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即将到来,哪些财经话题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定调202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上,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定是发展的基石,行稳是致远的前提。今日,我们结合当前市场热点,选取了注册制改革、常态化退市等十个重点话题,从不同角度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畅谈,与社会各界、市场各方共享。
全市场注册制改革条件具备
“近几年来,注册制试点工作踏石有印,抓铁留痕,扎实推进,效果显著。”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监事长、国浩律师事务所首席执行合伙人吕红兵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注册制改革试点达到了预期目标,全面实行注册制的条件已逐步具备。
近年来,围绕注册制改革,资本市场基础制度逐步完善,与此同时,直接融资规模大幅增长,服务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沪深交易所A股累计筹资16743亿元,比上年增加1326亿元。
“2022年,围绕全面注册制改革,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将不断完善。”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表示,主板注册制改革可以沿用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的试点经验。另外,考虑到主板存量上市公司多且规模大、投资者参与主体广泛、相关衍生品繁多,渐进式的改革路径实施可能性较大。
吕红兵表示,全市场注册制改革要遵循“三原则”。其中,重点在于优化审核注册机制、科学把握各板块定位、加强对资本的规范引导;核心在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快制定出台上市公司监管条例,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制度安排,营造“有进有出,能进能出”的良好生态;关键在于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把握提高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质量这一重要环节,做实防范证券欺诈造假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这个重要基础;基础在于加快注册制改革法治建设,制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等规章,持续加强资本市场法治供给。
常态化退市促市场生态优化
随着常态化退市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退市情形更加健全,退市效率大幅提升,退市公司数量呈现出快速增加的态势。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退市板块挂牌退市公司数量已由2013年的45家增长到83家。
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王世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优胜劣汰机制可以不断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一定程度上能化解市场风险,维护稳定有序的市场环境。
建立健全常态化退市机制中,投资者保护工作成为重中之重。中国结算数据显示,到2022年2月25日投资者数量突破2亿大关。
“近年来,随着退市制度持续完善,退市公司数量逐渐增多,市场生态得到进一步优化。加速形成资本市场有进有出的生态,有利于加速市场的优胜劣汰,提高市场活力,从而能够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随着退市机制的进一步畅通,在符合要求情况下,退市公司在及时进入退市板块挂牌转让的同时,还应注重信息披露质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市场分析师桂浩明表示。
“如何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保障退市制度平稳实施的关键。”王世文认为,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工作,一方面要加大风险揭示力度,加强投资者教育,让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强化“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理念;另一方面还需严格贯彻和持续优化退市公司监管制度,简化退市公司挂牌要求,优化退市板块挂牌流程,强化主办券商承接机制,压实保荐机构责任。
资本服务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无论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还是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背后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鼓励科技创新有望继续成为今年两会重点讨论的议题。
作为创业投资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提案的一大特点,就是通过科技创新解决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如在关于药物创新能力提升的提案中,他建议加大资助药物创新基础研究,优化药物研发配套环境;收紧跟随者时间窗,加强指导促进药物研发;助力药企磨合全球规则,政策精准支持引导出海。
资本市场正日益成为企业科技创新重要动力源,在科创板公司2021年业绩快报中,约九成公司营业收入实现增长。6家上市时未盈利公司预计摘“U”,这些企业主要是生物制药企业,彰显了科创板对药物研发类公司的包容性。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记者表示,资本市场能够为企业发展输入新鲜血液,推动企业将创新成果市场化。得益于资本的支持,为企业发展带来超越以往的社会资源支持,有利于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扩大合作范围。
“除了在医药领域外,科技创新聚焦点还有基础科学的研究方面,以及企业层面的应用技术创新。对于处在成长阶段的企业正常经营所出现的业绩波动,需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平常心,陪伴和助力企业共同成长。”张孝荣说。
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合理区间
2月份以来,尽管美联储加息步伐愈来愈近,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依然表现强势。这一方面在于我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发挥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在于我国贸易顺差持续保持在高位。此外,在近期地缘政治冲突中,人民币避险属性凸显,进一步推升人民币汇率。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人民币汇率将在合理区间内保持基本稳定,但波动性将加大。从全球范围看,经济格局“东升西降”“中升美降”日渐明显,人民币的避险货币属性增强,加上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步推进,海外对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增加,有助于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和韧性。此外,今年中美经济周期和政策周期错位,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水平,中美利差收窄,加上稳需求需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需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内双向波动,成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器。
“今年我国出口增速逐步回落是大趋势,地缘政治冲突引发的避险需求恐难持续,因此当前人民币走强更多属于阶段性波动。后期,伴随影响汇率走向的中长期因素发酵,特别是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取向差异的影响逐步显现,下半年人民币有可能出现阶段性贬值。”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总体上看,今年人民币对美元很难“一强到底”,回归双向波动是大概率事件。
金融业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和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影响全球经济。今年可预见的海外风险仍不少,如通胀风险和美联储紧缩货币政策等。国内相反,诸多政策和经济形势均指向以稳为主,这对于希望降低资产配置波动的外资来说颇具吸引力。因此,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面临新的机遇,在制度型开放上将迈出新步伐。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金融市场开放有望在人民币国际化、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境外上市备案制度优化、大宗商品市场国际化进程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当前我国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稳健有力。在具体措施上,我国将会继续推动中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全球化,推动全球互换规模的增长,推动数字人民币的境外使用。同时,我国会推进熊猫债等境外公司的境内债券发行,扩展交易所市场与境外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田利辉说。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金融业对外开放或将完善以下举措,一是进一步扩大沪股通股票范围,将更多的A股港股纳入可交易股票范围,促进两地股市进一步互相开放;二是继续从多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交易机制,包括不断放宽新型金融工具的开发与交易;三是进一步开放QFII、RQFII参与范围,促进境内外投资活动顺利进行;四是加强监管体系建设,为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保驾护航。
赤字率可预设为3.2%左右
“2022年的财政赤字率预设为3.2%左右较为合适,与2021年预算持平。”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日前,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适当确定赤字率,科学安排债务规模,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苏剑表示,2022年财政收入面临较大压力。经济增速放缓叠加房地产业等行业的调控压力,预计财政收入将进一步减少,因此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同时,今年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要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这同样也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财政赤字率安排在3%附近,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并且随着GDP规模的增大,赤字绝对数量也会相应有所增加。
何代欣认为,保持相对稳定的赤字率有三方面积极意义:一是确保积极财政政策起效的重要支撑;二是稳定各方预期尤其是财政预期的保障;三是财政可持续的关键。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成”
2022年作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收官之年,在“党的二十大前基本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各项任务、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扫尾工作”是国资委早已明确的“时间表”。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目标上,预计会突出强调建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打造一批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从具体的改革措施来说,可能会突出强调全面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深化结构调整,加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力度,积极推进混改,加强创新策源地、创新高地建设等方面。
“预计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关的内容,将会成为两会热点。”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波善表示,推进混改、优化国资布局和结构调整以及加快布局新兴产业等内容,预计也将成为焦点。
近年来,资本市场已愈发成为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推进平台。《证券日报》记者从国资委获悉,今年国资委还将统筹开展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主题行动。
祝波善表示,目前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已成为央企业务的主要载体,更承担着央企发展的重要使命。一方面,作为上市公司,其需要按照公众公司的要求接受监管、监督;另一方面,资本市场较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又能为其发展赋能。总的来说,预计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将进一步聚焦公司治理提升、员工激励、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基建投资规模或超20万亿元
基建投资已成为2022年我国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2年我国基建投资规模或超过20万亿元,基建投资增速将超过5%。
据张依群介绍,受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影响,跨周期调节力度不断加大,投资前置效应逐渐突出,基建投资规模总量也随之放大,以托底中国经济稳定在合理区间。
当前,我国正持续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作为稳投资特别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支撑,今年新基建投资规模有望达到数万亿元,投资增速超过6%。”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全国已有30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新基建投资计划,多地政府新基建的投资力度较去年明显加大。其中,以“东数西算”工程为代表的算力网络基础设施,面向新能源电力和新型电力系统的能源电力基础设施,以及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是投资重点。
张依群认为,随着传统基础设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基建为传统基建赋能,并催生和带动新消费,预计今年新基建投资增速会比以往明显加快,投资规模将在2万亿元左右,占基建总投资比重会达到10%左右。
数字赋能乡村振兴
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文件明确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部副主任陶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中央一号文件前瞻性地继续强调粮食安全,并提出量化产量目标、生产激励和监督机制,同时新提出了具体的耕地保护措施。
3月1日,《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发布。在工作布局上,重点围绕“四稳四提”展开,即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和农民收入稳势头提后劲。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推进乡村振兴可从三方面着手:首先,乡村振兴要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其次,精准高效施策,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现状,制定不同的工作目标,分类指导,做到主体分类、因人因地施策,加快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最后,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特别是依托数字化技术,加快发展数字乡村、数字农业、数字金融,以数字赋能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单列‘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金融业向乡村地区的拓展将是今年工作重点,主要从金融供给激励和金融基础设施两大方面来实现。”陶金表示。
养老保险改革有两大任务
日前发布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推动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格局初步形成。这意味着,今年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有了可行性的路径和相关保障措施。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两项任务:一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二是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方面要兼顾三个‘统一’。”董登新表示,一是缴费基数上限和缴费基数下限的全国统一;二是退休金给付计算公式中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全国统一;三是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收统支。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当前,发展养老保险的首要任务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健全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确保按时足额发放,推动养老金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同时,提升企业年金参保率,推动职业年金市场化投资运营平稳规范。其次,加快发展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目前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存在短板,需要统一标准,鼓励创新,稳步推进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壮大。最后,进一步完善社保养老相关配套政策制度,提升实施效率。
(本报两会报道组 吴晓璐 邢萌 包兴安 杜雨萌 孟珂 刘琪 刘萌 郭冀川)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