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南
今日,证券日报社主办的“2021中国清洁能源科技资本峰会”将在京召开。这是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专业媒体优势,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一次重要尝试。
去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确立“双碳”目标,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给支撑着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运转的中国能源产业,出了一道世纪命题。
2020年,煤炭、石油、天然气二氧化碳排放超过了全国总量的90%。其中,仅煤炭消费一项产生的碳排放就占到了67.4%。
解决碳排放问题的关键是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包括严控煤炭消费增长、逐步减少煤炭消费。但煤炭是传统意义上中国最具优势的能源。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已较十年前降低了13.4个百分点,但仍高达56.8%,占同期全球煤炭消费的54.33%。
可以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煤电、火电仍是我国电力供应的主力。而人们期待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并非触手可及。
作为间歇式能源,风电、光伏发电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百余年来,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幅度并不尽如人意,大规模利用也受到稀有金属供给的制约;可再生能源制氢、氢燃料电池等氢能应用尚处起步阶段,制、储、运等诸多瓶颈有待突破……事实上,迄今为止,人类尚未寻找到一种堪称完美的能源形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须立足国情、科学规划、步步为营,归根结底要依靠科技进步。不单是某项技术的“一花独放”,而是全社会、各领域科技创新的“百花齐放”。
科技进步没有捷径,更不存在所谓的“颠覆”。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中国能源产业创新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升,聚沙成塔、攻坚克难,才使得中国在提出“双碳”目标时更有底气。
2011年到2020年的十年间,我国能源消费以年均3%的增速支撑起中国GDP年均约11.5%的增长,实现了从47.3万亿元到101.6万亿元的飞跃。
也是这十年,我国供电标准煤耗下降了23.5克/千瓦时;电网全国线损率降低了0.9个百分点至5.62%;风电、光伏度电成本分别下降了40%、80%;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从13%上升到24.3%……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在稳步扩大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的同时,从全局着眼,通过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等,着力提升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和电力系统运行效率,为储能等新兴产业创造更大发展空间。
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首批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这是我国为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制度创新。
此外,面对各地在“减碳”进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及时纠正运动式“减碳”。国家发改委也强调,推进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必须“坚持能效优先和保障合理用能相结合”原则。
2020年1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环境,鼓励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
从曾经的“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到今天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鼓励多种技术路线并行”,标志着更加贴近多元化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的产业管理理念,将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真正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而这正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世界实现“碳中和”,我们提出的中国方案,贡献的中国智慧!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