报告摘要(下转D458版)

  一、 重要提示

  1.1本年度报告摘要摘自年度报告全文,报告全文同时刊载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www.sse.com.cn,投资者欲了解详细内容,应当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1.2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1.3公司第九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于2021年4月29日审议通过了本报告;本次会议应到董事11人,其中有表决权董事10人,实到投票董事10人。

  1.4公司2020年度财务报告已经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计,并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1.5公司董事长胡升荣、行长及财务负责人林静然、财务部门负责人朱晓洁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1.6公司第九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为:以普通股总股本10,007,016,973股为基数,向全体普通股股东每10股派送现金股利3.93元人民币(含税),共计派发现金股利39.33亿元。

  以上预案尚需股东大会审议批准后方可实施。

  二、 公司基本情况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2.1  公司基本信息

  2.2  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2.2.1  可比期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单位:人民币千元

  注:1、2020年5月21日,公司2019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以公司普通股总股本10,007,016,973股为基数,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392元人民币(含税),共计派发现金红利3,922,750,653.416元人民币,已于2020年6月19日完成现金红利派发。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按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2010年修订)计算。

  2、2020年9月、2020年12月公司分别对南银优2、南银优1两期优先股发放股息人民币1.95亿元、2.2442亿元。在计算本报告披露的基本每股收益及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时,公司按照扣除两期优先股股息发放的金额进行计算。

  3、 根据财政部《关于修订印发 2018 年度金融企业财务报表格式的通知》(财会〔2018〕 36 号)的规定,基于实际利率法计提的金融工具的利息计入金融工具账面余额中,金融工具已到期可收取或应支付但于资产负债表日尚未收到或尚未支付的利息在“其他资产”或“其他负债”列示。本报告提及的“发放贷款和垫款”、“吸收存款”及其明细项目均为不含息金额,但资产负债表中提及的“发放贷款和垫款”、“吸收存款”等项目均为含息金额。报告期末,公司应收利息详见财务报表各金融工具及其他资产下相关附注。

  4、 2020年4月,公司非公开发行 A 股股票1,524,809,049股,发行完成后公司股本为10,007,016,973股。上表计算每股收益时,对普通股股数进行了加权平均。

  2.2.2  近三年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单位:人民币千元

  2.2.3  2020年分季度主要财务数据

  单位:人民币千元

  2.2.4  报告期末前三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单位:人民币千元

  2.2.5  报告期末前三年补充财务指标

  注:1、净利差=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总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

  2、净息差=净利息收入/总生息资产平均余额;

  3、成本收入比=业务及管理费用/营业收入;

  4、资产质量指标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监管口径计算;

  5、公司按照《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切实加强企业2020年年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对2020年和2019年列示在“手续费收入”项目中的信用卡分期业务收入重分类至“利息收入”项目,对2019年的净息差、净利差数据进行了调整。

  2.2.6  可比期间财务比率分析

  注:1、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资产平均余额,资产平均余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2、净利差=总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总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

  3、净息差=净利息收入/总生息资产平均余额。

  4、成本收入比=业务及管理费/营业收入。

  5、资产质量指标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监管口径计算。

  6、公司按照《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切实加强企业2020年年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对2020年和2019年列示在“手续费收入”项目中的信用卡分期业务收入重分类至“利息收入”项目,对2019年的净息差、净利差、利息净收入占比、非利息净收入占比、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数据进行了调整。

  2.2.7  主要财务指标增减变动幅度及原因

  单位:人民币千元

  三、经营层情况讨论与分析

  3.1报告期公司经营情况综述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入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国内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运行稳定恢复,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随着复工复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出台,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银行业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积极落实“六保”任务,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复工复产,信贷规模加速扩大,资产投放速度加快,银行业整体运行稳健。

  2020年是南京银行新五年战略规划全面加快落地实施的一年,面对新冠疫情冲击和经济金融压力,公司积极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营发展,保持战略发展定力,坚定服务客户服务实体经济的经营理念,以金融科技为引领,持续推进“两大战略”“三大计划”的深入实施,强化风险管理和合规经营,保持高质量发展。2020年公司经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战略实施成效显著

  顺利完成非公开发行股票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工作,募资总额116.19亿元,并启动了200亿元可转债发行工作,资本充足率有效提升,为公司新一轮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保障;2020年8月,南银理财子公司正式开业,截至报告期末,南银理财管理产品规模突破1,500亿元,已发行2只私募理财产品,实现良好开局;内部审计总体发展规划及垂直化管理方案落地,7家审计中心正式挂牌运行,审计条线垂直化管理迈出关键第一步,提升公司管理能力与质效;大零售金融板块组织架构2.0改革优化落地,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搭建零售客户分层服务管理体系,为零售业务发展注入新发展活力。

  (二)金融科技创新赋能

  制定了金融科技“鑫五年”规划,围绕“客户”与“科技”两大战略主题,以提升客户体验为切入点,进一步提升金融科技对业务和管理的赋能。强化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的研究应用,积极开发中后台技术运用场景,为全行战略转型、客户拓展和精细化管理持续赋能。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步伐,赋能业务发展和管理创新,数据质量不断提升,数据资产价值得以激活。建设了“数据湖”及数据中台、智能中台,打造了国内首创的AI数字员工服务体系。2020年。获得年度信息科技监管评级中 “2B”评级,保持全国城商行中排名首位;完成国家级“护网行动”,获得公安部表彰;完成ISO20000运维体系标准认证工作,科技运维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经营业绩指标稳健

  截至2020年末,公司资产总额达1.5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36.40亿元,增幅12.93%。存款余额9,462.11亿元,较年初增长962.95亿元,增幅11.33%;贷款余额6,745.87亿元,较年初增长1,057.22亿元,增幅18.58%;实现营业收入344.65亿元,同比增长6.24%;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9.65亿元,同比增长25.05%,在营业收入中占比14.41%,同比上升2.17个百分点;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31.01亿元,同比增长5.20%;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97%,较上年末上升1.10百分点;净利差1.99%,净息差1.86%,同比持平,盈利能力保持稳健;其他主要监管指标保持良好。

  (四)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公司积极稳妥应对疫情影响,加强形势研判分析,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风险应对和管控工作;制定完善了全口径、全覆盖、全领域的资产质量管控方案,管控力度进一步加大;持续开展运行监测,形成“提前一季”的不良和逾欠预测机制,增强了工作的前瞻性;着力优化完善问题资产处置管理机制,大额问题资产和不良资产处置取得积极进展;大力推进表内外不良资产清收,清收效果整体较为显著。截至2020年末,公司贷款不良率0.91%,拨备覆盖率391.76%,资产质量保持稳定,风险抵补能力优良。

  (五)两大战略深入推进

  大零售战略2.0改革启动实施,零售业务“三四三”战略体系逐步构建,板块发展活力进一步提升。规模效益稳步增长,个人全金融资产规模达4,871.02亿元,较年初增长12.57%;个人存款余额2,060.26亿元,在总存款中占比21.77%,较年初上升2.52个百分点;个人贷款余额1,991.72亿元,较年初增长275.49亿元,增幅16.05%,在各项贷款中占比29.53%;私行业务做精客户群,完善营销服务机制,强化有效资产配置,较好推动了私行客群拓展和创利提升。消费金融业务主动适应市场和政策变化,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加强资产质量管控,营销、运营和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及时调整网络金融业务策略,深耕互联网客户精细化运营,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渠道建设持续深化,移动金融平台功能及体验不断优化完善,“鑫e商城”泛金融生态圈打造初见成效,丰富了零售客群的拓展和经营手段。

  交易银行重点发力现金管理业务和供应链金融业务。围绕支付结算场景,深度挖掘政府机构类、大型集团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不同层次客户需求,实现现金管理产品和渠道功能灵活组合;采用分行试点,模式复制推广的方式,各分行结合当地产业特色打造现金管理项目产品,丰富财资产品体系,拉动结算性存款增长。供应链业务结合经营区域的市场特点,重点聚焦公共事业、消费类行业、建筑工程行业、农业等“七大供应链金融业务场景”,致力为场景中的客户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同时聚焦重点单一产品,提高线上化覆盖率,增加市场竞争力。

  (六)服务实体能力提升

  公司金融板块加力服务实体,强化条线联动,特色竞争力持续提升。“1+3”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实体客户数量稳步增长,全行有效用信客户达2.07万户,较年初新增3,642户,增幅21.3%;公司业务加强重点机构客户营销,有力推进与战略客户的合作;开展“鑫制造”营销活动,制造业贷款余额668亿元,较年初增长23%;绿色金融加快发展,贷款余额674.71亿元,在江北新区设立了区域内首家绿色支行。投行业务保持直融优势,债务融资工具发行金额超1,500亿元,同比增长约40%,省内份额连续三年蝉联第一;多措并举推动银团贷款业务,全年实现投放85.58亿元。小微金融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较年初增长246亿元;科技文化金融持续巩固特色优势,创新推出了“政银园投”新业务模式;普惠金融贷款较年初增长123.78亿元,占全行新增人民币贷款比例10.28%,完成人行定向降准第二档目标;稳步推进现代农业业务发展,渠道建设得到加强。

  (七)风险内控审慎规范

  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下的严峻复杂经济金融环境,公司紧紧围绕全行“稳健、审慎”的风险偏好,深化金融科技赋能,持续强化资产质量管控,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序推进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通过资产质量一揽子管控措施,实现疫情期间公司业务运行与总体风险的基本平稳。建设合规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完善项目和“鑫盾工程”重点项目实施,形成了一批项目成果,突出加强反洗钱管理。强化合规全员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合规宣导,较好营造了良好合规文化氛围。

  (八)管理支撑稳步增强

  资产负债管理体系运行良好,调控平衡能力及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动态做好价格管理,内部定价规则不断完善,LPR定价基准转换工作顺利完成。财务管理加强并表层面预算执行与经营指标监测,提升了集团财务管理水平;有序推进财务共享平台建设,促进了财务智能化转型发展。内部审计垂直化管理改革成功落地,7家审计中心正式挂牌运行,为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有效性打下了良好基础。运营管理加速推进厅堂智能化、预约预处理等项目实现落地;网点转型转向“深入优化、全面推广”阶段,实施运营主任分行垂直管理,建立厅堂合规及服务一体化体系,智能设备业务替代率达85.6%。

  3.2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分析

  3.2.1  利润表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4.65亿元,较去年增加20.23亿元,同比上升6.24%,主要为利息收入增加所致;营业支出188.86亿元,较去年增加13.83亿元,同比上升7.90%,主要为业务及管理费增加所致;利息净收入236.94亿元,同比增加22.40亿元,其中利息收入同比增加31.73亿元,主要是信贷业务规模扩大增加了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9.65亿元,同比上升25.05%,主要是由于委托投资理财、债券承销费收入等业务收入增加;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减少主要是2020年下半年以来,受市场环境波动影响,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收益率整体较去年同期下行,估值净损益同比下降。

  单位:人民币千元

  注:2020年2月初,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切实加强企业2020年年报工作的通知》中要求:银行从事信用卡分期还款业务形成的金融资产,企业不得将其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的利息收入记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科目。公司按照此通知要求,对2020年和2019年列示在“手续费收入”项目中的信用卡分期业务收入重分类至“利息收入”项目。

  营业收入

  报告期内,贷款收入同比增加48.70亿元,增长16.20%。公司利息收入同比增加主要是全行不断调整优化资产结构,信贷业务规模扩大增加了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主要是由于委托投资理财、债券承销费收入等业务收入增加;其他项目收入主要是2020年下半年以来,受市场环境波动影响,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收益率整体较去年同期下行,估值净损益同比下降。

  营业收入按业务种类分布情况

  单位:人民币千元

  营业收入按地区分布情况

  单位:人民币千元

  注:营业收入按地区分布情况包含归属于该地区的子公司的营业收入。

  营业收入按业务分部划分的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银行业务营业收入176.60亿元,同比增加14.73亿元,增长9.10%,在营业收入中占比51.24%。个人银行业务营业收入69.09亿元,同比增加13.89亿元,增长25.17%,在营业收入中占比20.05%。

  单位:人民币千元

  注:有关分部经营业绩的更多内容详见“财务报表附注”。

  利息收入

  报告期内,公司利息收入584.82亿元,同比增加31.73亿元,增长5.74%。

  单位:人民币千元

  利息支出

  报告期内,公司利息支出347.89亿元,同比增加9.33亿元,增长2.76%。

  单位:人民币千元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利息净收入236.94亿元,同比增加22.40亿元,增长10.44%,主要是公司围绕战略转型,不断提升信贷资产的占比,持续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增加信贷投放力度。2020年贷款平均余额6,059.38亿元,同比增长22.20%;公司不断优化负债结构,2020年负债平均成本率2.61%,同比下降0.20个百分点。

  计息负债、生息资产平均余额与平均利率情况

  单位:人民币千元

  注:1、已发行债券含发行的同业存单;

  2、债券投资含同业存单投资、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应收款项类投资。

  非利息净收入

  单位:人民币千元

  (1)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报告期内, 公司共实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53.57亿元,同比增加8.13亿元,增长17.90%,主要是公司在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金融市场、贸易融资等业务,稳定中间业务的发展,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提高挖掘更多的增长点。

  单位:人民币千元

  (2)投资收益

  单位:人民币千元

  注:其他债权投资的投资收益包含金融投资中其他债权投资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发放贷款和垫款的投资收益。

  (3)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报告期内,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变动主要是因为国内经济自一季度疫情受控后呈现渐进修复态势,债券市场收益率在四月小幅下探后持续震荡走高,使得公司持有的相关交易性金融资产估值下降,四季度债券市场供给收缩及流动性相对宽松后相关资产估值稍有修复,但全年相关交易性金融资产估值总体下降,进而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形成负影响。

  单位:人民币千元

  业务及管理费

  报告期内,公司业务及管理费98.07亿元,同比增长10.35%;成本收入比28.46%,同比上升1.07个百分点。公司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营发展,强化战略执行,深化转型推动,持续加强金融科技投入、网点机构布局和员工队伍建设,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同时公司加强主动管理,坚持转变资源使用方式,持续优化投入产出效率,不断提升节约型银行建设水平。

  单位:人民币千元

  信用减值损失

  报告期内,公司计提信用减值损失84.99亿元,其中贷款和垫款计提信用减值损失76.75亿元,是信用减值损失的最主要构成。同时,公司加大了债权投资与其他债权投资的信用减值损失计提力度,2020年计提信用减值损失9.19亿元,同比增长40.17%。

  单位:人民币千元

  所得税费用

  单位:人民币千元

  3.2.2  资产负债表分析

  资产情况分析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15,170.76亿元,较年初增加1,736.40亿元,增幅12.93%。公司以“增强实体服务能力、扩大基础客群”为目标方向,不断提升贷款投放,着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截止2020年末,公司发放贷款及垫款占资产总额的比例从42.34%提升至44.47%,较年初提升2.13个百分点。

  (1)按产品类型划分的贷款结构

  单位:人民币千元

  (2)贷款投放前十位的行业及相应比例情况

  单位:人民币千元

  (3)贷款主要地区分布情况

  单位:人民币千元

  (4)担保方式分布情况

  单位:人民币千元

  (5)前十名客户贷款

  报告期末,公司前十大客户贷款余额为219.30亿元,占期末贷款总额的3.26%,占期末资本净额的15.30%。

  单位:人民币千元

  (6)衍生金融工具情况

  公司继续积极履行做市商义务,为市场机构提供优质报价和交易服务,发挥金融市场衍生交易的专业优势,加强渠道和产品建设,积极为客户提供线上及线下的定制化交易方案,综合运用衍生工具对冲市场风险、提高客户收益,服务的客户数量及交易量均有稳定增长。

  单位:人民币千元

  (7)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情况

  单位:人民币千元

  (8)其他应收款情况

  单位:人民币千元

  (9)投资情况

  单位:人民币千元

  (10)抵债资产情况

  单位:人民币千元

  (11)报告期末所持债券情况

  单位:人民币千元

  报告期所持面值最大的十只金融债券情况

  单位:人民币千元

  (12)报告期末,公司及分支机构资产分布情况

  注:1、总行包括各直属经营机构;2、分支机构不含子公司。

  负债情况分析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负债总额为14,090.43亿元,较年初增加1,535.36亿元,增长12.23%,主要是客户存款、向央行借款等负债有所增加。

  公司秉承“以客户为中心”服务理念,丰富金融产品,优化业务流程,加强基础客户群管理,有效提升客户体验,2020年客户存款进一步增加,“大零售”战略释放改革活力,储蓄存款占比较年初提升2.52个百分点。对公存款在高位保持增长,较年初新增546.05亿元,增幅7.98%。

  (1)客户存款构成

  单位:人民币千元

  (2)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

  单位:人民币千元

  (3)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情况

  单位:人民币千元

  股东权益情况分析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本公积232.87亿元,较年初增加100.45亿元,增长75.86%,主要是2020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时股本溢价所致;其他综合收益0.91亿元,较年初减少3.33亿元,下降78.57%,主要是在其他债权投资核算的债权2020年的公允价值变动所致。

  单位:人民币千元

  3.2.3  现金流量表相关科目变动分析表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99.88亿元,净流入同比增加18.34亿元,主要为吸收存款和同业存放款项现金流入增加所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17.51亿元,净流出同比增加425.43亿元,主要为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减少所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3.93亿元,净流入同比增加222.92亿元,主要为发行债券所收到的现金流入增加所致。

  单位:人民币千元

  3.2.4   比较式会计报表中变化幅度超过30%以上项目的情况

  单位:人民币千元

  3.2.5  贷款资产质量分析

  五级分类贷款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不良贷款余额61.7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92亿元,不良贷款率0.91%,较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余额81.4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2.55亿元,关注贷款率1.21%,与上年末持平。不良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公司不断优化调整资产结构,持续压降投资并表子公司管理的特定目的载体资产规模,由于该类业务根据会计口径需纳入合并报表的贷款统计,导致并表的贷款规模增速低于母公司的贷款规模增速,从而导致公司并表不良率略有上升,但母公司不良率与年初持平。

  单位:人民币千元

  注: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监管口径计算。

  贷款迁徙率

  单位:%

  注:贷款迁徙率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相关规定计算,为母公司口径数据。

  重组贷款和逾期贷款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重组贷款金额7.20亿元,较年初减少2.54亿元,重组贷款占比0.11%,较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逾期贷款金额78.47亿元,较年初增加5.81亿元,逾期贷款占公司贷款和垫款的比例为1.16%,较年初下降0.12个百分点。

  单位:人民币千元

  公司类贷款质量情况

  公司在报告期内优化对公行业投向结构,强化客户准入管理,加大存量不良资产处置力度,通过以上措施,截至2020年末,对公不良贷款率1.00%,较年初下降0.07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和“制造业”属于完全竞争性行业,与经济运行周期紧密关联,和银行业普遍的不良贷款分布基本一致,公司不良生成主要集中在该两个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因个别大型企业调入不良,导致该行业不良率在报告期内有所上升。

  截至报告期末,母公司对公不良贷款按照贷款投放的行业分布情况见下表:

  单位:人民币千元

  注:数据为母行口径,不良率按中国银保监会监管口径计算

  个人贷款质量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个人贷款不良率为0.90%,较年初有所上升,主要原因为:一是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对零售业务有所冲击,短期风险集中暴露,上半年零售业务资产质量明显承压,但下半年风险暴露速度已明显减缓;二是消费信用贷款在个人贷款中占比逐年增长,而消费贷款受疫情冲击最为明显,年末消费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0.27个百分点,消费贷款资产质量下滑使得个人贷款整体不良率有所抬升。

  总体来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承压,零售贷款尤其是消费贷款受疫情影响最为直接。2020年公司持续加强零售业务的资产质量管控和风险处置化解,年末个人贷款资产质量较为平稳,当前零售业务整体风险可控。

  单位:人民币千元

  注:数据为母行口径,不良率按中国银保监会监管口径计算

  按地区划分的不良贷款情况

  不良贷款处置措施

  截至报告期末,母公司不良贷款余额为61.05亿元,较年初增长10.9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7%,与年初持平,资产质量整体保持稳定。公司为处置化解不良贷款,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下转D458版)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