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 东
自光大银行率先宣布“自购”后,南银理财也于日前加入其中。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近期频频开展的增持行动,业内人士指出,在产品出现大面积“破净”的背景下,银行理财子公司近期开展的自购行动,有助于稳定持有相关产品投资者的信心和预期,并培养在打破“刚兑”后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
两家理财子公司宣布自购
自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纷纷展开自购后,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已开始行动。光大理财上周率先发布公告,吹响了增持旗下理财产品的号角,计划以不超过2亿元自有资金投资旗下发行的理财产品,这是理财子公司首次自购行动。
目前,光大理财旗下共包含权益类、混合类、固定收益类、现金管理类、另类资产类、私募股权类、结构化投融资类产品等七类资产。公告前,光大理财自有资金的投资主要以固收类和现金类资产打底,辅以其他类型资产配置,而此次光大理财自购的分别为其管理的阳光红权益类产品和阳光橙混合类产品。
光大理财相关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增持旗下产品是对中国资本市场韧性的信心,也是对自身投研能力的信任。
南银理财紧随光大理财宣布了自购计划。南银理财公告称,已投入自有资金约5亿元用于认购/申购公司旗下理财产品。
“多家理财子公司开展自购的目的是应对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尤其是‘固收+’理财产品的净值回撤,与增强投资者信心,培养客户参与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投资相关。”兴业研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孔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2年以来,A股市场大幅波动显著影响了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表现。收益缩水与“破净”频发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的赎回压力,在对权益型公募基金影响显著的同时,配置一定权益仓位“固收+”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受到一定冲击。这种操作尽管对单位净值实际作用比较有限,但传达了良好预期,体现了与客户共克时艰的坚强信念。
其实,光大理财去年业绩表现不俗。2021年,光大理财实现净利润15.86亿元,较2020年的5.64亿元大幅增长181.21%。截至去年年末,光大理财管理资产总规模突破万亿元,达1.07万亿元,总资产74.75亿元。
“银行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面临历史性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仍然看好理财子公司业绩持续增长。”孔祥表示,整体看,银行理财依旧是具有较高市场认可度的避险工具,市场波动剧烈低风险特征的银行理财产品预计仍将获得增量资金。
普益标准研究员董翠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面对当前市场环境,理财子公司要做好产品风险控制,跟踪产品底层资产表现,及时对投资组合进行调整,降低风险资产持仓,控制产品回撤幅度。此外,应适当拉长产品投资周期,并引导投资者长期持有,通过拉长产品投资期限平滑收益。
理性看待理财产品“破净”
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27日,有高达2702只银行理财产品(存续期)出现了单位净值“小于1”的情况,占比约为8%。而银行理财子公司所发产品的“破净”比例更高,理财子公司所发产品“破净”数量达1734款,在已披露净值数据的11548款产品中占比为15%。
董翠华认为,理财产品在短期内出现较大净值波动属于正常现象。投资者应该理性看待银行理财产品频频“破净”,正确认识理财产品回归市场的净值化转型,选择适合的产品,做好风险管控,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
孔祥表示,一方面,产品净值的大幅回辙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冲击影响弱于公募基金,另一方面,客户体验与过去刚性兑付时代存在显著差异。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要在资产配置、产品创设、产品销售等维度探索转型调整。他认为,长期来看,近期市场调整为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部门加强投资者教育、发行负债期限较长的如养老型理财等理财产品,构建“以客户利益为中心”的资产配置体系、产品销售体系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期。通过相关维度的改革,有利于银行理财投资者逐步摆脱“刚性兑付”观念,为资管新规后时代理财业务的全面展业带来更大的空间。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