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静静地写

  冯宝麟 篆书陋室铭 34cm×66cm 纸本 2019年

  冯宝麟,1964年生,河北黄骅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理论部主任、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书画协会篆刻艺术分会副会长,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书画院副院长兼篆刻委员会主任。

  

  《说文解字》对“静”的解释是“审也”。徐锴作注曰:“丹青明审也。”也就是说,色彩运用适宜曰静。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里,有更为详尽的解释:“谓粉白黛黑也,采(彩)色详宷(审)得其宜谓之静。考工记言画缋(绘)之事是也。分布五色,疏密有章,则虽绚烂之极,而无淟涊不鲜,是曰静;人心宷(审)度得宜,一言一事必求理义之必然,则虽緐(繁)劳之极而无纷乱,亦曰静。”从这番释义,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将“静”视为一种崇高的品质,无论是为人,还是为艺。

  静静地写,才能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安稳下来,才能息心绝虑,才能让自己手中的一管柔毫,将“真我”挥洒于纸间。静静地写,便有了闲庭信步般的从容与淡定,便能够写得深入、写得凝练,自然摒弃了潦草,摒弃了浮夸。

  静静地写,才会对自我、对时风有所反思:反思自己对风格选择的意义,反思时风流行的利弊。一位从艺者,只有不断地反思自我,才能让自我更纯粹,让自我的创作更贴近本性,也更贴近艺术的本质,从而坚定自己的艺术理想。同时,在对时风的认识与解析中,才能独具慧眼,不为种种幻象迷惑,才能从中发现哪些是符合艺术规律的,哪些是反艺术本质的,才能借以为镜,做出既符合自己的心性,又能助益于自己审美理想实现的选择。

  静静地写,是为了追求一种至真至纯的美好。虽然与“静”相对应的“动”,已成为当代艺术的主旋律,已成为当代艺术家创作时极力追求的一种效果,但我还是希望自己的创作是一种静静的书写,写出一种静谧的美好来!当然,这种“静”绝非死寂,艺术家主观追求的“静”,是宣泄放纵的回归,是绚烂至极的沉淀。

  道家古哲言“静为躁君”,我想这应是金玉良言。人,只有神安气闲,方能认识事物之本质,才能超脱于俗务,不为外物所役。《大学》第一章中也有“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名言。释家则讲究禅定,而禅定就是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专注于一境。禅定必须由“入境”开始,到“至静”,才能真正达到“寂静”的忘我、无我境界。由此可见,儒释道三家,皆以“静”为修行的至高境界。

  近年来我专注于小篆书体的创作,沉浸于小篆那种玉树临风之美,沉浸于那股飘逸洒脱的仙气!沉浸在那种“婉而通”的优雅境界里难以自拔。我想小篆这种独特的美感,恰恰是由其简约纯粹的书写笔法、由其一统而恒定的线条质感决定的。要想将这样的一种美塑造得完美无瑕,书写者波澜不惊的心绪是一个必要的前提。而崇尚典雅、优美的艺术创作,当然会拒绝忸怩作态、刻意搞怪一类时髦的做派,真正做到古人所倡导的“发乎情,止乎礼义”,并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实现“止于至善”的创作目标和审美理想。

  静静地写,才会得天地之启示,将自然之美融入书写之中,才能得丰富而自然之趣味,才会得万千气象于毫端。静静地写,写出生命的美好,写出生命的境界,那境界里,就是我最惬意的影像!同时,那也是我,对艺术之美乃至世间之美最透彻的诠释!

  笔精墨妙,书写的路正长,因此,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写,静静地写……(文\冯宝麟)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