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上接D14版)深圳市深科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2022年年度报告的事后审核问询函 的回复公告

  (上接D14版)

  (二)结合办公费用明细,说明行政管理人员大幅增加,办公费用减少的原因

  2021年度及2022年度,公司办公费用明细如下:

  单位:万元

  

  上表中的办公设备租赁及办公用品采购费主要为租用打印机、购置办公桌椅、办公用品等产生费用,行政管理人员变动对其影响较小。

  2022年度,公司行政管理人员大幅增加而办公费用的减少的原因主要是2021年度办公费用中包括2021年11月成立深圳市深极致科技有限公司产生的开办费45.46万元。剔除该开办费的影响后,2022年度办公费用较比2021年下降14.99%,下降金额为10.95万元,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加强了办公用品的申购和领用管理,做到每月按需购买,不备库存,减少办公用品库存,节约了办公费。

  二、年审会计师核查程序及核查意见

  (一)核查程序

  年审会计师履行了如下核查程序:

  1、获取公司的薪酬制度、工资明细表,并与同行业可比公司进行比对,分析公司人力成本较高的合理性、与收入规模变动是否一致。

  2、获取公司管理费用明细,了解公司管理费用中的办公费用变动的原因。

  (二)核查结论

  经核查,年审会计师认为:

  1、公司管理费用明细分类列示金额统计有误,已督促企业修订调整,上述金额只涉及管理费用内部分类,不影响管理费用总额,不影响公司净利润;

  2、2020年度、2021年度和2022年度公司公司管理人员工资薪酬分别为2,231.76万元、3,136.92万元和4,480.27万元,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公司管理费用职工薪酬与营业收入变动规模存在一定差异,原因主要系最近三年公司新设多家分、子公司,管理人员持续增加,以及员工薪酬正常增长所致,公司人力成本较高具有合理性。

  3、2022年度公司管理费用中的办公费用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系公司2021年度办公费用中包含深极致的开办费45.46万元,另一方面系公司加强了办公用品的申领管理,节约了部分办公费,因此,公司行政管理人员大幅增加,但办公费减少具有合理性。

  三、持续督导机构核查程序及核查意见

  (一)核查程序

  持续督导机构执行了下列核查程序:

  1、查阅公司及同行业可比公司2020年、2021年及2022年的年报,分析公司管理费用职工薪酬与收入规模变动、同行业可比公司情况是否一致;

  2、访谈公司管理层,了解公司薪酬政策及新设分子公司情况,了解公司人力成本较高的原因;

  3、获取公司管理费用明细,了解公司管理费用中的办公费用变动的原因。

  (二)核查结论

  经核查,持续督导机构认为:

  1、公司管理费用明细分类列示金额统计有误,已督促企业修订调整,上述金额只涉及管理费用内部分类,不影响管理费用总额,不影响公司净利润;

  2、2020年度、2021年度和2022年度公司公司管理人员工资薪酬分别为2,231.76万元、3,136.92万元和4,480.27万元,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公司管理费用职工薪酬与营业收入变动规模存在一定差异,原因主要系最近三年公司新设多家分、子公司,管理人员持续增加,以及员工薪酬正常增长所致,公司人力成本较高具有合理性。

  3、2022年度公司管理费用中的办公费用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系公司2021年度办公费用中包含深极致的开办费45.46万元,另一方面系公司加强了办公用品的申领管理,节约了部分办公费,因此,公司行政管理人员大幅增加,但办公费减少具有合理性。

  问题11:关于研发费用

  年报显示,公司研发费用中“职工薪酬”6088.32 万元,占比 73.20%;“其他”项目 559 万元,上年同期 54万元,增幅较大。请公司:(1)结合近三年研发人员数量及占比、人均薪酬、同行业可比公司情况、薪酬政策等说明人力成本较高的合理性,与公司收入规模变动是否一致;(2)说明“其他”项目的主要构成及金额、项目支出的具体支付对象,是否为公司关联方或其他利益相关方,增幅较大的原因及合理性。

  一、 公司回复

  (一)结合近三年研发人员数量及占比、人均薪酬、同行业可比公司情况、薪酬政策等说明人力成本较高的合理性,与公司收入规模变动是否一致

  由于公司工作人员统计错误,现将研发费用明细分类重新调整,总研发费用合计金额不变,分类明细见下表:

  单位:万元

  

  最近三年,同行业可比公司研发人员人均薪酬如下:

  

  注:同行业可比公司研发人员平均人数=职工薪酬/((期初研发人员人数+期末研发人员人数)/2 ),深科达研发人员平均人数=研发人员人数加总/月份数计算取整得出;

  从研发人员数量及占比看,2020年度、2021年度和2022年度,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275人、274人和227人,研发人员占比分别为31.25%、25.63%和22.75%,研发人员数量和占比有所下降,变动趋势与行业可比公司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原因是:公司持续优化研发人员结构,精简基础岗位的研发人员,更注重高、精、尖人才的培养,2022年公司研发人员结构优化幅度较大,基础研发人员减少较多。

  从研发人员人均薪酬看,2020年度、2021年度和2022年度,公司研发人员人均薪酬分别为18.70万元、23.16万元和27.20万元,其中2022年度剔除随迁奖励和辞退补偿后,人均薪酬为26.14万元。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公司研发人员人均薪酬与智云股份接近,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与公司向来注重研发的理念相符。

  从薪酬政策来看,公司高度重视技术人才培养和研发队伍的建设,采取关键技术人才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梯队化、可持续的核心技术人才团队。为吸引和留住技术人才,公司一方面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薪酬待遇水平;另一方面,公司建立了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加大对个人研发成果的奖励力度,实行核心员工持股,不断完善对技术人才的激励机制。2022年度,公司研发人员薪酬政策未发生重大变化。

  2020年度、2021年度、2022年度,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64,802.32万元;91,092.07万元;58,881.40万元,公司研发人员工资薪酬分别为5,142.55万元、6,344.85万元和6,175.32万元,研发人员薪酬变动与收入变动趋势基本一致。公司研发人员薪酬一致维持在较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1)公司向来重视研发工作,一直积极引进优秀的研发人员和团队,并努力优化研发人员结构,为激励研发人员创造、创新活力,公司给予了研发人员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待遇;(2)公司产品线较为丰富,在扎实推进平板显示类设备产品研发的同时,亦积极向半导体设备、摄像模组类设备和关键零部件领域持续发力,公司各产品均需配备研发带头人员,这些核心研发人员薪酬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拉升了公司研发人员薪酬水平。

  (二) 说明“其他”项目的主要构成及金额、项目支出的具体支付对象,是否为公司关联方或其他利益相关方,增幅较大的原因及合理性

  2021年度及2022年度,公司研发费用“其他”项目明细如下:

  单位:万元

  

  2022年度,公司研发费用中“其他”项目增幅较大,主要是因为2022年度,研发人员差旅费、专利申请费、咨询服务费及研究开发费等增长较多,其中,研发人员差旅费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研发人员根据客户需求跟进研发工作,如优化视觉算法与控制系统、验证真实运行环境中的产品设计情况等,进而导致的差旅费增加;研究开发费和咨询服务费大幅增加是因为公司为提高研发效率,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采购了外部单位的研发支持服务;专利申请费大幅增加主要是因为公司2022年度申请了79项专利和14项软件著作权,分别较上年度增加31项和4项,进而导致专利申请费大幅增加。

  研发费用“其他”项目支付对象中除誊展精密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持有公司子公司旭丰装备17.97%股权外,其他支付对象均与公司不存在关联关系或其他利益安排。

  二、年审会计师核查程序及核查意见

  (一)核查程序

  年审会计师履行了如下核查程序:

  1、获取公司的薪酬制度、工资明细表,并与同行业可比公司进行比对,分析公司人力成本较高的合理性、与收入规模变动是否一致。

  2、获取研发费用-其他的明细,检查相关支付单据,核实支付对象是否为公司关联方或其他利益相关方,分析增幅较大的原因及合理性。

  (二)核查结论

  经核查,年审会计师认为:

  1、公司研发费用明细分类列示金额统计有误,已督促企业修订调整,上述金额只涉及研发费用内部分类,不影响研发费用总额,不影响公司净利润;

  2、2020年度、2021年度和2022年度公司研发人员工资薪酬分别为5,142.55万元、6,344.85万元和6,175.32万元,与营业收入变动趋势基本一致,公司人力成本较高原因主要一方面系公司重视研发,给予了研发人员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的薪酬,另一方面系公司产品种类丰富,产品研发团队较多且部分带头研发人员薪酬较高,拉高了整体薪酬水平。因此,公司人力成本较高具有合理性。

  3、公司研发费用中的“其他”项目增幅较大的原因主要系研发人员差旅费、研究开发费、专利申请费用以及咨询服务费等增长较多所致,这些费用均为公司研发活动实际所需,公司研发费用“其他”项目增幅较大具有合理性。

  三、持续督导机构核查程序及核查意见

  (一)核查程序

  持续督导机构执行了下列核查程序:

  1、查阅公司及同行业可比公司2020年、2021年及2022年的年报,分析公司研发费用中职工薪酬与收入规模变动、同行业可比公司情况是否一致;

  2、访谈公司管理层,了解公司薪酬政策以及人力成本较高的原因;

  3、获取公司研发费用明细,了解公司研发费用中的“其他”项目的构成、支付对象及变动原因。

  (二)核查结论

  经核查,持续督导机构认为:

  1、公司研发费用明细分类列示金额统计有误,已督促企业修订调整,上述金额只涉及研发费用内部分类,不影响研发费用总额,不影响公司净利润;

  2、2020年度、2021年度和2022年度公司研发人员工资薪酬分别为5,142.55万元、6,344.85万元和6,175.32万元,与营业收入变动趋势基本一致,公司人力成本较高原因主要一方面系公司重视研发,给予了研发人员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的薪酬,另一方面系公司产品种类丰富,产品研发团队较多且部分带头研发人员薪酬较高,拉高了整体薪酬水平。因此,公司人力成本较高具有合理性。

  3、公司研发费用中的“其他”项目增幅较大的原因主要系研发人员差旅费、研究开发费、专利申请费用以及咨询服务费等增长较多所致,这些费用均为公司研发活动实际所需,公司研发费用“其他”项目增幅较大具有合理性。

  问题12:关于应收账款

  年报显示,公司应收账款账龄 1 年以上金额为 18,190.24 万元,占比 35.39%,上年同期为 9,827.34 万元、占比17.80%,长账龄应收账款增加;应收账款周转率 1.2 次,上年同期为 2.0 次。计提坏账准备 4,788.61 万元,均按照组合计提坏账准备。请公司:(1)结合长账龄应收账款对应的客户名称、支付能力、形成原因,补充说明相关款项的收回是否存在风险,并分析坏账准备计提是否充分。(2)结合业务开展情况、销售结算模式、信用政策变化等,说明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大幅下降原因,与可比公司是否存在较大差异。(3)结合客户类型、历史回款情况、减值计提比例确定依据等,说明按照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充分性。(4)列示应收账款前五大欠款方的具体明细,包括客户名称、销售产品类型、销售金额和占比、账期、回款情况、是否逾期及逾期金额、坏账准备计提情况等,说明上述欠款方与公司是否存在关联关系。

  一、公司回复

  (一)结合长账龄应收账款对应的客户名称、支付能力、形成原因,补充说明相关款项的收回是否存在风险,并分析坏账准备计提是否充分

  2022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账龄1年以上且金额大于300万元的明细如下:

  单位:万元

  

  注:上表客户为单体客户,未将客户同一控制下的主体进行合并计算。

  2022年末,公司主要长账龄应收账款为18,190.24万元,其中账龄1-2年应收账款为12,982.14万元,占长账龄应收账款的比例为71.37%;账龄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为675.46万元,占长账龄应收账款的比例为3.71%。长账龄应收账款尚未收回的主要原因系:(1)客户资金紧张,付款审批流程较长所致;(2)客户处于市场拓展期,为稳定业务发展采取的延期收款等。公司持续跟踪主要长账龄客户的信用状况后,未发现相关款项需单项计提减值迹象,按照公司坏账准备计提政策,公司已对长账龄应收账款相应计提坏账准备。

  (二)结合业务开展情况、销售结算模式、信用政策变化等,说明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大幅下降原因,与可比公司是否存在较大差异

  1、业务开展情况

  受国际局部冲突、通货膨胀、全球经济疲软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消费者信心持续低迷,消费电子领域进入行业下行周期,同时随着产品性能的持续提升,以手机、平板、笔记本为代表的消费电子更新换代速度有所减缓,双向叠加下,2022年下游厂家产能扩张需求减弱,一定程度降低了对平板显示模组设备的需求;半导体设备方面,2022年以来,全球半导体行业发展增速放缓,进入行业下行周期,下游客户在备货策略上更为保守,公司部分客户出现减少或延迟订单交付情况,对公司报告期内半导体类设备业务收入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公司在已有产品类别市场覆盖基础上,持续深入开拓新市场、挖掘新客户,凭借优质的产品质量成功进入海目星、捷佳伟创等锂电行业相关客户供应链,核心零部件收入实现了连续增长。

  2、 销售结算模式及信用政策

  公司客户收款政策主要为“预收定金-发货款-验收款-质保金”的形式,另外公司根据客户的订单规模、合作程度、商业信用和结算需求以及双方商业谈判的情况,对主要客户信用政策稍作调整,每期付款的金额、比例及时间也存在差异。同期对比,公司主要客户结算模式如下:

  

  注:由于同个客户的不同合同订单因设备的定制化程度不同, 对付款条款的约定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上表的部分客户具有多条付款政策。

  从上表可以看出,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客户货款结算政策变动不大,货款结算政策主要依据当期交易设备情况、与客户合作关系、商务谈判等因素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公司整体上对主要客户信用政策未发生重大变化。

  3、公司与同行业可比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对比情况

  

  由上表可知,公司2021年度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基本一致,2022年度应收账款周转率低于可比公司平均值,主要原因系:(1)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下降35.36%,幅度较大;(2)为丰富公司产品类型而新成立公司尚处于业务拓展初期,给予客户相对较长的信用期。

  综上所述,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大幅下降符合实际情况,具备合理性。

  (三)结合客户类型、历史回款情况、减值计提比例确定依据等,说明按照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充分性

  1、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政策

  公司运用账龄迁徙法计算预期损失率后,对比预期信用损失率计提坏账准备金额小于原坏账准备计提比例计提金额,公司客户结构及其信用状况较未发生重大变化,结合前瞻性信息,并且基于谨慎性的会计原则,公司确定仍按原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确定1年以内、1-2年、2-3 年、3-4 年、4-5 年、5年以上的应收款的预期信用损失率分别为 5%、10%、30%、50%、80%、100%。

  2、同行业可比公司坏账准备计提情况

  

  2022年公司预期信用损失率与同行业上市公司易天股份、联得装备、正业科技基本一致,期末按照账龄组合计提的坏账比例高于除智云股份以外的同行业上市公司,公司预期信用损失率设置合理,2022年末坏账准备计提充分。

  (四)列示应收账款前五大欠款方的具体明细,包括客户名称、销售产品类型、销售金额和占比、账期、回款情况、是否逾期及逾期金额、坏账准备计提情况等,说明上述欠款方与公司是否存在关联关系

  2022年末,公司应收账款前五大欠款方具体情况如下:

  单位:万元

  

  注:1、同一控制下的主体已合并计算,2、期后回款统计日期为2023年5月25日。

  二、年审会计师核查程序及核查意见

  (一)核查程序

  年审会计师履行了如下核查程序:

  1、了解公司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内部控制,评价相关内部控制设计的完善性,针对主要控制点执行控制测试,验证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

  2、了解公司的坏账计提政策,查询同行业可比公司应收账款坏账的计提情况,并结合公司客户类型、应收账款账龄和历史回款情况,评估发行人坏账准备计提的充分性。

  3、对公司管理层访谈,了解公司对主要客户业务开展、销售结算模式、信用政策变化等情况,核实应收账款周转率大幅下降的原因,与可比公司是否存在较大差异。

  4、查询客户工商信息、客户官网、年度报告等公开信息,了解客户的经营是否异常,与公司是否存在关联关系。

  5、对公司主要客户应收账款进行函证,核实应收账款的真实性,针对2022年末应收账款的函证与回函情况如下:

  

  6、对公司主要客户进行访谈,了解客户的经营状况、长期未回款的原因及回款意愿,被访谈客户应收账款余额占2022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比例为32.61%。

  7、获取公司应收账款前五大欠款方的销售产品类型、销售金额和占比、账期、回款情况、逾期金额、坏账准备计提情况等具体明细,核实披露是否准确。

  (二)核查结论

  经核查,年审会计师认为:

  1、公司长账龄应收账款形成的主要原因系系大客户回款流程较慢及部分客户资金紧张等所致,公司长账龄应收账款主要为1-2年的应收账款,占比为71.36%,该部分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风险较少,公司已对长账龄应收账款按照坏账准备计提政策充分计提坏账准备;

  2、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主要受公司营业收入下滑及部分产品市场拓展,信用期较长的影响,2022年度,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略低于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但不存在较大差异;

  3、公司按照预期信用损失率来计提坏账准备,公司采用的预期信用损失率与同行业可比公司不存在明显差异,公司按组合计提的坏账准备准确、充分;

  4、公司已列示应收账款前五大欠款方具体明细,上述欠款方与公司不存在关联关系。

  三、持续督导机构核查程序及核查意见

  (一)核查程序

  持续督导机构执行了下列核查程序:

  1、获取公司应收账款明细表,访谈公司管理层,了解公司对于1年以上账龄客户应收账款管理情况、未回款原因等情况;

  2、访谈公司管理层,了解公司业务开展情况、销售结算模式、信用政策的变化情况,查阅可比公司年报,分析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大幅下降的原因;

  3、获取应收账款账龄明细表、公司应收账款逾期明细表、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表,复核预期损失模型相关参数、方法、假设的合理性;

  4、获取公司应收账款前五大欠款方明细表,查阅公开披露信息进行资质调查,检查应收账款前五大欠款方户是否存恶化情况;

  5、访谈年审会计师,了解并查看公司往来款函证情况。

  (二)核查结论

  经核查,持续督导机构认为:

  1、公司长账龄应收账款形成的主要原因系大客户回款流程较慢及部分客户资金紧张等所致,公司长账龄应收账款主要为1-2年的应收账款,占比为71.36%,该部分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风险较少,公司已对长账龄应收账款按照坏账准备计提政策充分计提坏账准备;

  2、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主要受公司营业收入下滑及部分产品市场拓展,信用期较长的影响,2022年度,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略低于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但不存在较大差异;

  3、公司按照预期信用损失率来计提坏账准备,公司采用的预期信用损失率与同行业可比公司不存在明显差异,公司按组合计提的坏账准备准确、充分;

  4、公司已列示应收账款前五大欠款方具体明细,上述欠款方与公司不存在关联关系。

  问题13:关于存货

  年报显示,公司存货期末账面余额为 24,815.78万元,较期初上升 5.72%,累计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582.79 万元,较期初上升 55.73%。其中,期末在产品账面余额 3167.30 万元,同比增长 71.01%。公司的发出商品期末账面余额为 6942.10 万元。请公司:(1)说明存货变动与营业收入变动不一致的原因。(2)结合存货的构成和库龄结构、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政策、存货减值测试的方法、产品市场价格变动情况,说明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充分性和减值计提政策的一致性。(3)列示在产品的主要内容及成本情况,说明与同类型库存商品成本是否一致,在产品同比大幅增长的原因及合理性。(4)列示发出商品明细、包括但不限于客户名称、金额、发出时间、验收及收款安排、期后结转情况、公司管理方式以及会计师盘点情况。

  一、公司回复

  (一)说明存货变动与营业收入变动不一致的原因

  同期对比,公司存货账面余额、营业收入的具体情况如下:

  

  整体来看,受市场行情影响,公司2022年度营业收入下降35.36%,但存货增加5.72%,其主要原因如下:

  1、受市场需求下降、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公司平板显示模组设备销售收入减少54.98%。2022年第四季度,公司中标重庆京东方RFA自动线、M-Lami自动线、穿戴线tape等设备采购订单,合同总计约9,860万元。基于订单交货时间要求与公司生产计划安排,截止2022年末,产品尚在生产中,尚未完成全部产品交付,导致公司存货增加约2,335万元。

  2、受全球半导体行业发展增速放缓影响,公司半导体设备销售收入减少28.64%,公司为应对市场变化,控股子公司深科达半导体在积极开拓市场的同时,合理调整库存,影响公司存货减少约2,033万元。

  3、为丰富公司产品类别,延伸产品线,进一步增加公司盈利增长点,公司加大了智能装备关键零部件的投入,公司2022年陆续布局导轨、编码器、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业务,关键零部件业务提前备货生产,导致公司存货增加约1,113万元。

  综上所述,2022年度存货变动与营业收入变动不一致主要受宏观经济变化、公司现阶段各业务经营策略不同影响所致,符合实际情况,具备有合理性。

  (二)结合存货的构成和库龄结构、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政策、存货减值测试的方法、产品市场价格变动情况,说明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充分性和减值计提政策的一致性

  2022年末,公司存货构成及库龄结构如下:

  单位:万元

  

  2022年末,公司库龄在1年以内、1-2年、2年以上的存货分别为19,666.58万元、3,508.43万元、1,640.76万元,各库龄存货占存货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9.25%、14.14%、6.61%。库龄在2年以内的存货占比较高,达93.39%。

  报告期内,公司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政策未发生变更,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各类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按照单个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公司存货减值测试方法如下:

  1、对于有订单支持的库存商品、发出商品、在产品、定制型材料,公司以销售价格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及)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其可变现净值;

  2、对于期末无订单对应的库存商品,库龄在1年以内的,公司参照近期同类产品销售价格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其可变现净值;库龄在1年以上的,公司通过向供应商对该产品包含的材料的询价确认其可变现净值,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全额确认存货跌价准备;

  3、对于无订单对应的在产品、定制型材料,库龄在1年以内的,公司以生产经营过程中所生产的产成品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其可变现净值;库龄在1年以上的,公司通过向供应商对包含的材料的询价确认其可变现净值,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全额确认存货跌价准备。

  4、对于报告期期末相近3个月内发生采购交易的材料,公司采用近期均价确认其可变现净值,除此以外的材料,公司通过向供应商对材料的询价确认其可变现净值。

  2021年末及2022年末公司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情况如下:

  单位:万元

  

  2022年末,公司与同行业可比公司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情况如下:

  单位:万元

  

  2022年末,公司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低于可比上市公司平均值,主要原因是智云股份、正业科技的计提比例较高,其对无订单、销售可能性较低的产品金额较大并计提了跌价准备,拉高了平均值。剔除正业科技、智云股份高计提比例的影响,公司的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介于易天股份、联得装备之间。整体来看,2022年度,半导体设备、摄像模组类设备单价较上年度有所增长,核心零部件单价较上年有所下降。

  综上所述,公司已充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公司减值计提政策具有一致性。

  (三)列示在产品的主要内容及成本情况,说明与同类型库存商品成本是否一致,在产品同比大幅增长的原因及合理性

  2022年12月31日主要在产品主要项目余额如下:

  单位:万元

  

  注:1、完工比例=在产品余额/完工状态库存商品金额*100%;2、是否显著异常,是指完工状态成本金额占同类型库存商品成本金额比例大于30%或<-30%。

  (四)列示发出商品明细、包括但不限于客户名称、金额、发出时间、验收及收款安排、期后结转情况、公司管理方式以及会计师盘点情况

  2022年12月31日主要在产品主要项目余额如下:

  单位:万元

  

  对于发出商品,由于已经送至客户现场,受客户要求保密等因素限制,会计师无法实施监盘,公司未进行盘点,会计师已检查发出商品相关出库单、物流单据,并实施了函证程序,并取得客户纸质回函,函证情况如下表:

  

  二、年审会计师核查程序及核查意见

  (一)核查程序

  年审会计师履行了如下核查程序:

  1、对公司管理层访谈,了解存货变动与营业收入变动不一致的原因,了解公司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

  2、询问公司财务负责人,了解公司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具体计算过程、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政策及方法,判断公司存货跌价准备的政策及计提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比以往年度是否一贯执行。

  3、检查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依据、方法是否恰当;获取存货跌价准备计算表,复核并重新测算存货减值测试,分析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是否充分。

  4、获取公司存货明细表,了解公司在产品的主要内容及成本情况。

  5、获取公司发出商品明细,检查对应的出库单、发运单、合同订单、期后结转情况等是否存在异常,因客户基于生产保密的原因,会计师未能到现场实施盘点,已执行函证程序,针对2022年末发出商品的函证与回函情况如下:

  

  (二)核查结论

  经核查,年审会计师认为:

  1、公司存货与营业收入变动不一致主要系第四季度公司平板模组类设备中标京东方大单,加之,核心零部件销售情况良好,公司提前备货所致,具有合理性。

  2、公司存货库龄结构合理,存货增长符合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库龄较长的存货已充分计提跌价准备,存货减值计提政策具有一致性;

  3、公司在产品成本情况与同类型库存商品成本具有一致性,在产品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系2022年第四季度公司中标京东方约9,860万元订单,公司加紧生产所致,具有合理性;

  4、公司已列示发出商品明细,公司针对发出商品已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受客观条件限制,年审会计师未对发出商品进行监盘,但已通过函证程序替代。

  三、持续督导机构核查程序及核查意见

  (一)核查程序

  持续督导机构执行了下列核查程序:

  1、访谈公司管理层,了解公司存货变动与营业收入变动不一致的原因,了解公司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

  2、查阅公司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政策,获取公司 2022 年存货库龄明细表及存货跌价准备计算表,检查公司存货跌价准备的计算过程及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准确性;

  3、获取公司存货明细表,了解公司在产品的主要内容及成本情况;

  4、获取公司发出商品明细表,了解公司发出商品对应的客户、金额、发出时间等情况,访谈公司管理层,了解公司对于发出存货的管理方;

  5、访谈公司年审会计师,了解对发出商品的盘点及监盘情况,检查了发出商品相关函证。

  (二)核查结论

  经核查,持续督导机构认为:

  1、公司存货与营业收入变动不一致主要系第四季度公司平板模组类设备中标京东方大单,加之,核心零部件销售情况良好,公司提前备货所致,具有合理性。

  2、公司存货库龄结构合理,存货增长符合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库龄较长的存货已充分计提跌价准备,存货减值计提政策具有一致性;

  3、公司在产品成本情况与同类型库存商品成本具有一致性,在产品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系2022年第四季度公司中标京东方约9,860万元订单,公司加紧生产所致,具有合理性;

  4、公司已列示发出商品明细,公司针对发出商品已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受客观条件限制,年审会计师未对发出商品进行监盘,但已通过函证程序替代。

  问题14:关于其他应收款

  年报显示,报告期末公司其他应收款中按欠款方归集的期末余额第一名对应自 2020 年产生对南京一克思德科技有限公司的保证金 1020 万元,该笔保证金账龄 2-3 年,已计提坏账准备 306 万元。报告期末其他应收款中预付采购款 662.94 万元。请公司:(1)说明公司与南京一克思德科技有限公司保证金产生背景、还款协议及期后回款情况,南京一克思德科技有限公司与公司是否存在关联关系。(2)说明预付采购款交易产生背景、交易对方、退回原因及期后回款情况,本期预付中是否还有与该交易对手方的交易。请年审会计师、持续督导机构对以上问题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

  一、公司回复

  (一)说明公司与南京一克思德科技有限公司保证金产生背景、还款协议及期后回款情况,南京一克思德科技有限公司与公司是否存在关联关系

  1、产生背景

  2020年7月,公司与南京一克思德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购销合同》(以下简称“一克思德”),一克思德向公司购买2S上下料机、5S上下料机、10S上下料机、堆垛机等设备,合同总价1.22亿元。由于终端客户广州国显科技有限公司要求2020年11月交货,为保证交易正常履行,双方约定,公司向一克思德支付1357.66万元履约保证金,在终端客户广州国显科技有限公司退回一克思德后,对方退回公司支付的履约保证金。2020年10月,因设备需求变更,公司与一克思德签订《补充协议》,将原合同总价1.22亿元变更为1.15亿元,同时将履约保证金变更为1273.45万元。

  2、还款协议及期后回款情况

  由于终端客户广州国显科技有限公司资金安排,暂未将履约保证金全额退还给一克思德,导致一克思德未全部退回至公司。2023年3月,经三方协商,约定履约保证金返还时间安排,具体情况如下:

  

  截至本回复公告日,公司已收到南京一克思德科技有限公司返还的履约保证金68.40万元。公司与南京一克思德科技有限公司不存在关联关系。

  (二)说明预付采购款交易产生背景、交易对方、退回原因及期后回款情况,本期预付中是否还有与该交易对手方的交易

  2022年末,公司预付采购款构成情况如下:

  单位:万元

  

  二、年审会计师核查程序及核查意见

  (一)核查程序

  年审会计师履行了如下核查程序:

  1、对公司管理层访谈,了解公司与南京一克思德科技有限公司保证金产生背景、还款约定、关联关系等。

  2、对公司与南京一克思德科技有限公司保证金实施函证,核实期末余额的准确性。

  3、检查公司与南京一克思德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的保证金合同、回款单据,核实是否存在异常。

  4、对公司其他应收款-预付采购款实施函证,核实期末余额的真实性、准确性。

  5、对公司管理层访谈、对供应商深圳市高郭氏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深圳市佳铭士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访谈,了解形成预付采购款原因、退回原因。

  6、检查报告期内公司与预付采购款对手的交易情况、回款情况,核实是否存在异常。

  (二)核查结论

  经核查,年审会计师认为:

  1、公司与南京一克思德科技有限公司保证金产生的原因主要系公司为获取其终端客户广州国显科技有限公司订单而产生的,公司已经同南京一克思德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国显科技有限公司约定了还款安排,公司保证金的产生具有商业实质。

  2、公司已列示其他应收款中预付采购款的具体情况,预付采购款是基于公司生产经营需要,具有合理性。

  三、持续督导机构核查程序及核查意见

  (一)核查程序

  持续督导机构执行了下列核查程序:

  1、访谈公司管理层,了解公司与南京一克思德科技有限公司保证金产生的原因,了解预付采购款交易产生的背景;

  2、查阅公司与南京一克思德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的相关协议,了解协议中的还款安排,检查期后回款情况;

  3、获取公司其他应付款明细表,了解预付采购款的交易对方及回款情况。

  (二)核查结论

  经核查,持续督导机构认为:

  1、公司与南京一克思德科技有限公司保证金产生的原因主要系公司为获取其终端客户广州国显科技有限公司订单而产生的,公司已经同南京一克思德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国显科技有限公司约定了还款安排,公司保证金的产生具有商业实质。

  2、公司已列示其他应收款中预付采购款的具体情况,预付采购款是基于公司生产经营需要,具有合理性。

  特此公告。

  深圳市深科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2023年6月27日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