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包兴安
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的《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2022年6月底前,基本摸清重点行业碳排放水平和减排潜力”。专家认为,摸底碳排放有助于碳市场扩围。
根据该《通知》,决定在河北、吉林、浙江、山东、广东、重庆、陕西等七地组织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涉及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和化工等重点行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对落实“双碳”目标和开展项目投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知》提出,2021年12月底前,试点地区发布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文件,研究制定建设项目碳排放量核算方法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规范,基本建立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机制;2022年6月底前,基本摸清重点行业碳排放水平和减排潜力,探索形成建设项目污染物和碳排放协同管控评价技术方法,打通污染源与碳排放管理统筹融合路径,从源头实现减污降碳协同作用。
“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需要明确我国碳排放的数据家底及其影响情况,为此需要对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的碳排放情况及其影响进行统计核查,夯实碳排放的统计核算和盘查基础,形成可测量、可统计和可评估的统计监测体系,从而为健全可测量的、可量化的、可追溯的绿色标准体系和强制性的信息披露体系提供基础,完善碳排放信息报送和共享机制,从而为全国碳排放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刘向东表示。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摸清重点行业碳排放水平和减排潜力,做到心中有数,再有的放矢、因地制宜,进一步探索形成建设项目污染物和碳排放协同管控机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碳达峰、碳中和制度和法律体系,从源头实现减污降碳和减排降耗目标,进入重点治理、综合赋能、有效减排的良性循环新态势。
“《通知》要求,从能源利用、原料使用、工艺优化、节能降碳技术、运输方式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碳减排措施。这将精准理清我国碳市场供需双方交易潜力,从而对碳市场的覆盖范围进行基本准确的测算和辐射。同时,还要求明确碳排放主要工序的生产工艺、生产设施规模、资源能源消耗及综合利用情况、能效标准、节能降耗技术、减污降碳协同技术、清洁运输方式等内容,这对于碳交易市场细分和不同碳交易品的市场定位和定价都可以发挥引导作用,使碳市场更趋成熟和完善。”宋向清表示。
7月26日,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结合国家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生态环境部已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了钢铁、水泥、航空、石化、化工、有色、造纸等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报送与核查工作,在这些行业中有着较为扎实的数据基础。生态环境部已经委托有关行业协会研究提出符合全国碳市场要求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议,将按照“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的原则,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
刘向东表示,这将为开展碳交易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从而为碳市场提供真实的交易案例和场景,对推动并完善碳交易市场具有重要价值。同时,有助于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利用碳交易市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更好地帮助企业开展绿色融资。
宋向清表示,“十四五”期间碳市场预计将有序扩围,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都有望纳入碳市场交易范围。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