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现场
对话甘学军
拍卖现场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起步晚,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随后逐渐蓬勃发展。三十年间,拍卖市场从江湖“捡漏”到吸引资本注入;拍卖资源由国内发掘,发展到从海外回流;中国顶级文物艺术品价格逐步与西方文物艺术品价格接近;拍卖行业也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民众对于自身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更加坚定……七月下旬,各大拍行“2022春拍”已陆续开启,作为中国拍卖行业的开拓者和企业的经营者,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学军见证了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启动和发展历程。回望来时路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立足当下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思考,面向未来又有怎样的拓展和布局?为此,笔者对甘学军进行了专访。
拍卖机构的特色化生存
崔漫:您是老资格的“拍卖人”了,华辰拍卖现在发展得很有特色,您给介绍一下。
甘学军:我是最早做中国艺术品的拍卖人之一,中国的拍卖人应该是本土文化艺术价值的确认者、宣讲人和传播者。正因为有这样的理念和实践,华辰拍卖在国内市场上规模虽然不算大,但一直是大家认可的骨干型拍卖机构。现在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华辰影像吧,十年前我认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太单一,那时候卖油画的没几个人,书画、瓷器的资源也有限,这个影像不值钱但是影响很广。比如说中国近代的历史风云变幻,这样的历史都是通过图像来认知的,而且很多早期的中国影像都是外国人拍摄的。这一定是个大事情,你把这个事情做起来了才会有人关注你,事实上就带动了一个行业。因为传统的模式已经没有想象空间了,一个没有想象空间的市场资本怎么进入?一个没有梦的市场怎么会有资金进入?怎么会有人来参与?但影像拍卖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目前华辰影像是最大的中国影像艺术品交易平台了。市场需要增加新的品类,要走差异化的道路,发掘有特色的新路径,需要有先吃螃蟹的人,需要有一些开拓者。
崔漫:对于类似华辰拍卖这样的中小机构,该选择怎样的路才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甘学军:一是要走专业化的道路,走特色化、个性化的道路,这是我一直提倡的。开始从业到现在已经过去30年了,我依然认为做专业化和特色化是中小机构的生存方式。二是要控制开支,不要被一些现有的观念给绑架着走,中小机构主要还是先要生存下去。前几年我们华辰拍卖的办公地点从CBD换到了城郊,降低了成本,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但是不这样,我们怎么去渡过疫情寒冬。我希望这可以给其他中小机构做一个参考。
十几年前有一篇采访我的文章题目叫《回到拍卖》,就是提醒大家根据自己能力来做事,回到拍卖最初的状态。比如我们中小机构,可能规模就是每季200件,我们可以更花心思选择这些作品,做好每一件的招商,但是如果扩张到2000件,就不是这个概念了。所以作为中小机构,需要认清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长项,走专业化、个性化的道路。
另外就是要认识到市场的变化性,这种变化包括市场参与者构成、价值取向的变化、审美情趣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是不可逆转的,所以中小机构更要顺应趋势,早做好准备。
中国拍卖的三十年专业化之路
崔漫:中国拍卖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发展的。但在此之前我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没有模板,与国际同行的差距有200多年。您是中国拍卖业三十年的亲历者,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思考?
甘学军:我从1993年开始参与创建嘉德拍卖,后来又曾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开画廊,也到荣宝斋主持过拍卖,直到2001年创建华辰拍卖公司至今,一个最切身的体验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国际格局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当初艺术品拍卖的主要招商对象就是港台人士,他们的爱好和趣味取向决定了大陆拍卖的内容和定价。记得那时候齐白石的梅花,特别是没有设色的水墨梅花是最不好卖的,因为香港人说这是“倒霉”,而直到2003年后,这种局面才开始转变。那时候我曾经说过,中国艺术品在市场上价位的真正提升,要看中国人对自身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认知能力的提高。
崔漫:您刚才提到“要走专业化的道路”,那么面对艺术投资金融的参与,您是不是仍把专业判断和学术视角放在首位?
甘学军:这是当然的。无论是金融运作还是投资周转,专业判断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我们的专业判断换作一种共识。因为金融需要有一个聚众效应。没有聚众效应,金融无法发挥它的作用。可是艺术创作是一个个性化的东西,有时候价值判断也是相对个性化的,我们把这种价值的判断能够通过一个市场的运作转化为一定程度的共识,或者是一个阶段或者是一定人群的共识,这个就是市场和金融需要的东西。因此,我认为我们专业的能力应该表现在这上面,具体说有两个层次:一是要用学术视角,要有对艺术价值的判断能力;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将这种判断得到有效认可的能力,这个能力更为重要。怎么能使你的观点得到共识、得到推进、得到认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本领。
现在市场太过于依赖价格演变。价格演变太快,脱离本体太远,然后风险就来了,价格落不了地,我们现在的问题在这儿。拍卖行业从业理念和运营方式都需要重新思考,艺术的人文性和金融的普惠性要结合起来,所以价格也要与学术推进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合力,这样的价格才是有附着的。
华辰成立时,我们提出六个字:规范化、专业化。这是核心。其实这不只是华辰拍卖的特点,所有拍卖行归根结底是做平台、做中介的,这是本质要求,没有这两条就无法立足,无法生存。
面向未来需要把握的变革之势
崔漫:最近NFT、元宇宙等“新概念”频出,我关注到华辰2022年上半年举办了多期线上“NFT数字加密艺术专场”拍卖,在“万物皆可NFT”的当下,数字艺术品似乎是NFT落地最快的应用场景之一了,您是怎么看待虚拟物品的资产化的?您认为带有金融属性的NFT数字藏品前景如何?
甘学军:NFT的价值认知与传统的艺术品的判断标准是一样的。在传统的艺术品收藏领域需要认识一个艺术品的艺术价值,NFT也是一样。它真正的价值需要我们从头开始学习和表述,探索新的价值体现路径。
可以说NFT是在高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人类进入虚拟经济的价值维度,所做的全新认知和重新编排。由于艺术品的非标准性,让它成为NFT试验很重要的标的,也成为NFT市场的宠儿。就像你所说,它是NFT落地最快的应用场景之一。同时,NFT拍卖也成为很多艺术品最佳的推荐方式。这对传统艺术品领域来说,是一种重新认识艺术品价值的方式。
关于前景,我认为NFT的本土化很重要。现在之所以很多人对NFT一头雾水,其实是本土化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将其进行本土化的表达,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本土化的价值认知方式和体系。就目前来说,我们也开始尝试建立NFT拍卖平台,当然,这还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摸索。
崔漫:目前,“新世代”藏家已经崛起,在拍卖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他们的消费行为、消费趣味以及关注点更加多元化,正在引领一个“新消费趋向”,不知您是否已经感受到这样的“新气息”?对于这些未来拍卖场上中坚力量的新藏家是否有专门针对性的设计和布局?
甘学军:当下线上拍卖成了新的大势,同时我看到吸引了一批新的消费者,他们消费艺术品意愿强,大多数是跨界收藏,对潮流的嗅觉敏锐、反应快,就是你说的“新世代”藏家。现在华辰就是用线上拍卖的思路来做线下拍卖,不搞大体量,而是主打小专题、新现象,用快节奏打通线上和线下,吸引“新世代”的消费者。在继续弱化传统专场分类的基础上,推出多个小型特色专题,走小而精的体量的路线,打造不设类别的综合性拍卖。
崔漫:您对“艺术和金融融合发展”有怎样的建议?
甘学军:研究金融和艺术怎样去对话是非常重要的,还是那句话,要把艺术的人文性和金融的普惠性结合起来。作为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推介人应该更宏观地考虑问题,从社会生态、金融生态来考虑我们的运作方式和运作理念,而金融人也是应该有更多文化和人文的表达。可以设置类似“艺术品金融”这样的部门,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结合探索出自己的路子。作为艺术品市场来讲,我们应该紧紧地跟当代创作产生呼应,应该时刻关注当代创作的价值发现和价值认定。(文/崔漫)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