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向杲
12月27日晚间,银保监会公布2021年前11个月保险业经营数据。其中,健康险业务出现明显“剪刀差”尤为引人关注。数据显示,1月份至11月份,健康险保费收入达7896亿元,同比微增3%;而赔付支出则高达3660亿元,占保费收入的比例达46%,同比增速为45%。
从险企经营可持续性来看,除政策性保险之外,若某款保险持续呈现低保费增速高赔付增速必然会出现亏损。那么,今年健康险出现“剪刀差”原因何在?这一趋势是否会延续至明年?
对此,多位险企人士表示,健康险出现“剪刀差”有两大原因:一是今年全行业保费增速低迷,健康险随之受到影响;二是赔付高增速主要原因是去年赔付基数较低。
健康险保费增速
驶入低谷
健康险由重疾险、医疗险、长期护理险和失能险等四大险种构成,承担着健康诊疗各阶段的不同功能,互为补充。其中,重疾险保费在健康险保费占比最高,对保险公司业务价值贡献最大。
近10年来,受益于居民保险意识觉醒以及可支配收入提升,健康险得以快速增长。2020年我国人身险保费收入达3.3万亿元,其中健康险保费收入达8173亿元,占比24.5%,规模为2010年的12.06倍,占比提升18.1个百分点,年化复合增速为25.4%,明显高于人身险的10.9%。
而今年健康险增速却持续低迷,这既有新旧版重疾险切换之际,险企对消费者重疾险需求“透支性”挖掘的原因,也有近年来全行业保费增速低迷的原因。
一家合资寿险公司健康险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根据《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部分高性价比重疾险须在今年2月1日前全部停售。受此影响,一些寿险公司在1月份猛推旧版重疾险,健康险保费也随之出现高增长(同比增速达28%)。但同时这也大量透支了消费者需求,导致今年健康险保费增速一直没有“缓过劲来”。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教授、保险系主任郭振华认为,作为健康险核心业务的重疾险的新单保费增速早在2019年就出现颓势。据华泰证券估计,重疾险新单保费同比增长率在2019年已下降至4%;2020年更是出现负增长;尽管2021年1月份重疾险凭借新旧版切换时机销量大增,但2021年全年重疾险新单保费仍可能延续负增长。
郭振华表示,重疾险趋势性下行的主要原因是该业务本身存在“天花板”,而构成“天花板”的要素有三:一是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投保重疾险,因为重疾险对被保险人身体状况有要求,这压缩了潜在购买者数量;二是重疾险被保险人的年龄有上限限制,这缩小了被保险人的总规模;三是医疗费用的有限性决定了重疾险保额的有限性,保额有限自然导致件均保费有限,进而导致重疾险总保费有限。
重疾险保费增速下行
对行业影响巨大
无论重疾险短期增长承压,还是长期增速趋势性向下,均对保险业影响巨大,这主要是因为重疾险业务是寿险业支柱性业务。
郭振华表示,在寿险公司销售的主流长期产品(重疾险、年金险、万能寿险和增额终身寿险)中,重疾险的新业务价值率和剩余边际率(剩余边际/责任准备金)均是最高,可见其是险企最大的盈利来源。
过去,那些盈利水平高的寿险公司,几乎无一例外地高度重视重疾险的销售,重疾险甚至是大多数优质公司最主要的盈利来源。从各公司年报公布的五大险种来看,重疾险占比越高,其盈利水平往往越高。以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为例,根据其2020年年报,代理人渠道销售的长期保障型产品、长交保障储蓄混合型产品、短交保障储蓄混合型产品的新业务价值率分别为96%、55.6%和18.8%,这里的长期保障型产品,主要指长期重疾险。
郭振华认为,寿险业通常靠一种或两种支柱性产品维持利润,该类产品需具备三高特征:需求量高、创造的费用高、新业务价值(或剩余边际)高。整体来看,长期重疾险可以说是险企过去10年内的支柱产品。
过去多年,以重疾险为代表的健康险是驱动保险业快速增长的引擎,不过今年以来,重疾险等健康险对保险业增速的推动作用在降低,且赔付出现快速增长。
今年前11个月,健康险保费占全行业保费的比重为19%,同比增速仅为3%,略高于行业保费增速(-1.3%)。整体来看,健康险对行业保费增速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而2019年、2020年,健康险保费增速分别为30%、15.7%,远高于行业保费增速。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赔付高增速的主要原因为去年赔付基数较低,随着今年赔付基数回归常态,高增速或不具备可持续性。不过需要警惕短期医疗险等险种高赔付率对健康险赔付额的拉升作用。
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徐昱琛对记者表示,健康险赔付高速增长有两大原因:一是去年赔付额基数较低;二是健康险赔付高增速或与短期医疗险赔付增速较高有关。记者梳理险企官网发布的数据后发现,部分险企上半年短期医疗险赔付率已超100%,出现承保亏损,但短期医疗险高赔付率对行业利润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评估。
值得关注的是,在健康险增速下行、部分险企医疗险赔付率高企的背景下,一些险企开始研发针对“带病体”的健康险,以降低常规健康险销售低迷对业务的影响。例如,万松科技首席运营官李法根表示,健康险增速明显放缓,且产品同质化严重,未能形成差异化供给。健康险渠道趋同、目标客群相同、经营模式类似,使得各主体间形成巨大竞争压力。长期以来,带病群体被保险拒之门外,属纯增量市场,亟待开发与深耕。此外,泰康在线CEO刘大为也表示,保险业已迈入对已病人群进行精准认识、分析和管理的实践阶段,这对健康险长期经营具有深刻意义。不过,从目前来看,带病体健康险的规模仍较小,发展势头有待观察。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