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雨瑶
定增市场持续火热,与之相关的监管问询也紧跟而来。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仅5月9日晚间,就有超10家上市公司披露收到问询函或回复问询函的公告。
是否涉及重复建设?项目新增产能能否消化?募投项目变更是否涉嫌“圈钱”?从交易所“盘问”的重点来看,募投项目相关问题被高频提及。
另一边,今年以来终止定增的案例也持续增加。据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年初以来截至5月10日,发布定增终止公告的上市公司已逾30家。其中,不乏上市公司在监管问询下,主动打“退堂鼓”而终止定增。
监管发函
关注募投项目合理性
5月9日,红星发展发布对上交所关于定增问询函的回复公告,就募投项目必要性、融资规模与效益测算、公司业务经营情况、同业竞争及关联交易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说明。
其中,就募投项目是否重复投入的问题,公司回复称,本次募投项目与前次募投项目除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外,其他项目在建设内容、产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存在重叠或重复投入的情形。
往前回溯,红星发展于去年11月份发布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拟募资不超过5.8亿元,用于收购青岛红蝶新材料有限公司75%股权、5万吨/年动力电池专用高纯硫酸锰项目以及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今年3月份,上交所下发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本次募投项目与公司前次募投项目的区别与联系。除了募投项目是否重复投入外,募投项目所新增的产能能否消化掉也是上交所关注的重点。
不止红星发展,光华科技日前同样因定增事项收到深交所发出的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锂电池材料项目投资规模的合理性、与扩建项目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是否存在重复建设、项目是否存在产能过剩风险以及拟采取的产能消化措施等。
对于监管部门的上述问询,添翼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吴婉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主要是为了避免上市公司定增目的不实、募集资金使用不当等问题,从而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透明度及运营效率。”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部分上市公司推出的定增项目,不排除有虚构募资题材或圈钱的可能性,为了避免通过定增项目进行套现、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等,监管部门才会对可疑项目进行问询。”
难过“问询关”
多家公司终止定增
事实上,在监管多轮问询后,已有上市公司打起了“退堂鼓”,选择终止定增。据记者梳理,在今年终止定增的上市公司中,近八成为主动“撤单”,其中不少公司是在经历交易所严格问询后宣布终止定增。
例如,海辰药业曾于2022年6月份宣布,拟定增募资不超4亿元,用于年产5000吨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和抗新冠原料药关键中间体建设(年产150吨)等项目。9月份深交所对其下发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募投项目的产能消化措施,是否存在产能闲置风险等。今年2月份,海辰药业宣布终止定增并撤回申请文件。
无独有偶。德联集团于去年10月份发布定增预案。随后,交易所发函追问公司募投项目是否属于淘汰类产业、是否存在重复建设、是否存在夸大误导性陈述等问题。今年3月中旬,公司宣布终止定增。
“上市公司通过定增能够募集资金、增加资金实力,降低财务杠杆。募集资金用于企业扩张成长或并购重组,运作得当的话,能够提升企业经营业绩;通过定增还可能引入战略投资者,有助于企业长期发展。”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但是从历史数据来看,以项目融资为目的的增发并不一定会带来公司业绩的提升。”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首先,要注意辨别上市公司定增的动因,是资金紧张还是要提升主业,或是产业升级;其次,要结合行业阶段和产业动态分析公司募投项目是否合理;最后,要观察并持续跟踪企业定增资金的用途,看企业言行是否前后一致,募投项目的收益是否符合预期。”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吴婉莹进一步提醒道:“在上市公司定增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其募资投向、项目盈利能力、上市公司的财务及经营状况等问题,以确保定增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关注其发行失败、定增破发、流动性限制导致的投资损失等风险。”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