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 妍
自去年以来,上市银行推进存量理财产品业务的整改及转型,理财子公司业务规模及盈利能力持续增长。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收官阶段将至,银行理财产品业务转型进展如何?日前,安永在京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2020年回顾及未来展望》报告显示,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上市银行及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业务转型仍面临挑战。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管新规之前,商业银行几乎完全不具备主动投资能力和投资顾问实力,绝大多数理财业务是通过通道、信托等手段投资外部固收产品和房地产项目。在房地产市场火热的前几年,收益普遍是有保障的。但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和期限错配、推动净值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在于净值化和风险提高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投资能力来提高投资收益,以匹配产品转型和风险提高。
净值型产品规模快速增长
自去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在持续稳定的增长。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0)》显示,截至2020年末,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规模同比增长6.9%至25.86万亿元,上市银行规模增速高于银行业近1个百分点。从A股上市银行披露的数据来看,截至去年底,上市银行非保本余额20.13万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7.8%。
在规模稳健增长的同时,银行也在大力发行净值产品以促进转型。光大证券王一峰团队发布的研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披露可比数据的上市银行平均净值化比例73.3%;其中,多数银行净值化比例较上年末提升20个百分点左右,净值化比例提升明显。与银行理财年报披露的2020年净值型产品占比较上年末提升22.1个百分点至67.3%,趋势相一致。
另一方面,理财子公司在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自2018年年末《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实施以来,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已是“遍地落子”,理财子公司获批开业及获批筹建的数量持续增长。截至目前,共有25家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含2家合资理财公司),开业数量已达20家。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截止的临近,理财子公司产品净值化转型提速。去年全年,由银行系理财子公司所发行的理财产品,已经全部完成净值化转型。根据普益标准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理财子公司发行了1742款理财产品,全部为净值型产品,而去年同期产品数量仅为467款,同比增长273.02%。
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盈利能力显现,从已开业的部分银行披露旗下理财子公司的经营业绩来看,理财子公司在去年全部实现盈利。虽然各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对去年净利润数据的计算和披露口径有所差异,但总体上仍显示出良好的经营态势。
光大证券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预计银行业会在2021年底前完成绝大部分整改任务,存续“硬骨头”在个案处置安排下有序压降。
理财产品转型挑战仍存
去年,上市银行稳步推进存量理财业务的转型整改,推动理财子公司发展,以尽快完成净值化转型。2021年作为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收官之年,伴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影响,上市银行及理财子公司理财业务转型仍面临挑战。
陶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净值化产品转换上,银行也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2020年底,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度超过了一半,但不同银行之间进度差距明显,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进度较快,国有大行和农商行进度较慢。特别是国有大行中存在较大规模的老资产,消化难度较大。目前针对这些老资产,公开市场出售、发行新产品承接、非标资产回归表内或者转成标准化产品等办法,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进度压力,但整体看,银行理财产品存量不合规资产化解情况分化,部分银行存在压力。
安永金融服务合伙人姜长征表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伴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产生以及新的监管环境,资管行业逐步变革,正步入新的时代。受监管相关政策要求,理财业务通过期限错配、杠杆提升等传统方式获利的模式已受到一定限制。丰富资产投资种类,提升资产定价与风险处置能力成为资管产品获利的主要途径。商业银行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找准理财业务的经营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理财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
在陶金看来,净值化转型背景下,保本型理财产品逐渐退出市场,总体收益率水平也有所下降。但在风险提高的同时,收益提高的要求是更严苛的。因此,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依然需要进一步推动产品净值化转型,配合投研能力提升和风控能力增强,只有以上两个方面的持续优化,才能提供收益率更高的、风控更好的产品,提升业务竞争力。或者至少要加速提高固收类产品的主动投资和研究能力,建立系统完备的投资理念和符合自身资金风险的策略取向。
去年7月份,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部门,审慎研究决定,延长《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过渡期至2021年底,研究提出了“过渡期适当延长+个案处理”的政策安排,同时鼓励采取新产品承接、市场化转让、合同变更、回表等多种方式有序处置存量资产。
银行业内人士指出,存量理财产品业务转型整改是当务之急。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存量资产的消化仍是需重点关注领域,特别是通过回表、新产品承接等方式处理的资产,如信用风险管理不到位,可能将额外信用风险引入表内或新产品;针对市场化转让的资产,须密切关注处置资产价格波动风险;发行新产品承接的资产,交易定价公允性、商业条款合理性及信息披露等事项应持续关注。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