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今日视点:交易所监管问询常态化 资本市场积极变化彰显

  赵学毅

  5月份以来,“问询函”成为近期上市公司公告的高频词,一方面是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下发问询函,另一方面是上市公司回复问询或延期回复的公告。在一问一答中,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运营的理解又明朗几分。

  交易所问询函聚焦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和潜在风险,内容主要归为两大类,一是对上市公司重点财务指标的问询,包括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净利润及经营性现金流异常变化、收入确认及成本结转、高额资产减值及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审计意见“非标”等;二是对上市公司日常运营行为的“追问”,包括业务模式、股权拍卖、资产重组及股权收购合理性等投资者关心的问题。问询内容不仅涉及公司治理、会计、财务、税务和法律法规等专业性极强的领域,还涉及产业特色、公司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

  今年4月10日,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沪深交易所主板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仪式上致辞时表示,注册制下,要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监管部门不对企业的投资价值做判断,主要通过问询把好信息披露质量关,压实发行人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

  笔者认为,交易所专业、及时、具体、深入的问询与上市公司认真、谨慎回复的常态化往来,将为资本市场至少带来三方面的积极变化:

  一是,问询函关注上市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瑕疵,充分发挥交易所一线监管作用,彰显了交易所“早防范、勤防范、细防范”良苦用心。通过问询函对信披违规行为的震慑,加强精准监管,引导上市公司实现规范运作,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有效性,有利于稳步推进上市公司做大做优做强,夯实资本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

  二是,通过问询函所传递的监管压力,将倒逼上市公司主动进行更为精细化的信息披露,对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完善。实际上,近日出现的延期回复、回复更正等公告,从侧面印证了上市公司在回复监管问询时谨慎、负责的态度。

  三是,监管函向市场发出信号,提醒投资者关注相关事项、注意投资风险。尤其是篇幅长问题多且层层追问的问询函,投资者更要擦亮双眼。此外,问询函的回复是上市公司增加信息披露的一种方式,能让投资者获取更多信息,增加投资决策的准确性。

  尤为关注的是,监管问询常态化会增强制度溢出效应,尤其是监管问询力度越高,制度溢出效应越强。制度溢出效应将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经营风险,增强董事会勤勉度,实现中国资本市场通过非处罚性监管提高执法效率并切实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风险控制能力。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