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振宽 荷塘之二 180cm×96.5cm 纸本设色 2021年
崔振宽 华山卧游图四 247.5cm×123.5cm 纸本设色 2019年
崔振宽 大河奔流 纸本设色
崔振宽 雄山秀水 纸本设色
崔振宽,1935年生于西安,陕西长安人。196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顾问,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陕西国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出版有《崔振宽画集》等。
崔振宽是一位独具个性的山水画家。陕西这块曾经的“皇天后土”,曾经涌现过许多在中国美术史上绕不过去的画家,比如唐代的周昉、关仝、韩幹,比如宋代的李成、范宽。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崔振宽身上,研究他所创立的“崔氏笔墨”,便会发现他的创作的确可觅前辈画家黄宾虹的画风,但他还是与其拉开了距离,创立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和笔墨语言,这似乎已经不能简单地用“难能可贵”来概括了。这里我准备从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第一,崔振宽的绘画在竭力追求神秘的风格。神秘就其本身而言只是个外在的氛围和气场,构不成审美的主题要素,但崔振宽经过近二十年追求,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神秘的风格,已经将这个神秘的风格渗透到了画家几乎所有的作品中了。古人云“山水大美而不言”,而不言的真谛是其中参不透的玄机。
首先是作品构图的神秘性。崔振宽喜欢将笔触深入到画面的每个角落,完全不留空白,从而实现了观众与艺术的二度创作。这种满纸浓墨的构图形式,不是在挤压观众的想象,也不是在排斥读者的创作思维,而是为了把观者吸进那浓重的画面里,用神秘的艺术张力把人的思维紧紧地攫住,使人的眼光只要一过画面就会久久地盯住,想深入进去探寻个究竟来。
其次是作品意境的神秘性。这个神秘的意境究竟是什么,可能画家在创作的时候也是不确定的,但是他要达到的方向始终如一,这就是画家要营造一个深邃的苍茫的意境。这就像画家作为关中汉子特质的层层皱纹,让人看得到边却见不到尾,会产生迷离的幻觉和冥想,不管是幸福还是痛苦都随着那斑驳的墨块渐渐淡去了,只剩下淳朴的酣畅流进心田。另一方面作品的意境飘忽不定。那飘忽不定的意境在那组《华山系列》里更有精准的表现,画家面对西岳山脊没有抄袭自己,去描摹“华山雄姿”的全貌,而是瞄准一面崖壁精雕细刻,山肌苍然,幻影重叠,诱人想进去剥开那一层层神秘的氛围,却又忧心忡忡,步步惊心,生怕秦岭深处会有隐士横到面前。我想,画家大概是想表现对自然的崇拜,或是对沧桑历史的怀念,抑或兼而有之呢?
第二,崔振宽的绘画表现了强烈的现代风格。首先,是崔振宽笔墨的现代性。尤其他用焦墨构造的一种形象语言,笔下的墨线如闪电如斧劈,笔下的墨团如拳击如山倾,难度之高实在是很少有画家敢坚持的形态。老画家曾经读过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一个中国现代水墨画展的图册,他对那些不知所云的作品不以为然。他认为今天中国画的确不能在昔日的笔意下徘徊了,应该确立当今时代的思维定式,应该能够表述现代人的现代精神,但这种现代精神绝不是那种精神混乱般的妄语和涂抹。其次,崔振宽绘画主题的现代性。他大多数作品都在试图去反映当代社会的情绪,想通过画家的笔触揭开隐匿在朦胧苍茫的气象里百姓们的酸甜苦辣,所以他的作品诡谲而不怪异,沉重而不压抑。他爱画风雨山坳、雪后高原、秋天林木,应依着古人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他笔下的大山苍苍、大地茫茫、大水淼淼、大林浩浩,恰恰表达了现代人对自然的反思。
尤其令我惊讶的是,前几年我曾在一次会议上见到崔振宽一组现代城市题材的作品,我万万没想到老画家居然将笔触还伸向了喧闹的城市,描画了一组组森林般的水泥建筑。那些高楼犹如山峰,楼宇耸峙,窗扉对出,浓厚的雾霭之中独独不见人影,使人更感到压抑沉重,急想逃避城市喧闹,回归自然田园故土,却似乎左冲右突难以走出迷宫般的街巷。实际上这正是一位中国画家对现代意义的思考,反映了历史与现实的冲突,反映了生活的苦与甜,还通过笔墨反映了前进中的阵痛和幸福里的忧患,其实就是一种悲悯的救赎。这种强烈的现代思维,深深地浸透进画家那一幅幅城市题材的水墨里了。(文/阿莹)
本版由《中国书画》杂志供稿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