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刘恒,字树恒,1959年生于北京,198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中国书法》杂志学术委员、西泠印社社员、沧浪书社社员。长期担任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书学讨论会、中国书法“兰亭奖”等重大展览活动评审委员。出版著作有《中国书法史·清代卷》《历代尺牍书法》《中国书法全集·张瑞图卷》等,并有多篇论文发表于专业报刊。
刘 恒 行草书徐渭诗 纸本 2022年
本版由《中国书画》杂志供稿
刘 恒 篆书李白诗 纸本 68cm×68cm
在一次采访中,刘恒说:“我想,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在他书法上的体现不是体现在技巧上,是体现在他对审美体验的不断丰富、不断积累上,甚至是对所学东西的有选择。这种选择能力、判断能力,我想都需要修养的支撑……人要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所以我就更多的是从风格上或者作品的气息上来把握,比如说书卷气或者是散淡的意趣。”夫子之道,心之所印。刘恒所倡导的自然书风,是书法的大境界,是以书法回归自我的一种艺术途径。书人合一,书道合一,刘恒正是如此。德国哲学家康拉德·费德勒说:“艺术家更确切地说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艺术品的创作者,他应该展现的是人性的一种特别的变化。”
刘恒书法所体现出的“异趣”,和他的学问眼光有关,也和他多年研习篆刻有关。他的书法,依循自己的性情;他的篆刻,也随着自己的性情。他书法中的线条生辣凝动,应该是受其治印的影响。书印共融,同现自然。
孙过庭《书谱》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几十年中,刘恒始终在“平正”而不在“险绝”,但他的平正是“寻思绝处一句好,咬破方知百味全”(宋释德洪句)的清静有默。沃兴华说:“全息论认为,整体与个体同构,因此书法历史的发展过程与书法家一生的成长过程同构。”刘恒书法与这个特殊的人形成了一种同构的关系,这种同构关系在当今的书坛中并不多见。刘恒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书学背景,使我想到了当年很有影响的熊秉明先生当年办的书法班,熊秉明在讲座中提到过“自由地写,放心地写,哀痛地写,酣畅地写,‘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纵观刘恒的书法,他的确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岁月的沉淀,亦是他性情之所归。刘恒愈写愈好,愈写愈见其性情,这和他自然随性、淡泊名利的处世情怀有关。
学问文章之气,化入书法,亦难亦易。刘恒的书法,所展示的自然澄明之境,就是他学问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的回响,有他的那种随意,甚至也有他的那一种宁静慵懒。没有功利之心,没有力拔山兮的欲望,只是写出本真,写出自己的理想和想象。(文/吴川淮)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