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歆
“席地而坐”的估值,已经令部分上市银行的董监高忍不住出手。
9月27日晚,浙商银行公告称,副行长兼董秘增持公司A股股票28.33万股。至此,三季度已有11家银行的高管增持自家股票,净增持金额超过3300万元。
董监高们的增持并不令人意外,其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是股价持续下跌,触发上市时承诺的股价稳定措施;二是看好自家银行发展,认为股价没有充分反映基本面。两个原因其实有一个最大的共性,就是价值严重低估。
数据显示,上述11家银行中,除了2家银行的股价相对于每股净资产有10%左右的溢价,其余银行均破净。事实上,很多上市银行估值呈现“折扣价”:4400余家A股公司中(剔除不具有可比性的每股净资产为负数的公司),市净率排名最低的第1位、第3位、第9位、第10位、第11位、第12位全部是银行股;此外,有12家银行的最新市净率低于0.6倍,其中最低的2家不足0.4倍,也就是投资者无奈调侃的“四折股价”。
那么,董监高的买入能否拯救银行股估值呢?
从内在逻辑而言,A股市场是“信心+信息”的市场,高管增持有望促进市场对相关银行进行更准确的估值。因为,董监高是最了解银行的人,其带头增持,展示了对于银行目前价值和未来成长的良好判断。同时,由于成本、专业知识等原因,个人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基本面的信息半径较长,董监高“身体力行”的增持,能在一定程度上简化投资者判断,帮助投资者更便捷地了解银行估值水平的合理性。
当然,仅仅依靠高管们增持是不可能彻底逆转银行股估值颓势的。高管增持更重要的是提醒市场估值的偏离度,同时表明与投资者休戚与共的态度,激发投资者信心。实际上,董监高除了增持,还需要解决真正制约银行股估值的因素。
过去,投资者愿意为银行股相对较高的估值买单,更多的是因为在景气周期中看到了银行业“躺赚”的空间,或者说是信贷业务顺周期的高回报率。如今,科技创新和抗周期成为主流投资理念,银行股估值的下跌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银行股的低估值,是市场对预期的判断,只是在程度上确实涉嫌过度反应。
也就是说,破解“四折股价”,银行董监高真正要做的是让银行与经济结构调整更好的结合。无论是对公业务端的积极战略转型,还是零售业务端(包含小微业务)对支持“双循环”的全力以赴,乃至投资端通过理财子公司最大限度贴近科技创新,以及内部治理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只有真正契合经济的脉动提供金融服务,银行股的估值才能王者归来。当然,对于董监高个体的努力,市场也大概率报之以善意,毕竟,增持行为体现了董监高的担当,也将触发其对于银行高质量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