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敏
见习记者 张 安
当下,医药生物行业正处于改革的风口,叠加疫情影响,身在其中的企业面临着来自各个维度的挑战。过去一年,找到新利润增长点的乘风破浪者有之,难以踏浪前行乏力掉队者亦存。
截至4月27日,据同花顺数据显示,在A股、H股已披露年报的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中,总计有44家公司2021年营收超过百亿元。但与此同时,过去一年,这44家药企的市值合计缩水超1.7万亿元。
众所周知,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对于医药生物企业来说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一指标不仅意味着公司向头部进击,更意味着公司在战略选择、发展实力、抗风险能力等领域构筑护城河,是企业走向成熟、具备足够实力的标志。
鉴于此,《证券日报》记者选取这44家“百亿元营收药企”作为样本,以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销售毛利率为准绳,拆解其财报表现,以探析头部药企及行业发展的新态势。
三家公司销售毛利率超80%
据同花顺数据显示,在上述44家营收超百亿元的医药生物上市公司中,有13家销售毛利率超50%,仅3家销售毛利率超80%。
从排行来看,44家公司中,长春高新以87.61%的销售毛利率居首。长春高新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主营业务为生物制药及中成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辅以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和服务等业务,其中制药业务毛利率整体高达91%。
恒瑞医药、中国生物制药两家上市公司的销售毛利率也在80%以上。其中,恒瑞医药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医药制造业务的毛利率为85.61%,其中抗肿瘤产品的毛利率为90.68%;麻醉业务的毛利率为89.08%,造影剂业务的毛利率为72.24%。
此外,有8家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在10%以下,包括国药控股、英特集团、南京医药等,其中,南京医药以6.5%的销售毛利率位居44家公司末位。
“毛利率直接反映的是产品的竞争力。简单来说,就是价格高、成本低的产品毛利率较高。”东方高圣财务总监杨秀仁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就医药行业而言,独家品种的毛利率相对较高。
“影响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的因素有很多。”广州圆石投资医药行业首席研究员李益峰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包括市场的竞争格局、企业的营销策略、企业投入的研发成本及固定资产成本等。”
“一般而言,制药企业毛利率较高,而医药流通企业毛利率较低,这是行业普遍现象。”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
过半企业毛利率下降
从同比数据来看,2021年,上述44家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平均值是37.39%,较2020年平均值下降0.98个百分点。
其中,21家上市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实现同比增长,增长最高的是白云山,2021年销售毛利率为19.17%,同比增长2.25个百分点。此外,太极集团销售毛利率同比增长2.08个百分点,中国生物制药同比增长2.0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23家上市药企销售毛利率下降。其中,新和成、复星医药等企业销售毛利率下降较多,分别为9.66%、7.54%。
记者梳理多家上市公司财报发现,带量采购、医保谈判价格下降、竞争加剧、成本上升等因素拉低了企业的销售毛利率。
例如,复星医药在2021年年报中提及,公司制药业务毛利率同比减少8.27个百分点,具体到细分业务板块,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核心产品的毛利率较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主要系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执行医保谈判价格后销售单价下降所致;代谢及消化系统核心产品的毛利率较同期下降5.9个百分点,主要是非布司他片于集采后销售单价下降所致。
过去四年,医药生物行业内部调整加速,药品集采进一步压缩仿制药的价格水分,药品审评审批加速让创新药品更快进入市场,改革的推进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同花顺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上述44家上市药企的平均销售毛利率分别为38.71%、39.25%、38.37%、37.39%。
“随着集采的推进,药品的中间环节成本被大大压缩,这部分产品不需要‘高开高返’,因此部分企业出现销售毛利率下降也是正常的。”上述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
此外,李益峰向记者表示,集采将常态化存在,倒逼企业“创新+整合”加速。竞争格局激烈的赛道和单一产品型公司的经营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企业加速创新转型
当下,医药生物行业的改革仍在持续,考验着企业转型的速度和力度。
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党组在《求是》刊发署名文章表示,医保改革已经到了涉险滩、啃硬骨头的关键时刻,未来将进一步破除复杂的利益藩篱,坚定不移推动医疗保障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继续常态化制度化开展集采,力争年内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在每个省合计达到350个以上。
同时,国家医保局表示,持续优化药品动态准入机制,全面落实谈判药“双通道”管理机制,让群众以更低价格、更快速度享受到更多救命新药。全面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医疗服务价格科学确定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形成医保与医疗机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新格局。
排排网财富研究部副总监刘有华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药企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发展,一方面加强创新药研发,创新药的稀缺性是药企提升竞争力的有利保障;另一方面扩展海外业务,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公开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76款新药(不包括疫苗),其中进口新药37款、中药创新药12款、国产创新药27款,年内获批的新药数量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头部企业都在加快创新转型步伐。例如,面对严峻复杂的竞争环境与产业变革,恒瑞医药2021年累计研发投入达62.03亿元,同比增长24.34%,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3.95%,创公司历史新高。中国生物制药在2021年业绩报告中指出,集采的压力在预期之内,前四批集采影响基本消化完毕,后续面临集采常态化的新局面;第五批集采的影响将在2022年继续消化。公司2021年研发总开支约38.2亿元,占集团收入的比例约14.2%,当中大部份已计入损益表中。其中,创新药及生物药的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0%,投入金额同比增加约64.7%。
“差异化创新将是龙头企业第二次洗牌的关键。”上述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
李益峰向记者表示,一方面,企业需要自研或收购形成平台化优势,以抵抗依赖单一产品的风险;另一方面,需要在创新研发上加速投入和产出,以应对成熟产品集采降价的情况。“药企的转型升级大概有三条路径:一是做创新或战略出海;二是发展难仿药,找好自己的位置;三是优化生产工艺或规模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