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冷翠华
11月15日,北京银保监局批复同意民生人寿和英大财险分别发行不超过30亿元、不超过15亿元的资本补充债券。
不过,中国债券信息网显示,截至11月16日,今年最近一期险企资本补充债发行于6月27日,这表明险企发债已有近5个月的“空窗期”。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险企对资本的需求依然强烈,但是,无论险企增资还是发债都较往年有所降温,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包括行业处在发展转型期,资本的热度有所下降;部分险企发债额度用完等。因此,险企要提升偿付能力,还需要从多途径入手。
多家险企拟发债
除了刚刚获批发债的两家险企,另有多家险企也计划发行资本补充债。其中,新华保险计划发行不超过200亿元资本补充债券;中国人保计划发行不超过180亿元资本补充债券。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朱俊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偿二代二期工程正式实施后,多数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在此背景下,险企的资本补充需求很强。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近期发布的《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22》在分析当前保险行业面临的困难时提出,保险业资本供需不匹配将导致险企特别是中小险企资本压力增大。从需求端看,保险业对资本的需求持续增加,主要受保险经营盈利周期较长、多数中小险企盈利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145家公开披露2021年财务报告的中小险企中,90家2021年末未分配利润为负数,无力通过自身经营积累利润转增资本。
同时,根据银保监会披露,2022年第二季度末,纳入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审议的181家保险公司,15家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9家为D类。根据监管规定,这24家险企属于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公司。
偿付能力之所以不达标,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低是原因之一,涉及这方面问题的险企对资本补充的需求尤其强烈。例如,渤海财险在今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提到,其连续两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主要是偿付能力充足率处于较低水平。为此,该公司一方面推动增资引战,积极挖掘潜在意向投资者,配合潜在意向投资者开展进场尽调工作;另一方面推动发行次级定期债,制定工作方案并推动落实相关工作。
同时,偿二代二期工程下,对险企核心资本的界定更为严格,相关险企面临的偿付能力压力更大。例如,联合资信在评级报告中指出,截至今年6月底,某寿险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指标明显下降,面临一定的资本补充压力。
发债增资额有所下降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公开数据统计,年内已有9家险企成功发行资本补充债,合计211.5亿元。15家险企通过增加资本金的方式补充资本,包括股东增资、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等。整体来看,险资增资发债金额较往年有所下降。
龙湾湖智库首席经济学家陈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险企发债的目的来看,一是为了补充偿付能力资本要求;二是为了改善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近几年,资本对保险的热度下降,险企通过增资扩股或IPO融资的机会减少,同时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发债是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较好选择。但保险公司发行资本补充债也有一些约束条件,对信用评级、净资产规模等有相应要求,目前不少险企已获批的发债额度用尽,因此,2021年和今年险企实际的发债额度较2020年有所下降。
《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22》也提到,从保险资本的供给端看,社会资本进入保险业的意愿降低,外部资本供给减少,表现为2021年增资发债金额下降、非上市保险公司牌照热度降低等。业内人士表示,今年这一趋势仍在延续。主要原因有:多数中小险企难以提供长期稳定的资本回报,现有股东缺乏增资意愿,对潜在投资人的吸引力不足;二是保险监管部门从严监管公司治理,社会资本进入保险行业更加理性;三是部分险企现有股东经营面临较大压力,增资能力和增资意愿下降。
目前,我国保险行业处于业务增长及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资本实力及偿付能力水平对业务发展的支撑作用愈发重要。险企补充资本的主要渠道包括股东注资、发行资本补充债券以及利润转增等。朱俊生表示,股东增资往往取决于股东意愿及实力,且如果引进外部股东增资,会改变原有的股权结构,涉及较多公司治理和协调方面的工作,耗时较久。利润转增的前提是险企得有盈利,目前行业整体利润在下降,负债端和资产端都有较大压力,同时还有不少中小险企尚未进入盈利期,因此,通过利润转增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方式比较困难。相较而言,险企发债所受约束较少,不改变股权结构,发行周期更短,发行成本更低,仍然是当前险企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最主要手段。
朱俊生进一步称,如果险企在增资发债方面都面临难题,要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还可以对承保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因为不同业务对资本金的消耗差别较大,通过优化承保结构,也能够缓解偿付能力的压力。
陈辉表示,当前,险企通过积累利润转增资本的难度进一步扩大,特别是长期利率走低,险企面临的利差损风险较大;同时发债的空间已经不足,在此背景下,保险公司首要任务是“再定位”,优化公司的业务机构,收缩公司部分业务,寻找一个最优的盈亏平衡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再规划”,然后“再出发”。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