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看丘挺的画,第一感受是非今人。若与丘挺接触多了,不少人会惊讶于他的生活方式。在网络信息无孔不入的今天,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不用电脑是什么状态。而这恰恰是丘挺的选择。他日常的一切文字交流仍然保持着手写的习惯。如果对一般画家而言,笔墨是绘画创作工具,那么对于丘挺而言,笔墨就是日常,是文字交流不可或缺的载体。如果不是智能手机,你与丘挺的联系还会是写信与打电话。正是这种近似于古人对待笔墨的方式、与现代既联系又疏离的状态,使丘挺在当今社会仍然能够以沉浸式的体验去触摸传统。这份情境感对其笔墨认识的提升与绘画古意的滋养无疑是潜移默化的。
谈笔墨,从来绕不开书法。丘挺的书法功力深厚是业内共知的。对于书画之间的关系,他曾讲过:“画画强调尽物之形态,书法的载体是文字,两者很多相通,这种相通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比如写字的通篇状态,虚实和疏密,向背顾盼,谋篇结构跟绘画的表达也有相一致的东西。有些人写字有山林气象,有一些人画画也有金石味。自古以来很多书家、画家都是两相引发,比如八大的书写结构会影响绘画用笔的状态,反过来用笔画画的状态也会影响他写字。”我想,这份独到的认识不仅源于他对古人书画的临摹、研究,更离不开整日沉浸于笔墨之间的日常体验。不过师古并非泥古,丘挺也绝非一个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应该说,他是一个追寻传统范式的创新者。或许一般人难以理解,但一个沉浸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家,同样可以是西方古典艺术的爱好者。丘挺喜欢布鲁克纳,听着欧洲古典音乐画中国的山水是他的常态。事实上,在丘挺艺术探索的过程中,其国际视野不容忽视。多年来,国外写生、创作、展览、交流的经验,甚至是吃西餐、品红酒、滑雪都对其笔墨滋养提供了各种鲜活的养分。他的笔下,不光有中国的山水,还有日本、欧洲等地的风貌,师法的范围较古人已大大扩展。也正是对于不同文化的接纳和吸收,让丘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找到了更多激活传统的因子。对于一个当代的艺术家而言,展览无疑是呈现创作成果的绝佳平台。作为一名策展人,我一直强调以展览的方式思考。观察丘挺的展览,以及与他合作的展览,成为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坚守传统的人或机构常常会被认为是“保守”的象征。对此,我曾对我所在的北京画院有过一段描述,调整一下送给丘挺好像也是恰切的。“保守”之所以加引号是要表达“保守”本身并不是故步自封,所谓“保守”是某种态度与选择。就如同当年陈师曾与金城一样,在了解、研究古今东西之后的自我选择。而且,“保守”并非全是贬义,其本身有着特殊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国艺术延续、发展的些许特殊性,甚至是规律性的东西。如我们常说的,中国艺术从开始就看重永恒,那么“变”在某种角度只是相对的。更何况,我们如今处在艺术生态变化莫测的时代,坐看云起,“保”什么?“守”什么?——就是你自身最为珍贵的东西。而丘挺骨子里的“愿学”,即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在过往中寻找答案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这正是“Re-睿”的道理。对于追溯与激活,无疑早已成为充满挑战性的当代命题。正如文章的题目“延月梳风”一样,表面上看风轻云淡,甚至有些惬意,但仔细思考,风、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山水观,也就是宇宙观。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延”,怎样“梳”,则是当下艺术家需要严肃面对的。(文/吴洪亮)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