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猪粮安天下。农业作为国家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篇我们将从农业行业的发展情况、成长性与盈利性等方面,一起来认识农林牧渔行业。
一、行业介绍
(一)农业乃民之根本
农业行业事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一切产业和部门存在发展的前提。2021年农林牧渔GDP现价为8.7万亿元,占GDP总构成的7.6%。稳定农业基本盘,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农业行业也是一个“看天吃饭”的行业。由于从物质资料投入到农产品产出的时间周期较长,天灾人祸甚至是气候异常都有可能对农业生产经营造成巨大影响。例如在养殖业方面,2019年非洲猪瘟使得生猪养殖业遭受重创,大规模扑杀导致成本上行,猪价暴涨;在种植业方面,2020年爆发的台风“黑格比”、多地爆发的暴雨洪涝灾害、低温冷冻灾害等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受灾,经济损失严重。
(二)农业产业链的构成:种植与养殖
农业行业按照产品属性,可分为种植业与养殖业,如蔬果粮油及相关产品可归于种植业,畜禽蛋奶等农产品则归于养殖业。1978年-2020年,我国农林牧渔行业总产值从1400亿元增加到13.8万亿元,行业规模扩大近100倍。2020年在农林牧渔中,种植业占比55%、养殖业占31%、渔业占10%、林业占4%,可见,种植业和养殖业为农林牧渔主要生产行业。
种植业处于农业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作为国家基础性产业,种植行业整体发展较稳定。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政策不断推进,行业未来将以提质增效为主基调,同时在今年南美干旱、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下,愈加凸显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政策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产品如小麦、玉米等可以自给自足,只有少部分农产品,如大豆、大麦等需要进口。这也得益于供给侧改革提高国内农产品生产体系的质量与效率,维持了我国农产品市场稳定的局面。
畜禽养殖处于农业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其中,饲料行业位于养殖链前端,经营效益易受玉米、豆粕等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屠宰及肉制品加工等行业位于养殖链下游,其产品受政策及市场供需影响而存在较大波动。目前,养殖行业的竞争格局主要表现还是为众多散养户与少数大规模企业之间的竞争。从2018年至2021年,中国前五大生猪养殖企业市场份额仅从6.3%上升至16.61%,因此大规模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相对较小。虽然经历了非洲猪瘟的影响,生猪养殖开始规模化,但目前中小养殖户仍然是生猪养殖行业的主要养殖来源。整体来看,当前居民对畜牧产品的需求量趋于稳定,养殖业在经历快速发展期后已经开始进入行业的结构调整期,养殖规模化程度的提升正在带动养殖业进入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二、行业特点
(一)成本控制是企业的核心优势之一
由于农林牧渔行业产品差异化不大,因而成本控制在大部分农林牧渔企业中都是最重要的竞争力之一。业内领先企业一般都具备作业标准化和经营规模化优势,随着资本实力的不断增强,其繁育技术、养殖效率、养殖规模和疫病防控能力等较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以规模化养殖企业为例,在近期猪价持续下行背景下,龙头养殖企业因为在成本控制、疫病防控、食品安全、供货稳定等方面有着明显竞争优势,在行业景气度整体下行时以低成本来维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并持续与散养户和中小猪场拉开差距。
(二)行业周期性特点显著
农林牧渔行业受到供需关系影响会发生价格变动,然而供给量对价格作出的调整往往存在滞后,或超需求价格生产或低于需求价格生产。调整后的供给量通常适应不了变化后的需求价格,如此循环往复,进而产生周期性。
以种植业来说,农产品当前价格会对当下农业生产决策产生影响,但由于农作物需要一定的生长周期,因此当前的农产品价格只能影响下一个收获周期的农产品供给。举个例子,当玉米供给短缺时,国家会为了稳定玉米产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逐步提高玉米收购价,随着玉米价格上涨,玉米产量会逐渐恢复并且出现供大于求。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国家为了去库存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调玉米最低收购价,而玉米价格下跌又伴随着产品逐步下降,以期达到供需平衡。
回顾近十年玉米市场:2013年-2015年,玉米市场供给大于需求;2015年-2016年,玉米价格大幅下跌,跌幅达37%;2016年-2017年,玉米供需基本维持在均衡水平,随后2017年玉米价格大涨,涨幅达20%;2018年-2019年,玉米产不足需,价格微幅上涨;2020年-2022年,玉米仍然产不足需,随后从2020年初至2022年3月份涨幅达89%。可见该行业呈现显著的周期性特征。
总的来说,农林牧渔行业是一个重视成本控制的周期性行业。当我们在研究农林牧渔企业时,需要重点关注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同时也需要根据行业的周期性特点决定自身投资策略。关于农林牧渔行业的基本信息,您掌握了吗?
(本篇由长江证券研究所农林牧渔行业研究小组供稿)
(免责声明:本文仅为投资者教育之目的而发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深圳证券交易所力求本文所涉信息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对因使用本文引发的损失不承担责任。)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