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代码:688097 证券简称:博众精工 公告编号:2023-019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或“博众精工”)于2023年4月19日召开第二届董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变更注册资本及修订<公司章程>并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的议案》。现将具体内容公告如下:
一、注册资本变更情况
1、公司于2022年7月28日完成2020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第二个行权期的行权,新增股份1,385,250股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以下简称“中登公司”)完成登记,中登公司出具了《证券变更登记证明》。公司股本总数由402,516,500股增加至403,901,750股,公司注册资本由402,516,500元增加至403,901,750元。
2、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同意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证监许可[2022]1825号)核准同意,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40,404,040股,公司股份总数由403,901,750股变更为444,305,790股。公司已于2022年12月8日在中登公司办理完成登记托管及限售手续。本次发行完成后,公司注册资本由403,901,750元变更为444,305,790元。
前述两次变更全部完成后,公司的总股本由402,516,500股变更为444,305,790股,注册资本由人民币402,516,500元变更为人民币444,305,790元。
二、《公司章程》修订情况
公司结合上述股票期权行权以及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登记情况,对《公司章程》中的相关条款修改如下:
除上述条款外,公司章程的其他条款保持不变,上述变更最终以工商登记机关核准的内容为准。
本次变更注册资本及修订《公司章程》的事项,尚需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公司董事会提请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并由董事会进一步授权公司管理层根据上述变更办理相关工商变更登记、备案手续。
修订后的《公司章程》全文将同日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www.sse.com.cn)予以披露。
特此公告。
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会
2023年4月20日
公司代码:688097 公司简称:博众精工
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年度报告摘要
第一节 重要提示
1 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http://www.sse.com.cn/网站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2 重大风险提示
公司已在本报告中描述公司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敬请查阅本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的“四、风险因素”相关内容,请投资者予以关注。
3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4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5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6 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
□是 √否
7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在综合考虑公司所处的行业特点、发展阶段、自身经营模式、经营情况及未来发展资金需求等因素,经公司第二届董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公司2022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剩余未分配利润滚存至下一年度。本次利润分配预案尚需提交公司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
8 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
□适用 √不适用
第二节 公司基本情况
1 公司简介
公司股票简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存托凭证简况
□适用 √不适用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2 报告期公司主要业务简介
(一) 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主要业务情况
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研发和创新的技术驱动型企业,自创立以来,深耕智能制造装备领域,主要从事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柔性生产线、自动化关键零部件以及工装夹(治)具等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同时,公司亦可为客户提供智能工厂的整体解决方案。
多年来,博众精工以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专注务实的匠心精神,不断开拓创新、发展壮大。公司持续围绕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进行研发创新,已发展成为拥有丰富底层核心技术和软硬件技术模块(系统)的技术平台型企业。基于自主开发的共性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的应用设备,公司在多个应用领域发力,按照公司客户所处的行业划分,目前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新能源、半导体等行业领域。
(1)消费电子领域业务情况
消费电子是公司的核心业务领域,公司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发展目标是做深做强,实现稳步增长。在消费电子行业,公司与客户在前沿技术和产品开发上深度绑定,专注于精密组装、精密检测、精密量测、精密Bonding等领域,主要为客户提供精密组装设备(线)、精密量测设备、精密Bonding设备、精密检测设备等。
公司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业务覆盖如下图:
从消费电子终端产品维度看,公司的设备目前不仅应用于智能手机产品,而且已经几乎覆盖包括手机、平板电脑、TWS蓝牙耳机、智能手表、笔记本电脑、智能音箱、AR/MR/VR产品等在内的全系列终端产品,公司正沿着消费电子产业链的横向维度全面延伸自身业务范围。
从消费电子产业链生产环节维度看,公司的设备目前不仅可以应用于终端的整机组装与测试环节,而且已经纵向延伸至前端零部件、模组段的组装、检测、量测、测试等环节,例如摄像头模组、外壳(笔记本、手机、手表)、电池、屏幕MiniLED、MR光机模组等高精度模组的组装与检测,公司正从产业链的纵向维度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公司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主要产品如下图:
(2)新能源领域业务情况
新能源是公司的重要战略业务领域,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目标是做专做精,实现高速增长。在新能源行业,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注液机、高速切叠一体机、电芯装配专机等锂电池制造标准设备,以及智能充换电站、汽车零部件生产设备等。公司的新能源领域业务已逐步成为公司的第二个增长极。
1)锂电池制造标准设备: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注液机、高速切叠一体机、电芯装配专机等设备。注液机设备包括软包注液机和铝壳注液机两大种类,设备注液稳定、运行效率高、运行精度高、功能齐全。高速切叠一体机采用多片叠技术,解决了切片和叠片效率不匹配的问题,同时采用CCD影像定位,自动检测校正叠片位置,实现快速、精准叠片,叠片速度可达到0.125S/片。主要产品如下图:
2)智能充换电站设备:换电模式能够解决充电时间较长、安全性较差等新能源车辆的痛点问题,已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车电分离模式是新能源行业新的业务模式,正迅速得到市场参与主体的认可和监管部门的支持,车电分离模式适用于出租车、网约车、专线运输车辆等具有耗电高、电池利用率高的业务场景,也适用于高端新能源车市场,而换电模式为车电分离模式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公司在2018年进入充换电站领域,为率先提出换电模式的蔚来汽车提供全自动充换电站,在充换电站领域具有先发优势。主要产品如下图:
3)汽车电子及汽车零部件制程设备:公司在汽车电机电控领域、汽车助力转向领域、工控测试领域以及汽车电子领域已深耕多年,积累了深厚基础。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时代的来临,汽车消费进一步升级,汽车零部件的细分市场也将迎来广阔空间。公司主要为国内外各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制程装备以及传统汽车电子&零部件制程装备,如新能源扁线电机转子生产线设备、BMS控制单元组装测试线、电动助力转向柱装配生产线、真空泵体组装生产线、离合器执行组装生产线、座椅骨架总成组装测试设备等。主要产品如下图:
(3)关键零部件业务情况
公司在关键零部件方面的布局围绕光电系统软硬件系统展开,包括镜头、光源、控制器、直驱电机系统、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及相应软件系统。目前在成像光学、非成像光学及相关的电子和嵌入式软件、运动平台软硬件系统、深度学习AI软件等方面,已经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应用经验。
公司子公司灵猴机器人拥有自主光电实验室,主要从事光电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承接行业及公司的重点研究课题,在机器视觉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公司研发的关键零部件,已广泛应用于3C、新能源、半导体、光伏、包装等行业。
公司核心零部件业务的主要产品如下图:
(4)半导体领域业务情况
为实现公司业务多元化发展,公司也在积极布局一些其他的高端装备领域,目前半导体领域已成为公司布局的一个新的战略性板块,并取得了初步成效。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进口替代的进程明显加快,公司也加大了研发投入,致力于通过微米级、亚微米级、纳米级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围绕客户需求积极开展半导体新产品的研发与合作。公司在半导体板块的布局主要是从后端的封装测试设备入手,然后再往前端晶圆AOI检测设备延伸,目前公司已经推出AOI检测机、全自动高精度共晶机,相关产品已实现了销售,在客户现场取得较好的使用效果,客户反馈正向。主要产品如下图:
2、主要产品和服务情况
博众精工主要产品包括自动化设备(线)、治具类产品和核心零部件产品。各类产品主要用途情况介绍如下:
博众精工上述各类主要产品情况如下:
(1)自动化设备(线)
(2)治具类产品
(3)核心零部件产品
(二) 主要经营模式
1、销售模式
公司的销售模式主要为直接销售,由公司直接与客户签订订单并直接发货给客户。公司项目订单的获得主要通过两种方式:(1)承接已有客户的订单和已有客户推荐的新客户订单;(2)通过公开投标、市场推广的方式获得。公司建立了《销售管理办法》,对销售计划管理、客户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规范了公司销售工作的秩序和行为方式。
经过在行业内十余年的积累,公司具备了深厚的研发设计能力,具备了将客户需求快速转化为设计方案和产品的业务能力。同时,公司致力于持续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多年来与客户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具体销售过程中,公司深入理解客户需求,通常在客户新产品的研发设计阶段便已积极介入,充分了解客户产品的生产工艺、技术要求,并与客户积极沟通自动化设备的具体设计、生产方案。自动化设备样机完成后,由客户对样机进行验证,整个过程中保持与客户的沟通与协作,确保产品符合客户需求。
其次,公司自主研发的镜头、光源、控制器、直驱电机系统、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及相应软件系统等核心部件,为更快到达下游终端客户,该部分产品通过直销和具有准入资质的经销互补的方式进行销售。
在确定价格方面,公司根据产品生产所需的材料成本为基础,并考虑产品的创新程度及综合技术含量,所投入的研发设计成本,以及客户的后续业务机会、项目合同金额、生产交货周期等因素,与客户协商确定相关产品价格。
2、采购模式
公司的采购模式分为原材料采购、加工定制采购模式。
公司生产所需的标准件(如气动原件、直线传输、工业相机镜头等机械类标准件或电子类标准件)属于原材料采购,直接面向供应商进行采购,原材料采购分为订单驱动和长交期备料。订单驱动采购是指公司依据销售订单相关的产品BOM清单,按需购买。长交期备料是指公司依据业务需求预算,结合市场供给情况,对长交期物料及需求量较大物料进行提前集中采买。
加工定制采购是指公司由技术部门出图通过PDM系统下发给制造部门,根据图纸内容及工艺要求,向采购部提出采购申请,经采购部主管审批后,采购部门根据外协供应商的报价、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交货期等因素挑选出合适的供应商,向其发出采购订单并签订采购协议。其次,供应商根据公司提供的图纸及工艺要求,完成零件生产加工并通过自检后运送至公司,经公司质检部验收合格后入库。
3、生产模式
公司依据客户需求进行自动化设备的定制化生产,公司的生产模式为订单导向型,即以销定产。
公司的产品生产主要由各个事业中心、品质中心、供应链中心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各个事业中心业务部门与客户沟通接受客户订单后,提出产能预测(Forecast),对于生产管理部评估生产资源无法满足客户交期的订单,需由业务部门协调调整交期。其后,生产管理部会同工程部门、品质中心等各部门讨论后制定产能规划方案,工程部门根据方案开立物料清单由供应链中心采购部、仓储物流部准备原材料,生产管理部则制订生产计划表、开立生产工单由生产单位部门领料开始生产。生产单位部门成品完成后通知品质中心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由仓储物流部安排入库。
公司建立了《生产过程控制程序》,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的设备、人员、制程、材料、生产环境等方面设置了明确的控制措施,确保公司生产的秩序性与正确性,保证生产作业按规定的方法和程序在受控状态下进行。
4、研发模式
公司建立了各事业中心下属工程部和技术创新中心相结合的研发体制,其中,各事业部下属工程部主要针对于已有应用的技术迭代优化及专项技术研发,即满足现有产业应用场景的研发;而技术创新中心则侧重于新行业高端装备、新兴技术方向的突破,为基础和长期的技术探索和研发,即满足公司新兴增长点的行业产品技术的研发。公司研发设计工作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客户的技术需求出发所进行的研发设计,二是经过市场调研对高端标准装备、新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等的研发设计。
由于下游客户对自动化设备的需求具有多样化、个性化、非标准化特点,公司的产品需根据客户的技术需求进行定制,通过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组装和调试,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使产品的技术性能满足客户要求。因此基于客户需求的研发设计是公司研发工作的主线,也是公司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其次,为提升公司产品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型产品,结合行业发展需求,以及新兴行业的战略规划,公司积极展开战略布局,打造行业精品,尤其针对半导体高端装备、新能源专机等进行积极布局,并针对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展开攻坚克难,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同时,为提升产品的研发效率,可靠性及稳定性,公司大力推进产品研发、设备组装、调试标准化,结合产品研发和交付流程,促成产品快速研发、快速迭代、快速抢占市场。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整合资源,基于协同发展、降本增效的目的,从集团层面整合设立了技术创新中心,着重针对标准化高端装备及其核心技术进行研发,加强公司“自上而下”的研发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中心将承担跟踪业界前沿动态和行业领先技术的职责,搭建前沿技术与应用需求的桥梁,挖掘潜在的市场需求,将其转化为创新技术的预研以及原型机的开发,为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储备N+1、N+2技术,最终实现装备能力产品化,为公司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产品支撑。
(三) 所处行业情况
1. 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公司所属行业及确定依据
(下转D193版)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