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代码:601916 证券简称:浙商银行 公告编号:2021-046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2021年10月11日,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或“本行”)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半年报有关信息披露事项的监管工作函》(上证公函【2021】2783号)(以下简称“监管工作函”),要求公司作出书面回复,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收到《监管工作函》后,公司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就各个问题进行逐项核查并作出说明,现就《监管工作函》中的有关问题回复并公告如下:
一、关于经营情况:
半年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9.03亿元,同比增长3.02%,低于2020年上半年11.52%的增速。非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18.23%,其中投资收益同比下降61.58%。此外,2021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55亿元,同比由正转负。请公司结合行业情况,进一步说明公司营业收入趋缓、非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大幅下降且为负值的原因及合理性,并说明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同比大幅下降的原因,是否存在应披露未披露信息。
【回复】
(一)请公司结合行业情况,进一步说明公司营业收入趋缓、非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大幅下降且为负值的原因及合理性
1、营业收入增幅同比趋缓的原因
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经营环境,金融业响应政府号召,积极落实各项减费让利等政策,多措并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21年上半年,A股上市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营业收入增幅普遍放缓,营业收入增幅均值从2020年上半年的10.90%降至2021年上半年的3.47%。本行营业收入增幅变动趋势与A股上市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一致。
2021年上半年,本行营业收入259.03亿元,同比增长3.02%,其中:利息净收入203.78亿元,同比增长10.83%;非利息净收入55.25亿元,同比下降18.23%。
在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贷款利率持续下行的趋势下,本行优化资产结构、保持较快的贷款投放,同时调整负债结构、适度降低负债成本。截至2021年6月末,本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2,721亿元,较年初增长6.22%;2021年上半年净利差2.08%,同比回升5bps。在业务规模增长以及净利差回升的推动下,2021年上半年本行利息净收入保持相对较快增长。
由于业务调整和外部市场波动,2021年上半年本行非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受此影响,2021年上半年本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速3.02%,低于2020年上半年11.52%的增速。
2、非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的原因
2021年上半年,受业务调整和外部市场波动影响,本行非利息净收入55.25亿元,同比减少12.31亿元,下降18.23%,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9.97亿元,同比减少5.42亿元,下降21.35%;其他非利息净收入35.28亿元,同比减少6.90亿元,下降16.36%。
(1)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的原因
2021年上半年,本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承销及咨询业务手续费收入同比减少9.53亿元及代理及委托业务手续费收入同比增加3.89亿元共同所致。
2021年上半年,本行承销及咨询业务手续费收入4.58亿元,同比减少9.53亿元,下降67.54%,承销及咨询业务手续费的同比减少主要是由于承销业务规模下降及承销收费减少两个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2021年以来,监管机构加强了承销业务管理,尤其是对尽职调查和后续管理工作要求提高,开展承销业务需要的周期加长。2021年上半年,交易商协会旗下债券共发行4.47万亿元,同比下降5%。本行严格落实主管机构要求开展承销业务,因此2021年上半年本行承销规模下降显著。
同时,2021年上半年承销业务期限缩短,导致承销收费有所下降。2021年上半年,本行客户对债券融资的需求向短期限产品转变,一年以上的中长期品种占比由2020年上半年的64.16%下降至43.74%,承销业务手续费收入下降明显。
另外,本行近年着力发展以代销基金为主的代理业务,2021年上半年代理及委托业务手续费收入6.61亿元,同比增加3.89亿元,上升143.01%,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承销及咨询业务手续费收入下降对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负面影响。
(2)其他非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的原因
2021年上半年,本行其他非利息净收入35.28亿元,同比减少6.90亿元,其中:投资收益20.19亿元,同比减少32.36亿元,下降61.58%;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6.10亿元,同比增加20.00亿元,实现同比由负转正。货币市场、债券市场波动对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共同产生影响1,导致二者合计金额同比减少12.36亿元2,下降31.98%,是导致本行其他非利息净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本行汇兑损益7.43亿元,同比增加5.88亿元,上升379.35%,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行其他非利息净收入的下降趋势。
1投资收益体现了金融工具交易活动买卖差价等已实现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则体现了金融工具持有期间盯市的估值变动,本行根据金融市场变化以及对未来市场的预期,适时调整金融工具的持有或处置策略,因此将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两者结合分析,更能体现本行因金融交易活动带来的损益情况。
2与2020年前三季度相比有所回升。
本行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波动。2020年,为应对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央行连续降准降息,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整体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在2020年前四个月逐步下行后保持相对低位,2020年二季度中后期,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逐步回升。2021年前四个月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较高且较为平稳,5至8月开始缓慢下行。
本行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的同比减少的12.36亿元主要体现在:债券业务收益同比减少5.21亿元;公募基金业务收益同比减少2.58亿元;票据买卖价差同比减少1.96亿元及区块链应收款转让收益同比减少1.89亿元。
① 债券业务收益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
受市场利率影响,2021年上半年本行债券业务收益同比下降5.21亿元,具体原因如下:
2020年上半年受市场利率下行影响,本行债券业务收益表现良好。2020年,为应对疫情对经济带来的严峻挑战,央行连续降准,1年期LPR从年初的4.15%连续降至3.85%,整体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迅速下行后保持相对低位。以中债10年国债为例,2020年上半年到期收益率从3.15%下行至2.80%,最低一度突破2.50%,最大振幅近70bps。
2021年上半年受市场利率波动影响,本行债券业务收益同比下降。随着疫情防控逐步企稳和经济指标回暖,货币政策趋于稳定,2021年上半年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先上后下,6月末债券收益率水平与年初基本齐平,最大振幅仅约20bps,远小于去年同期。在窄幅震荡行情里,本行债券投资策略总体谨慎,以持有为主。
综上所述,本行债券业务收益表现与市场走势基本一致,2021年上半年债券业务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合计7.61亿元,与债券市场收益率大幅下行的2020年上半年相比有所回落,同比下降5.21亿元。
② 公募基金业务收益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
受债券市场变化以及本行公募基金业务规模下降影响,2021年上半年本行公募基金业务收益同比下降2.58亿元,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受债券市场变化影响,2021年上半年本行公募基金整体收益下降。本行公募基金业务投资范围以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和商业银行金融债为主,参照上述“①债券业务收益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2021年上半年与2020年上半年债券市场走势分化明显,2021年上半年本行公募基金业务收益表现不及2020年上半年。
其次,2021年上半年本行公募基金业务规模同比下降。2021年上半年本行公募基金业务日均规模为792亿元,同比下降6%,公募基金业务收益相应下降。
综上所述,本行公募基金业务收益表现与债券市场走势基本一致,2021年上半年公募基金业务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合计14.08亿元,同比下降2.58亿元。
③ 票据买卖价差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
受市场利率波动、市场活跃度等影响,2021年上半年本行票据业务买卖价差同比下降1.96亿元,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受票据市场利率波动幅度减少影响,本行票据买卖价差区间缩小。2020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受新冠疫情冲击而触底,票据利率跌至近几年内谷底,整体波动区间为2.95%-2.0%,波动幅度为95bps。2021年上半年,票据利率波动区间为3.3%-2.6%,波动幅度为70bps,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6.32%,波动幅度减少导致买卖价差区间收窄,从而导致价差收入减少。
其次,受全市场活跃度下降的影响,本行票据交易量相应下降。2021年上半年票据全市场交易量24万亿元,同比下降近30%,市场成交量整体萎缩。2021年上半年本行票据交易量为0.79万亿元,同比下降56%。
综上所述,受本行票据买卖价差区间缩小以及票据交易量下降影响,2021年上半年票据买卖价差1.31亿元,同比下降1.96亿元。
④ 区块链应收款转让收益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
受资产端利率下行、市场利率上行等影响,2021年上半年本行区块链应收款转让收益同比下降1.89亿元,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让利实体经济,区块链应收款持有利率同比下降。本行区块链应收款主要投向制造业等实体企业客户。从资产端收益来看,本行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主动降低区块链应收款持有收益率。截至2021年6月末,区块链应收款持有收益率4.38%,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
其次,市场利率上行,区块链应收款转卖利率同比上升。由于市场资金价格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上升,2021年上半年区块链应收款平均转卖利率同比增加约6bps。???
综上所述,区块链应收款持有利率同比下降,同时转卖利率同比上升,区块链应收款转让利差收窄。虽然本行区块链应收款流转规模较同期有所增长,但是区块链转让收益同比下降。2021年上半年区块链转让收益2.21亿元,同比下降1.89亿元。
3、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大幅下降且为负值的原因
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吸收存款、同业存放和拆入及发行债券,资金投向主要包括发放贷款、金融投资及存放同业和拆出。在现金流量表的列报方面,发行债券主要体现在筹资活动、金融投资主要体现在投资活动,其余主要体现在经营活动。
本行2021年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55亿元,同比由正转负,具体原因如下:
(1)调整负债结构,存款增速放缓,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同比减少。2021年上半年,本行对存款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适度降低负债成本,吸收存款增速放缓,吸收存款增长带来现金流入324亿元,同比减少1,758亿元,该项使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同比减少1,758亿元。同时,本行通过发行同业存单等方式补充流动资金。2021年上半年,本行发行债务证券收到的现金同比增加1,482亿元,但该现金流入体现在现金流量表的筹资活动。
(2)支持实体经济,贷款保持较快增长,经营活动现金流出保持较高水平。本行持续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监管部门的决策部署,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贷款投放,2021年上半年发放贷款和垫款增长带来的现金流出794亿元。
除个别银行外,2021年上半年A股上市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均为负值,且较多银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由正转负,本行变动趋势与同业基本一致。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同比大幅下降的原因
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是其他非利息净收入的组成部分。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同比大幅下降的原因请参考“其他非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的原因”。
本行不存在应披露未披露信息。
二、关于资产结构:
半年报显示,2021 年6月末,公司资本充足率12.42%、一级资本充足率9.4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37%,分别较上年末减少0.51个百分点、0.42个百分点和0.38个百分点。请公司结合公司经营战略及行业可比公司情况,说明前述趋势变动的原因及合理性。
【回复】
2021年上半年,本行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金融监管部门政策导向,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持续调整资产结构,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各类业务按照既定规划有序投放,风险加权资产有所增加,但资本的增速低于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各层级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有所下降,具体情况如下:
(一)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支持实体经济,拉动风险加权资产增长。2021年上半年,本行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在严格执行房地产与地方融资平台信贷政策的基础上,着力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制造业,加快绿色信贷发展速度。截至2021年6月末,本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增加744亿元,较年初增幅6.22%,增速高于总资产增速1.04个百分点。受此拉动,上半年本行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增加514亿元,占上半年风险加权资产全部增量(573亿元)的90%。
(二)受分红派息等因素影响,2021年上半年资本补充进度较慢。上半年,本行未进行外源资本补充,主要依靠净利润进行内源资本补充;而受降费让利、上年同期净利润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上半年净利润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在一季度派发优先股股息约8.53亿元,二季度派发2020年度普通股股息34.24亿元(现金分红比例超30%,为A股上市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较高水平)等因素影响下,截至2021年6月末本行各层级资本净额较年初基本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截至2021年6月末,本行资本充足率指标较年初有所下降。从规模相近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城商行等同业情况看(见附表),2021年6月末资本充足率较年初普遍出现下降(可比同业上半年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平均下降0.51个百分点、0.44个百分点和0.30个百分点)。本行资本充足指标的下降符合本行资本规划预期,并保留了一定的资本冗余,能够有效满足监管要求和内部管理需求。
三、关于资产质量:
半年报显示,公司不良贷款率由2018年的1.2%逐渐增至本报告期末的1.50%;不良贷款余额由2018年的104.14亿元逐渐增至本报告期末的191.39亿元。与此同时,公司拨备覆盖率由2018年的270.37%逐渐降至2021年6月末的180.24%。此外,截至2021年6月末,公司逾期贷款232.1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56亿元。请公司核实并说明:(1)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以及逾期贷款均逐渐增加的原因及合理性,并说明后续拟采取的经营措施;(2)拨备覆盖率逐渐降低的原因和合理性;并结合近年来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及核销具体情况,说明相关政策和估计是否具有一致性,是否符合规定;(3)进一步核实公司资产的风险敞口,说明是否存在应披露未披露事项。
回复:
(一)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以及逾期贷款均逐渐增加的原因及合理性,以及本行后续拟采取的经营措施
1.关于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以及逾期贷款逐渐增加的原因及合理性
本行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以及逾期贷款近年来有所上升,主要是历史存量客户的风险暴露和加快出清,传统行业如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中的公司客户出现一些不良及逾期贷款,具体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虽然国内疫情已得到较好控制,但受全球疫情影响,部分行业景气度仍在恢复过程中,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和现金流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善。
二是部分客户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盲目扩张导致亏损,企业陷入债务危机。
三是近年来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导致部分企业资金链紧张,也给本行的资产质量带来了一定挑战。
本行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截至2021年6月末,两个行业贷款余额合计2,761.30亿元,占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的21.71%,不良贷款余额合计86.34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余额的45.11%,平均不良贷款率为3.13%,高于1.50%的公司贷款不良率平均水平。
单位:亿元,%
截至2021年6月末,剔除上述两个行业,本行其他贷款余额合计占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的78.29%,平均不良贷款率1.05%,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2.针对上述情况本行后续拟采取的经营措施
(1)主动调整发展战略,严控新增业务风险
近年来,本行在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和服务力度的同时,严控新增授信业务信用风险,通过调整业务发展战略、优化资产结构,坚持“小额、分散”原则,持续运用金融科技,不断提升线上化、场景化、数字化金融服务能力,探索特色化、差异化的服务实体经济之路,更加注重并实现精益化发展。本行新增授信业务的资产质量保持在优良水平,截至2021年9月末,本行自2018年初新增的授信业务不良率为0.16%,远低于本行整体不良水平。
(2)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快存量不良业务的处置
下阶段,本行将持续优化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信用风险管控,着力不良贷款的降旧控新,继续加大对存量不良贷款的化解力度,提高处置成效。同时,持续完善全流程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强化金融科技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加强大数据风险管理和预警平台建设,通过优化授信结构、调整授信策略,提升风控效率和精准性。
(二)拨备覆盖率逐渐降低的原因和合理性;并结合近年来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及核销具体情况,说明相关政策和估计是否具有一致性,是否符合规定
1.拨备覆盖率逐渐降低的原因和合理性
近年来,本行贷款信用减值损失准备稳定增长,但受国内和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影响,不良贷款金额有所上升,同时本行加快风险出清进程,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故拨备覆盖率有所下降。主要情况说明如下:
(1)贷款信用减值损失准备稳定增长
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本行计提的贷款信用减值损失分别为95.39亿元、76.40亿元、98.77亿元和71.71亿元,2018年末至2021年上半年末,贷款损失准备余额分别为281.57亿元、312.38亿元、325.59亿元和344.97亿元。
(2)受国内和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的影响,本行不良贷款金额有所增加
本行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监管部门服务实体经济有关部署,持续加强对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一方面,受国内和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的影响,一些企业风险隐患上升,部分传统行业近年来风险暴露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新冠疫情爆发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较大,部分行业景气度未见好转,对部分行业和企业形成冲击,也对本行资产质量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2018年末至2021年上半年末,本行不良贷款余额104.14亿元、141.47亿元、170.45亿元、191.39亿元。
(3)加快风险出清进程,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近年来复杂多变的国内和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和仍在蔓延的全球疫情,使本行部分传统行业(如制造业等)存量客户的经营受到冲击。本行充分反映存量业务的潜在信用风险,积极响应监管部门“应核尽核,应处尽处”要求,加快风险出清进程,综合使用多种手段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本行贷款核销及转出总额分别为26.16亿元,46.88亿元、91.34亿元和56.14亿元。
2.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政策和估计是否具有一致性
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准则要求,本行已于2018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按照预期信用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客观、真实反映信用风险。本行严格按照准则及监管要求,审慎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相关政策和估计保持前后一致,符合有关规定。具体计提方法如下:
(1)本行根据信用风险是否显著增加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三阶段,并依据阶段划分情况确定业务适用12个月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或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计量减值。基于金融工具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是否已显著增加,将金融工具划分入三个风险阶段,计提预期信用损失。
第一阶段为自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未显著增加的金融工具。第二阶段为自初始确认起信用风险显著增加,但尚无客观减值证据的金融工具。第三阶段为在资产负债表日存在客观减值证据的金融资产。
对于划分为第一阶段的金融资产,本行确认金融工具未来十二个月内的预期信用损失金额。对于划分为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金融资产,本行确认金融工具在剩余存续期内的预期信用损失金额。
(2)预期信用损失通过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暴露三者相乘确定。本行构建迁移矩阵计算12个月违约概率,并由12个月违约概率通过构建Markov链模型推导出整个存续期的违约概率。本行基于历史回收率情况估计违约损失率,根据交易对手的类型、追索的方式和优先级以及担保品或其他信用支持的可获得性不同,违约损失率有所不同,不同产品类型的违约损失率也有所不同。
基于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风险参数,本行通过前瞻性调整预测宏观经济影响,按照乐观、基准、悲观三个情景加权平均计量最终减值结果。
本行严格按照准则及监管要求,审慎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相关政策和估计保持前后一致。
(三)进一步核实公司资产的风险敞口,说明是否存在应披露未披露事项
收到本次监管工作函后,本行对公司资产质量及风险敞口进行进一步核实、排查,经核查,本行已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等要求揭示风险,不存在应披露未披露事项。
四、关于质押融资情况:
半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质押贷款金额为1,231亿元,2020年末该金额为1,159亿元,占比均为9.7%,较为稳定,但规模有所上升。请公司说明:截至目前开展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质押融资业务规模、占比情况、逾期情况、表内表外业务分布情况和风险情况,以及公司后续拟采取的风险处置措施。
回复:
(一)截至目前开展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质押融资业务规模、占比情况、逾期情况、表内表外业务分布情况和风险情况
截至2021年9月末,本行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质押融资业务余额98.58亿元。其中,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质押贷款余额84.38亿元,占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的0.64%,无逾期及不良业务;表外信贷承诺及财务担保中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质押业务余额14.20亿元,占信贷承诺及财务担保业务总额的0.21%,无逾期及不良业务。
(二)公司采取的风险处置措施
1.严格客户准入标准,加强信用风险防控
本行相关管理办法中已明确该类业务涉及具体客户和标的股票相关准入要求,从源头上加强客户筛选,加强信用风险防控。同时明确了押品准入要求、选择次序、标的股票最高质押率以及押品管理相关要求。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高比例质押股票可能会对上市公司的风险承担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本行在开展此类业务时,首先注重第一还款来源,其次在分析第二还款来源时重点关注上市公司股票整体质押率、控股股东持股质押率、质押股票的流动性以及对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可能带来的影响。
2.建立股票价格动态监测机制,强化市值动态管理
本行针对此类业务已建立股票价格动态监测机制,实时监测股票价格变化。针对不同标的股票逐笔设定适宜的质押率、预警线和平仓线,建立预警与平仓机制,强化市值动态管理,严格控制信用风险。
3.利用大数据风控平台,提升风险管理质效
本行已建立多维度的风险监测和控制体系进行股票质押业务风险管理,多维度进行信用风险监测、分析和报告,根据信用风险监测情况提出针对性风险防控措施。本行开发了大数据风控平台,通过整合行内外数据,采用“人工+机器”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全流程、系统化智能风控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质效。
截至目前,本行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质押融资业务总体风险可控。
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会
2021年10月25日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