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 妍
见习记者 余俊毅
2021年6月11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就现金管理类理财业务的投资范围、估值方法、久期管理、集中度管理、流动性管理等提出了规范性意见,并设定了截至2022年末的过渡期。
如今,《通知》下发正值一年的时间,各家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发生了哪些变化?整改能否如期完成?对此,记者梳理了这一年内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发生的变化,并采访业内专家进行分析。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虽然目前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压降仍面临一定压力,但如期按照监管要求整改到位的难度并不大。
相关整改有序推进中
去年6月份下发的《通知》是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的配套制度,对商业银行及理财公司发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提出了具体监管要求,进一步推动了商业银行及理财公司依法合规健康发展。
整体来看,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存续数量在通知发布后明显下降,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目前仍处于数量上升阶段。
根据普益标准收录的银行理财产品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11日,存续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共计458只,自2021年6月份开始,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存续数量持续下降,至2021年底仅400只。自2022年1月份起,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数量开始不断增长,截至2022年6月6日,存续数量为435只。
对此,光大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符合客户稳健投资的诉求,同时兼具较好的流动性与收益。现金管理类理财在收益及申赎条件等方面的客户体验优于货基产品,同时银行具有借助现金管理类理财做大净值型产品规模的动机,因此规模上升也是需求端的体现。
“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今年资本市场出现大幅调整,‘固收+’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一季度甚至频现‘破净’现象。与此同时,在稳增长环境下,银行存款利率也出现下调,在此背景下,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因其兼顾收益率和流动性的特点而性价比凸显,受到投资者青睐。比如说,当前不少银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年化收益率保持在2.5%-3%之间,优于货币基金和活期存款,吸引力较高。”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从资产配置方面来看,相较于《通知》发布前,目前现金管理类产品明显提高了货币市场类资产配置,资产的流动性整体更强。例如,记者查阅某银行手机银行App发现,目前该行有多只在售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说明书,在资产配置方面,其投资范围为国债、中央银行票据、银行存款、债券回购、货币市场基金等。
根据普益标准收录的理财产品持仓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11日仍存续的现金管理类产品中,共88只产品在2021年一季度末披露了资产配置情况,其中货币市场类资产14.29%,固定收益类资产84.34%,其他1.37%;截至2022年6月6日仍存续的现金管理类产品中,共117只产品在2022年一季度末披露了资产配置情况,其中货币市场类资产37.93%,固定收益类资产61.78%,其他0.3%。
另外,在产品收益方面,多家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自《通知》发布以来,现金管理类银行理财产品七日年化收益率周均值走势呈下降趋势,目前普遍降至2%左右。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11日存续的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65%,而截至2022年6月6日存续的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61%,业绩比较基准有略微下降。
产品规模将回归合理水平
《证券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整改节奏不尽相同。
“目前我行推出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并未较之前减少,也未有降压的打算,但目前客户可购买的额度非常紧张。在产品的预期收益方面,我行已经全部实现通过产品净值的方式来展示预期收益率,每个交易日会公布一次净值。”某国有银行的内部人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经理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该行目前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几乎没有新增,不过仍存在部分存量产品。同时行内对此类理财产品的整改正有序推进,和监管要求的基本一致,且规模也在不断缩小。
对于当前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整改情况。王一峰表示,目前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资产端配置已经按照监管的要求对标货币市场基金,大部分基本整改完成。不过从现存产品规模看,部分机构在产品的压降方面仍存在一定压力,但各家银行也在努力调整之中。
那么在剩余的时间内,存量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能否按照监管要求整改到位?对此,薛洪言认为,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整改主要涉及底层资产种类和比例要求,考虑到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底层资产期限普遍在一年以内,一年半的整改过渡期足以让不合规的资产以自然到期的方式退出,整改难度较小。只要理财公司认真对待监管要求,预计能够按照监管要求按期整改到位。
谈及未来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王一峰认为,随着现金管理类理财类产品逐步整改完毕,其产品的规模也会在控制在监管要求的范围内,回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未来银行应该会结合市场需求,设计出既满足监管要求、又受客户青睐的替代产品,以短周期、低风险的净值类理财产品为主。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