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面对面】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根”,那肯定“长不壮也长不好”。必须要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攀上更高的高峰。
本报记者 李春莲 李万晨曦
人工智能、智能汽车、无人机、汽车电子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半导体需求持续增长,芯片等板块更是持续受到关注。在半导体产业链面临外部限制的背景下,国产替代与自主可控是相关行业长期发展的主线。
在刚刚过去的3月份,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德红外”)格外忙碌,接连赴德国、美国、深圳、重庆、成都、武汉等地参加11场展会,向国内外用户集中展示自主研发的全新红外芯片产品与尖端技术。
樱花盛开的季节,《证券日报》记者一行来到高德红外,专访董事长黄立。作为一家民营军工类上市公司,高德红外上市后通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形成了以红外技术为核心的全产业链,一路走来颇为不易。
梅花香自苦寒来。一枚红外探测器芯片,从受制于人到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高德红外走了8年。成千上万次的试验,近20亿元的投入,高德红外经历过质疑,但黄立始终没有放弃。
湖北武汉的“中国光谷”是当下中国的创新高地之一,坐落在这里的高德红外真正诠释了自主创新的要义,而“掌门人”黄立更是秉持着“没有什么不可能”的精神,让这家公司不断攻坚克难,蹚出一条“高德模式”之路。
走通红外芯片这条路才有了底气
现如今,大家对红外测温并不陌生。新冠疫情期间,商场、写字楼等不少地方为了监测体温,都在入口位置配备了红外产品,以实现快速、大面积检测。
这项技术在非典期间也曾发挥了颇为重要的作用。不过黄立回忆起来,却是悲喜交加。喜的是公司产品在关键时刻派上了用场,悲的是当时红外芯片的研发生产技术仅由西方国家掌握,我们想生产相关产品只能高价购买“质次价高”的芯片,受制于人的滋味不好受。这让黄立更加确定,一定要实现红外芯片的自主研发。
2010年,高德红外登陆资本市场。彼时,高德红外就确定了目标——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芯片。如果这条路走不通,公司也活不下来。
而实际上,这个决定面临的风险很大。当时,国内在这个领域技术是“0”,人才几乎也是“0”,设备依靠国外,甚至连原材料都没有,各方面都很难,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倾其所有”投资红外核心芯片,最终可能会“一无所有”。
但这并没有让高德红外放弃,公司在成立之初就立志要靠技术创新蹚出一条路,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德红外上市后,将募集到的近20亿元资金全部用于芯片研发。经过8年的努力,高德红外自主研制的红外探测器芯片彻底摆脱了技术封锁,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还搭建起三条国内最先进、批产规模最大的红外探测器生产线。
也正是基于过去多年的积累,新冠疫情期间,高德红外的红外产品发挥了重要作用。黄立表示:“高德核心芯片完全实现了自主可控,不管多大的量都能够供应上来,我也很欣慰,公司为疫情防控作了一点小小的贡献。”
高德红外多年来坚持在自主创新方面不断投入。科研的“冷板凳”不是谁都可以坐那么久,有人将科研工作形容为一场“孤独的长跑”,而高德红外一直保持初心。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根’,那肯定‘长不壮也长不好’。”黄立总结公司的科研之路时表示,“我们必须要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冒着无法想象的风险,克服了极大困难,也必须把芯片这条路走通。走通以后会发现另外一番天地,这个心情和底气是完全不一样的。”
红外高科技飞入“寻常百姓家”
自主研发技术的成功不光改变了高德红外,也开始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红外热像仪量产后,正在逐步应用到各行各业。
以往的红外热像仪大多应用于专业领域,受众多是政府装备类项目客户,一台热像仪价格达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定价普遍偏高。对于一般用户而言,面对高昂的价格只能望而却步。
作为国内唯一覆盖红外全产业链的民营高科技企业,高德红外在掌握了红外探测器关键技术后,开始探索其在民用领域的应用。
“2018年,高德红外晶圆级封装红外探测器芯片实现量产,这意味着红外技术将以更优性能、更低价格进入‘寻常百姓家’。”黄立说,目前红外热成像探测器芯片向着大面阵、小像元、低成本的趋势发展,应用范围从原来的工业检测、检验检疫、电力检测、安防监控等领域,逐渐向物联网、汽车辅助驾驶、智能空调、住宅安防、户外夜视、防火监测、手机及人脸支付、突发公共卫生安全防控等新兴应用领域快速普及、发展,民用红外热像仪行业将迎来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期。
在高德红外展厅,记者也近距离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展厅内摆放着多款红外高科技产品,包括便携式/在线式测温热像仪、MobIR Air消费级热像仪、观瞄型红外夜视仪、无人机光电载荷等。记者拿起便携式民用测温产品,眼前即刻呈现高清晰度的红外热像世界,且测温精准,可快速了解所测区域内温度分布。
一手抓自主创新,一手抓市场应用,黄立不仅是“技术咖”,更是“实干派”。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高德红外迎来更多的机遇。这几年,高德红外新兴民用领域在进一步拓展,随着智能驾驶技术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雷达并不能有效解决汽车驾驶中全天候场景的问题。与传统CIS(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和激光雷达相比,红外探测器在高动态范围、雨天、雾天、暗光及沙尘暴等多种场景下优势明显,可以全时全天候提升视觉感知能力。
2022年9月3日,高德红外公告称,子公司轩辕智驾收到广汽埃安的《零部件开发试制通知书》,轩辕智驾提交的红外(夜视)摄像头的技术方案能够满足广汽埃安的要求,可以先行开展开发试制的前期工作,由轩辕智驾承担通知书中红外(夜视)摄像头的制造供应任务。而本次合作是继公司红外辅助驾驶系统成功应用在东风“猛士科技”豪华电动越野车前装项目后,又一次在国内乘用车红外前装项目上完成定点,后续将按车厂节点要求随车型量产。
在黄立看来,与广汽埃安的合作是公司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此前红外技术在汽车自动驾驶领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就是因为贵,这意味着做不到批量生产。
实际上,在汽车领域,少数豪华车型早就率先应用了红外技术,但由于曾经成本较高,该技术在智能驾驶系统中的应用尚未普及。
“我们花了几年的时间,在技术工艺上大量优化简化,真正实现了两个目标。”黄立进一步向记者介绍,一个是大批量量产,我们可以将上千万红外摄像头提供给市场,只有实现这样的供货能力,才能保证汽车的安全稳定生产;另一个就是终于把价格降了下来,这背后是无数技术人员的不断创新和付出。
黄立颇为自豪地表示,随着红外探测器晶圆封装技术的成熟,新一代红外热成像避障系统成本对比之前有明显下降。同时,伴随着汽车“四化”的发展,国内几大乘用车厂商均已在自己的旗舰车型上规划红外辅助驾驶。
在黄立看来,在大批量和低成本的制造过程中,还可以改善一些环节,使成本进一步下降。“我们还会继续推出应用在智能家居、空调等领域的低成本芯片和模组。”
依托核心技术做到“N”次方增长
尽管高德红外已经啃下了红外芯片这根最难啃的骨头,但在黄立看来还远远不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在核心技术上突破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黄立认为,“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更关心公司整体的未来发展。如果发展的天花板只有目前的高度,投资者肯定不满意,当然我也不满意。”
在他看来,红外热成像不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如果只做里面的红外器件,市场较为有限,但如果能从全产业链布局的话,天花板就会提高10倍甚至100倍。只有天花板足够高,高德红外才能成为国际上“叫得响”的公司。
实际上,早在10年前,黄立就开始布局这一蓝图。高德红外打造了几十个研究室,包括光机电系统、网络人工智能等。有了这套完整的科研体系后,由诸多研究室来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多学科交叉融合,效率高了很多,做到了在保持高效的同时降低成本。
目前,高德红外已经成功搭建了以红外核心芯片、红外热成像为核心的综合光电系统、新一代完整装备系统全产业链,形成了高效、创新、一体化的“高德模式”。在军品领域,高德红外以高端化、系统化、集成化为方向,推动综合光电系统及高端装备产品的科研生产工作,已承担我军多个重点型号产品的批生产任务,为国防军工贡献力量。在新兴民用产品领域,公司借助核心器件国产化优势打造红外生态圈,快速实现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消费品化”。
对于公司的未来,黄立仍旧豪情万丈,要打造高德模式“N”加“N”次方的战略。他表示,“我是一个长期主义者,通过这十几年的努力,现在是万事俱备,东风也来了。”
什么叫“N”加“N”次方的战略?黄立解释说,N就是我们沿着原有的路径,在国防军工等领域做到“N”倍的增长;同时在民品方面,特别在一些新兴民用领域,比如汽车自动驾驶、无人机等领域,我们要持续发力,做到“N”次方的增长。
黄立告诉记者,要实现这个目标,第一是要依托核心技术,在芯片技术方面一定要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要争取保持领先水平;第二是一定要坚持总体的大战略,这样才能与同行业企业形成一种本质的差异化。
“一个‘有志向’的公司应该以核心技术为依托,攀上更高的高峰。”尽管高德红外已经成立24年,但黄立依然怀有创业时的初心和干劲。
(证券日报官网及两微一端已同步推出视频报道《高德红外:冲破封锁长成“中国芯” 民用市场前景可期》,敬请关注)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