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货币政策加大向民企倾斜 专家:积极做好“加法”精准发力

  本报记者 刘 琪

  “我国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绝大多数又是小微企业。近些年来,我国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据郭树清介绍,截至去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23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约25%,远高于其他国家,贷款利率也在持续下降。2016年至2020年,小微企业贷款平均不良率低于3%,明显好于经合组织国家4.81%的水平。同时,大中型民营企业在获取信贷和股市、债市融资方面逐渐改善。2022年我国企业公开发行上市(IPO)全球第一,筹资额占50%。

  对于金融部门下一步将如何持续发力支持民营经济,郭树清谈到了几个方面。其中之一是,货币政策加大向民营企业的倾斜力度,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实际上,在近期人民银行的多个会议上,都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有所部署。1月4日召开的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坚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解决好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去年12月底召开的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四季度例会还提到,“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贡献税收、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定压力,此时更应加大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实现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目的。

  “近年来,在监管部门和银行金融部门共同努力下,信贷资源明显向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倾斜,量增、面扩、价降。更为重要的是,银行金融机构在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取得进展,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但从存量总量看,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贡献尚不能完全匹配,仍需加大支持力度。

  对于货币政策应如何发力支持民营企业,王有鑫表示,未来应着重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功能,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从总量上看,应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减少循环链条,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可得性。从结构上看,应积极做好“加法”,精准发力,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

  去年,人民银行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引导实际贷款利率明显下行,企业融资成本显著降低。据人民银行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利率为4.51%,同比下降0.56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利率为4.19%,同比下降0.42个百分点。

  对于如何进一步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周茂华认为,首先,货币政策方面,需要继续采取总量工具与结构工具相配合,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其次,引导金融机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释放减费让利空间;最后,继续挖掘LPR改革潜力。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