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资本市场重点领域风险缓释 明年重在完善应对风险工具箱

  

  本报记者 昌校宇

  “把稳增长、防风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证监会党委12月13日在传达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强调。事实上,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一直是资本市场的工作重点,2021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将“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持久战”,列为今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重点任务之一。

  多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监管层稳步推进防风险攻坚战,资本市场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得以有序缓释。明年,完善风险应对的工具箱被定调为资本市场防风险的重点工作之一,监管层可以从多方面对其进行丰富和完善。

  防风险攻坚战稳步推进:

  债券违约有序处置 高比例质押减少

  “坚持标本兼治,消化存量和遏制增量并举,排好优先序、打好主动仗”——年内,证监会多次对打好防范化解资本市场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进行强力部署,且成效显著。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证监会会同有关部门将金融活动依法全面纳入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消化了逃废债、股票质押、担保链等存量风险;同时,通过遏制债券违约、“伪私募”等风险的增加,坚持融资并购活动的规范性,及时防止部分资本无序扩张,实现了增量风险的有效遏制。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称,在遏制增量方面,以债市融资为例,证监会重点把好债市入口关,抑制过度融资。具体措施重点从发行机制和中介机构两个环节着手:一方面,建立完善跨市场信息共享制度,强化对发行人资产负债结构和现金流量的研判把关,健全有效的债券融资约束机制,防止高杠杆过度融资;另一方面,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完善债券承销、评级等业务执业规范等。消化存量方面,债券市场上,证监会采取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式,稳妥处置化解债券市场存量违约风险,据证监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交易所债券市场总体平稳,违约率保持在1%左右的较低水平。

  稳妥化解债券违约风险,加大债券市场基础制度和法治供给,优化债券违约市场化处置机制,加强统一执法,严肃查处“逃废债”等违法违规行为正是证监会今年工作重点的部分内容。

  一方面,证监会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印发金融机构债权人委员会工作规程的通知》,支持金融机构联合打击逃废金融债务,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与失信惩戒机制作用。另一方面,证监会对涉嫌债券市场违法行为的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立案调查或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睿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政府监管部门和市场的共同努力下,个债违约总体上得以有序处置,市场稳定运行。”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在债券违约问题上,监管部门能够尊重市场、尊重规则,不仅通过市场出清个债风险,而且防止个别企业借助市场出清来实现逃废债。通过市场化来处置债券违约,能够实现优胜劣汰,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

  “对逃废债的严加监管,能够稳妥化解债券违约风险,有效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此外,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官网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底,私募基金规模已达19.73万亿元,私募基金产品数量超12.15万只。在防控私募市场风险方面,今年证监会加快推进“伪私募”等相关风险的分批处置,严格落实私募基金底线性要求,建立部际联动、央地协作的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加快推动出台私募条例,同时保持强监管效能。

  1月8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通过重申和细化私募基金监管的底线要求,让私募行业真正回归“私募”和“投资”的本源;10月21日,证监会市场二部主任王建平表示,推动《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尽快出台,完善《私募基金管理办法》及配套规则建设。据同花顺iFinD数据,截至12月17日记者发稿,证监会及地方证监局对5家私募机构开出行政处罚决定书,对48家私募机构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合计53家私募机构被罚。

  李奇霖表示,“支持真私募,打击乱私募,坚决出清‘伪私募’,有助于推动形成良好市场秩序和行业生态;同时,推动适时出台私募条例,有助于合规私募健康发展、行业规范运行。”

  2021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要求,强化场内外一致性监管,巩固深化股票质押风险处置成效。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高比例质押家数明显下降。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12月16日,今年以来,2325家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质押,质押股票数量约占A股总股本比例为5.43%。其中,在高比例质押方面,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超过80%的有312家,较2020年底及2019年底分别减少17家和118家。

  对于涉及高比例股权质押上市公司数量的持续减少,李睿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金融监管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监管层收紧股权质押政策,包括要求券商对新增股票质押项目加强审核、降低上市公司大股东股票质押率上限等措施,严控券商股票质押融资业务规模总量。

  李湛分析,A股整体股权质押情况有所好转,不仅反映了宏观上我国经济复苏的势头,而且展示了在场内外一致严监管的环境和态势下,微观上控股股东行为更为审慎。

  明年防风险目标定调:

  首提“伪金交所”风险 完善工具箱

  当前,债券违约、私募基金等资本市场重点领域风险已有序缓释,为持续巩固风险防控成效,政策面已对明年工作进行了部署:今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强化契约精神,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证监会党委12月13日在传达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表示,“稳妥化解债券违约风险,对‘伪私募’‘伪金交所’等风险深入开展整治”。这也是监管部门首次公开提及“伪金交所”风险。

  与此同时,证监会定调了明年资本市场防风险的任务:在国务院金融委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加强宏观研判,强化统筹协调,不断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处置、问责机制,完善风险应对的工具箱,提高监管智能化水平。同时,注重通过深化改革稳定市场预期,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做好预期管理。

  “资本市场的风险应对是系统工程,应包含宏观调控、产业监管、金融监管、外汇管理、立法司法等多个环节的协调配合。”董忠云认为,完善风险应对的工具箱,从监管角度来看,后续应继续强化监管的“眼睛”和“拳头”。一方面,积极将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运用到资本市场的监管领域,提升对市场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能力,及时发现风险,通过强化科技监管来提高监管效率与监管质量。同时,进一步完善证券违法线索举报奖励制度,加强违法线索举报受理平台建设,积极发挥社会监督功能。另一方面,在能够尽早发现风险的基础上,强化风险应对和处置能力,加强执法力量、丰富证券执法手段,不断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有效预防、及时发现、精准打击,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李睿建议,“可从健全退市机制、强化中介机构责任、推进投资端改革、健全证券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提高监管的智能化水平等维度充实风险应对工具箱。”

  李湛补充道,“在涉外风险防范方面,可进一步探索和不断加强境内外监管机构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领域的合作。”

  在田利辉看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总体稳健,应对风险的工具箱装备丰富。接下来,还需进一步引导和管理市场预期,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让公众明了个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区别,知晓中国实体经济的韧性和内循环的可行性,坚定对于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信心。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