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亘古以来,人类习惯于通过探索星空寻求与未知和未来对话,或许正是在无数次对星芒的凝望中,创新的力量悄然萌发并汇聚。是的,如果说有一种力量能够破壁时空的束缚,那么答案必然是科技创新。
但同时,科技创新的腾声飞实,同样需要被赋能,需要外部介质的推动。从科研到投产的不确定性旅途中,金融的守望和驱动不可或缺;科技创新与资本对彼此的渴求,需要最高效的配置来达成。于是,2019年7月22日,黄浦江畔一声开市锣响,中国经济的“科创时间”迎来最佳“科创实践”——以“硬科技”作为基本属性、以星辰作为国际表达(SSE STAR MARKET)的科创板扬帆起航,开启资本市场一场新的跨越。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这一场跨越,始于制度建设的创新与突破。科创板试验田种下了资本市场第一颗注册制的种子,并在三年时间里持续优化制度环境,夯实发展根基。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经过时间的发酵、市场的培育,这颗种子已枝叶茁壮,并由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外溢,推动注册制在多个板块开出繁花。
三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更明晰的观察科创板的科创实践。正如《道德经》所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三年为期勘验科创板的发展印记,契合了完整、包容而又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和哲理。
三年来,IPO发行、审核、注册环节对不同发展阶段和特点的科创企业的包容性,展示了科创板的温度;对注册制背景下信息披露意义的再定义,提升了上市公司发展质量的“能见度”;新证券法与注册制在科创板的第一次“拥抱”,体现了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布局的高度。
科创板的制度创新,还体现在交易制度的改革上,无论是设定价格笼子、放开新股上市首五日涨跌幅限制、引入盘后固定价格交易机制,还是近期落地实施的做市商制度,都有利于二级市场更高效率、更为充分的实现价值发现。这种价值发现不是简单的银货两讫,而是促进中国的科技创新资产形成契合自身特点的估值坐标。
当然之理,必然之势。
这一场跨越,其实是科创板精彩对接中国经济最优生产力进程的必然,也是科创板引领中国资本市场向更成熟阶段的果敢一跃。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经济的竞合在前沿科技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任何目标任务从官宣到落实,都需要在实践中分解达成,而能够提供资金支持、承担合理试错风险的资本市场,正是科技力量从产学研到生产实践转化的关键一环。这是科创板肩负的责任,也是科创板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
科创板开市三年来,作为科创板市场的基石的科创企业“欣然登台”:一批极具“含科量”的企业陆续登陆科创板,未盈利企业、红筹企业上市实现突破,科创板已经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地,并促进了创新资本形成,产业集聚和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截至7月21日收盘,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437家,总市值超5.5万亿元。这逾5.5万亿元总市值所折射的,是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截至今年6月底,科创板共上市147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97家高端装备公司、93家生物医药公司、39家新材料公司、31家节能环保公司和24家新能源公司。其中,集成电路领域公司数量达61家,占A股集成电路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上中下游全产业链覆盖,同时兼具半导体材料和设备制造等支撑环节。此外,在面向科技前沿的多个“硬科技”领域,中芯国际、晶科能源、君实生物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者,借力资本市场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2021年,科创板公司合计新增发明专利7800余项,66家次公司牵头或者参与的项目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等重大奖项,彰显“硬科技”底色。
当然,科创板赋能科技发展也并不是单向受益,科创板乃至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受到科创企业的正向带动,市场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投资端实实在在的增加了获得感,从而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投融资平衡。
静水深流,磅礴积聚。
这一场跨越,最深层次的影响在于理念的转变。注册制下的科创板IPO,入口端把选择权更多地交给市场主体,强调的是发行人“讲清楚”、中介机构“核清楚”、审核机构“问清楚”、投资者“想清楚”、监管机构和司法机关“查清楚”,这需要市场各方“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出口端, 融资效率提升对应的“壳资源”不再稀缺,有理由逐步对炒壳说再见,市场主体对于退市的理解和共识显著加强,市场生态持续净化。退市新规及时“卡位”,并对规避退市手段进行精准狙击,应退尽退的背后,上市公司真正迎来拼业绩尤其是拼主业的时代;同时,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加快了监管部门“放管服”改革,监管部门进一步摒弃行政审批思维,加强对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和政策设计,让监管更有力量、也更可预期。
逐梦而行,风雨兼程。
科创板的征途并非一路鲜花与掌声,市场也曾困惑,注册制改革定力如何保持?“硬科技”成色如何判断?中介机构的责任边界如何认定?对科创企业如何定价才能更准确……正是在或温柔或激烈的争论中,科创板寻求到越来越多的共识,并已经为部分时代考题找到了最优解。当然,对于仍待观察以及今后可能更多出现的发展中的问题,需要交由资本市场、科创板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来作答,每一位市场主体都需要对此做好准备。因为,跨越不仅在于已经实现了哪些目标,也在于稳中求进、赢得未来。
三年很长,逾千个昼夜交替,近亿次的秒针律动,科创板携注册制已经跨出了质的一步;三年很短,所有的发生都只在弹指一挥间,科创板肩负的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曾经的跨越已成为新的起点,“科创时间”呼唤更高质量的“科创实践”。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我们有理由相信,为科技创新而生、与科技创新同行的科创板,必将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