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北交所开市一周年 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定位凸显

  本报记者 孟 珂

  2022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迎来开市一周年。短短一年时间,北交所上市企业快速扩容,从首批81家公司挂牌交易,到目前的123家,总市值近2000亿元,大量专精特新“小巨人”聚集,彰显了“更早、更小、更新”的属性。

  一年来,北交所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进一步发挥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一方面,转板制度平稳落地,打通了交易所之间的连接通道,丰富了中小企业的成长选择;另一方面,向区域性股权市场延伸,推动形成了“创投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区域性股权市场-新三板-交易所”支持中小企业持续成长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尽早进入资本市场规范发展的激励机制更加明确,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路径更加顺畅。

  中金公司研究部策略分析师、董事总经理李求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推动创新的基础力量,是构成市场经济主体中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科技创新的潜力被限制。北交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市场定位,拓宽了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有利于为中小企业高速发展注入新动能。

  特色制度发挥“引擎”作用

  忆往昔,峥嵘岁月。过去一年里,北交所构建了一项又一项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制度。

  上市审核精准包容。全面落实注册制要求,建立了协同高效的审核注册机制,发行上市审核预期明、时间短,从受理到注册平均用时145天,最短用时仅72天。四套并行的上市标准兼顾不同类型、不同特征企业。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适度包容中小企业发展阶段中关联交易占比高、区域及客户集中、业绩波动等阶段性规律性问题,为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留足空间。

  发行融资灵活多元。提供普通股、优先股、可转债等多种权益融资工具,实行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向特定对象定向发行等多元融资方式。构建充分博弈的定价机制,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融资平均2.07亿元,单次融资金额从0.4亿元到17亿元不等,支持企业合理按需融资。

  交易制度高效均衡。设置股票涨跌幅为30%,合格投资者门槛为50万元证券资产,开市以来日均成交金额超10亿元,日均换手率约1%,呈现出与中小市值股票相匹配的流动性水平。

  开源证券北交所研究中心总经理诸海滨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交所开市一年以来,给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目标相对清晰、也更契合中小企业融资的市场平台,更好地解决了企业融资问题,提升了资本市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

  转板制度日趋完善。一年来,已有3家北交所上市公司转板至科创板、创业板交易。

  “北交所上市公司成功转板,意味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畅通和完善。这有助于提高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更好地发挥市场功能、激发市场活力,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北京利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合伙人常春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常春林进一步表示,转板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场所的一个途径。转板制度的推出,意味着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的上升通道被完全打开,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转入的交易所和板块,利用好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此外,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进一步提升北交所市场功能和品牌效应,丰富市场产品结构,北交所以政府债为突破口,逐步探索债券市场建设,为北交所债券市场平稳起步奠定了基础。统计显示,截至11月11日,累计服务政府债券发行45只,合计规模超5800亿元,其中国债11只,规模4805.20亿元;北京等5个省市地方政府债34只,规模1015.16亿元。

  “通过不断改革,北交所上市公司质量、新股合理定价、市场流动性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诸海滨表示,从上市发行端来看,很多细分行业龙头和“专精特新”企业排队上市或上市让投资者眼前一亮。

  资本赋能创新型中小企业

  观今朝,良木成林。新兴产业、高端制造、国产替代、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一连串的关键词,折射出北交所的鲜明特征。

  与此同时,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效一年来正不断得以印证。根据北交所上市公司三季报来看,2022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32.07亿元,同比增长33.25%;实现归母净利润69.26亿元,同比增长19.4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62.23亿元,同比增长21.30%,整体业绩稳步增长。

  “目前北交所的高端装备制造、TMT、化工新材料、消费、生物医药五大行业集群已初现端倪。”诸海滨表示,北交所的设立拓宽了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同时增强了产业链各方协同创新能力,支撑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成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关键主体。

  渤海证券做市业务负责人张可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交所致力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目前上市公司中多个细分领域均有涉及,这充分体现了北交所的包容性。

  他进一步表示,国家将“专精特新”作为指导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从提升国家整体产业安全性和竞争力的角度考虑。各产业链当中需要龙头企业,同时也需要为龙头配套的中小企业,只有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相关配套企业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才会带来整个产业的提升和竞争力的提升,从而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提高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31日,北交所上市公司中,超过八成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其中47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从研发创新方面来看,北交所上市公司专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加大研发力度。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合计31.97亿元,同比增长33.10%,研发强度达4.37%,约为规模以上企业的3倍。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6家公司研发强度超20%,部分公司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进口替代。

  典型的如富士达,公司主导制定的IEC国际标准发布,标志着公司在射频同轴电缆组件领域保持着国际技术领先地位。富士达副董事长武向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北交所上市后,公司融资能力大大提高,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

  颖泰生物董事长王榕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交所为“专精特新”企业开辟出了上市融资新路径,公司借助这一优质平台进一步完善了上下游产业链,提升了规模化经营的能力。

  “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与公司沟通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王榕说。

  开市一年来,北交所“龙头”撬动作用有效发挥,新三板活力和吸引力明显增强。新三板创新层培育和遴选功能增强,2022年分层完成后创新层公司共1723家,达到分层制度实施以来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北交所在审在辅企业质地优异。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31日,北交所在审在辅企业合计429家,其中在审企业133家,在辅企业296家。值得一提的是,近三年营业收入持续增长的在审在辅公司有274家,净利润持续增长的公司有228家,成长性具有显著优势。归母净利润超过4000万元的公司有168家,已达到北交所上市公司中位水平。此外,近八成企业获得国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或“专精特新”企业认定,31%在审在辅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北交所的平稳运行将逐步优化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生态。随着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北交所的资本市场普惠金融特色会愈发浓厚。”常春林说。

  探索试验未止步

  迎来路,鸿鹄展翅。北交所开市一年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北交所的探索和试验也从未止步。

  11月4日,北交所发布北证50成份指数样本,并将于11月21日正式发布实时行情,行情授权与指数基金开发工作正在有序推进;11月11日发布融资融券相关规则,后续将持续推进技术准备、权限开通、投资者培育等工作,各项准备工作全面就绪后,将另行公布标的股票名单和可充抵保证金证券名单,启动融资融券交易。此外,引入做市交易、降低交易成本等改革举措也在稳步推进。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一些问题仍有待解决。在诸海滨看来,当前北交所市场上公司数量不够多、市场市值较小,机构投资者想进入但进不来,或进来后找到能容纳大资金的公司较少,这是制约流动性的主要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制度的完善,企业增量所带来的效益会逐渐体现,无论是流动性、市场关注度还是估值不匹配等问题都将被解决。”诸海滨说。

  同时,市场各方对北交所也是充满期许。张可亮表示,期待持续出台政策鼓励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登陆新三板、北交所。一方面北交所要通过完善自身制度,从资本市场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角度做出自己的贡献,优化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另一方面要敞开大门办市场,利用好发挥好自身的枢纽功能,成为支持“专精特新”的抓手和平台。

  “从一年来市场的表现来看,北交所流动性虽有待改善,但已逐步融入A股市场。”申万宏源专精特新首席分析师刘靖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期待北交所混合交易制度落地、增加优质资产供给,这样未来流动性将会逐步改善。

  诸海滨建议,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让投资人了解北交所市场的各种特点、了解北交所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和“专精特新”属性,这是提升市场关注度、修复估值的必要举措。

  王榕表示,期待未来北交所继续健全融资端和投资端的双核功能,在融资端丰富金融工具、设置高效便捷的融资通道,让灵活多元的制度吸引更多优秀的中小企业。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