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冷翠华
今年以来,惠民保项目持续加速落地。根据众托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6月22日,惠民保项目已覆盖232个地级市。虽然今年还未过半,但截至6月22日,惠民保保费收入已达65亿元,较去年上半年增长25%;参保人数约为6000万。
作为有政府指导或支持的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近两年,惠民保快速发展并成为现象级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多地在制定本年度惠民保项目方案时有所调整。而对于社会各方普遍关注的“死亡螺旋风险”,业内人士认为,为防范这一风险,可放开医保个账支付惠民保,以提高参保率。同时,应科学设置对既往症群体的保障程度。
多地调整项目方案
选择“加量不加价”
备受关注的上海“沪惠保”目前正处于2022年的投保期,从前期预约情况看,投保情况仍然较为理想,预约参保人数超过370万人,预约参保率超过18.7%。今年的参保率能否超越去年的38.49%还有待投保期结束进一步观察。
今年,多地惠民保进入续保期,在制定本年度方案时多有调整。例如,从保障责任来看,“沪惠保”2022版新增了CAR-T前沿医疗药品以及15种海外特药保障,并将国内21种特药保障扩展至25种,适应症由17种扩充至23种。与此同时,其价格从去年的115元上涨至129元。
“从保障责任和价格的变化关系来看,在调整惠民保项目方案时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加量又加价’,如‘沪惠保’;二是‘加量不加价’,如‘惠蓉保’;三是‘加量降价’,如‘西湖益联保’下调了部分参保群体的保费。”众托帮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龙格对记者表示,其中,“加量不加价”的情况较多,增加了保障责任。
方案的调整与理赔率关系密切。目前,各地惠民保项目理赔率差异较大。例如,根据官方最新数据,截至5月底,首版“沪惠保”在过去11个月的赔付总额为6.44亿元,尚有最后一个月的赔付数据未出炉,而其总保费收入约8.5亿元。此前,多位业内人士表达了对“沪惠保”的担忧。一位分析人士认为,“沪惠保”4月份和5月份的赔付或较少,而6月份应该是高峰,最终结果尚待官方发布。但另一个城市2021年总保费约6400万元,运行10个月共赔付了600多万元,预计满期赔付率仍然不会超过20%。
“一般而言,赔付率较高的产品若要进一步增加保障责任,就需上调产品价格,而赔付率低的产品则可直接增加保障责任。”龙格表示。
整体来看,目前大部分城市惠民保前期赔付率偏低,一些城市为了解决“赔不出去”的问题持续调整方案。例如,杭州“西湖益联保”、绍兴“越惠保”等都曾为了提高赔付率而调整方案。
“根据实际赔付,从去年5月份开始3次调整保障待遇,理赔范围基本实现医保目录内外的药品、医用耗材、诊疗项目全覆盖。”绍兴发改委6月20日在公开信息中介绍道。这种调整也得到了市民的认可,据介绍,调整后“越惠保”的赔付率达到了91.3%,今年该市参保率在去年基础上提升6.2个百分点至71%。
做大惠民保规模
增强风险承受能力
社会各界对惠民保实际运营效果以及可持续性也保持着高度关注,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惠民保的可持续性最受各方关注。
惠民保的可持续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保障责任、产品价格、投保率、赔付率等。以赔付率为例,如果理赔率过低,可能导致产品缺乏吸引力;如果理赔率过高,则可能导致相关险企“赔穿”,同样影响其可持续性。
龙格认为,除参保率外,核心变量还包括惠民保对既往症的定义及对应赔付方案。为提升参保率,政府可放开医保个账以支持惠民保。
“根据观察,开放医保个账的地方惠民保保费约为120元/年,参保率集中在15%至30%的区间;未开放医保个账的地方惠民保保费约为60元/年至80元/年,参保率集中在5%至10%的区间。惠民保保费的‘池子’差距明显。”龙格表示,只有做大规模,惠民保的风险承受能力才会更强,运营稳定性才会更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也提出,建议允许和鼓励各地使用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支付惠民保保费,这是提高参保率和规避逆向选择的实质性支持,同时也增强了地区间惠民保的公平性。
同时,“死亡螺旋风险”也是影响惠民保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即当产品不能惠及大部分群体时,健康人群趋向退保,保障计划只能吸引健康状况不佳、理赔概率较高的疾病体,形成“逆选择”,最终导致保障群体健康状况恶化,影响项目可持续发展。
对此,龙格认为,一方面要放开医保个账支付惠民保,提升参保群体数量,平衡其年龄和健康状况;另一方面要对既往症进行科学定义并设定好赔付比例以控制风险,否则项目若要达成“保本微利”的目标,就得持续涨价,但这必然造成部分参保群体流失,影响可持续性。
太保寿险政保业务部总经理刘杰表示,“死亡螺旋”的出现需要长达数十年的过程。目前惠民保类业务还处于初生期,目前还未出现形成“死亡螺旋”的趋势,后续需进一步观察。从产品发展趋势上看,增加健康人群的获得感是保证惠民保参保率的重要因素。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