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学毅 见习记者 张晓玉
日前,河北省印发《河北省氢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河北省产业规模显著提升。到2022年,氢能关键装备及其核心零部件基本实现自主化和批量化生产,氢能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50亿元。到2025年,培育国内先进的企业10—15家,氢能产业链年产值达到500亿元。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河北省作为环北京天津地区的特殊位置存在,其产业升级发展和能源消费转型的压力巨大,尤其是在钢铁冶炼等工业领域的改造升级,需要大力发展环保节能、减排降耗型技术应用,积极拓展新兴产业,氢能源利用就成为了本地产业突破发展的重要因素,推广氢能冶金技术成为河北省的发展重点,目前氢能的成本比较高,利用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发展氢能产业就是很好的突破口。”
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专业委员会绿创办公室副主任郭海飞表示:“河北是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大省,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空气污染防治压力也很大,发展氢能等绿色能源有助于改善河北能源供应结构,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助力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河北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
政策催化叠加
氢能产业化东风渐强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河北省以技术突破和产业培育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扣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统筹氢能产业布局,完善管理机制,规范有序发展,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时代能源体系,率先建设成为全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
《规划》提出,构建“一区、一核、两带”产业格局,加快推动全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一区”:打造张家口氢能全产业发展先导区。“一核”:以雄安新区为核心打造氢能产业研发创新高地。“两带”:构建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带和构建沿海氢能应用示范带。
添翼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吴婉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河北省关于氢能的规划体现了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多层次氢能发展规划的渗透效果,这有利于推动‘十四五’期间能源相关战略的落地,助力能源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双碳’目标的实现,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政策和资本的共同助力下,氢能产业的提速发展,也有利于优化地方产业布局,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随着各地方氢能产业规划或政策陆续落地,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催化剂,氢能产业化正在加速推进。
8月14日,我国首条百辆级别市场化运营氢能重卡运输线——容易路氢能重卡示范线投运仪式在保定举行。据悉,该示范线投运的氢能重卡规模达100辆,搭载的是长城汽车旗下未势能源完全自主研发的百千瓦级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
保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谢鹏表示,为满足雄安新区砂石骨料需求,将在2021—2024年示范期内计划累计推广运营1000辆氢燃料电池重卡,其中2021年推广100辆,逐步达到1000辆。与此同时在“容易线”配套建设6至10座加氢站,保障氢燃料电池重卡正常运营。首座加氢站采取加油-加气-加氢三混模式,加氢能力为1吨/天。2022-2024年会逐步探索建设加油-加气-充电-加氢四混站,累计达到40吨/天的加氢能力。
谢鹏称,1000辆燃料电池重卡的运营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10.84万吨/年。
对此,祁海珅表示,河北省本地企业还可以利用工业副产制氢,再加上用“绿电”制取的“绿氢”,可以帮助很多本省碳减排压力大的企业实现低碳排放。位于保定附近的雄安新区也在积极拓展氢能源汽车的使用,结合使用张家口等地区的“绿电”柔性供应,未来的低碳之城值得期待。唐山、邯郸等地区的钢铁大厂也在积极使用氢能冶炼技术进行转型升级,减少碳排放和传统能源消耗。可以说,从制氢到氢能源利用,河北省具备很多优势资源,氢能产业链投资也具备良性发展路径,未来可期。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冬奥会将使用氢能车作为保障用车,或将进一步加快氢能车产业化进程。
祁海珅表示,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风力和光伏发电资源,低成本风电/光伏制氢的特殊优势,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可谓得天独厚,结合2022年冬奥会的发展机会,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的发展优势非常明显。
氢能拥抱十万亿元市场浪潮
河北上市公司积极布局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河北多家上市公司积极布局氢能源领域。
今年3月29日,长城汽车发布氢能战略,未来3年将在氢能领域投入超30亿元,并在2021年推出首款C级氢燃料电池SUV。在氢能汽车规模化应用上,长城汽车目前已累计投入20亿元用于氢能领域研发,力争在3—5年示范期内,打造国内第一个氢能商业化应用场景。
位于雄安新区的科融环境称,公司参股的北京中氢环宇氢能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已完成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万窑路与启望街交口西北侧的经济型固定加氢站的建设工作,项目工程建设已顺利完工,待相关政府部门审批后即可正式展开加氢站的运营工作。
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2.5万亿美元产值,在全球能源中所占比重有望达到18%。
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预计,到2050年氢能将在交通运输、储能、工业、建筑等领域广泛使用,氢能产业链产值将超过10万亿元。
面对氢能领域这片蓝海,吴婉莹建议,相关企业应充分评估自身生产能力和氢能市场供需情况,加强氢能全产业链技术研究,完善相关业务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政策支撑,抢先发力,提升影响力,抢占氢能市场份额。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