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举办青年书家专场

探讨新时代中国书法传承发展 努力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座谈现场

  近日,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办、《中国书画》杂志社承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青年书法家专场在北京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活动在证券日报大会议室举办,论坛主席、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出席并致辞,《中国书画》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刘光作学术主持。

  青年书法家专场旨在搭建一个青年书法家交流平台,提升青年书法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探索新时代中国书法传承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的青年书法家代表参加了活动。

  与会青年书法家从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视角,就书学研究理念、书法史论、书法教育等方面展开研讨。

  在书学研究理念方面,澳门科技大学尤德民认为,与近现代中国画的发展相比,中国书法的发展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进入新时代,中国书法更应肩负中国文化的责任。浙江大学赵冲认为,书法史研究创新的关键在于确立立场和视野,研究者应深入探索历史情景,重视书法实践,与古人对话,推动思想碰撞,为书法研究注入新的活力。首都师范大学席乐强调,书法史研究面临着理论与方法创新的时代命题,要借鉴艺术史研究的多维视角,探讨中国书法与世界艺术史研究接轨的可能性,推进书法研究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李奕彤遵循思想史方法,考察近五十年日本书学观念的嬗变。她认为,借鉴日本书学发展经验,对中国书法的海外传播、学术创作和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具体到书法史论研究层面,吉林大学田宇认为,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呈现出两条轨迹:一是追求美观端庄;二是抒发自我,挥洒个性。郑州大学朱梦远认为,汉代石刻文献与书法研究突破在于研究其现存与佚失、产生背景、书写主体和两汉书风。汉代石刻既是文献史料,也是书法艺术的重要源泉。西安美术学院沈裕梓认为,小方盘城出土的西汉中晚期习字牍,揭示了汉代边塞书法的承传,对于了解习书制度、书写工具、书体、练习方式等具有重要价值。湖南大学莫红林认为,简牍材料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视角,尤其在楷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楷书起源、发展时间和标准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中国艺术研究院黄琦认为,欧阳修的书学话语存在悖论,他追求自由书写却对唐人的成就感到遗憾;推崇字学观念却回避实际书写。这种悖论反映了他在试图超越前人时通过转变标准和超越书写本体来实现理论上的突破。湖北美术学院张烁烁认为,宋代印刷术的推广刺激了印刷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字职能的分化。印本的普及为书写风格的个性化提供了发展空间,注入了重视学问的人文内涵。暨南大学孟安康认为,项穆在《书法雅言》中以理学的视角探讨书学,将“书源”与“道统”相结合,寻求书统的正统内涵。这体现了汉唐以来“贵和尚中”文化精神,也是明代书法在哲学文化领域中寻求突破的体现。中国传媒大学姜洋认为,康有为的“康体”行楷书技法研究对于汉字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他通过汲取汉隶技法,创造独特书风,为书法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鉴藏活动对书法的传承影响很大,清华大学刘昱菡认为,在书法鉴藏研究中,应传承与创新并举。中国矿业大学任杰认为,书法鉴藏研究有利于书法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融合,为书法艺术的生态保护与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和视角。

  在书法教育与书学传承方面,中国美术学院金恩楠认为,书法艺术在新时代面临机遇与挑战。高等书法教育成为重要方式,教育部将书法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具有重要意义。南京艺术学院王吉凯认为,书法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拓宽研究视野与方法,与其它学科进行交叉互补,准确把握书法艺术的时代性。中山大学杜立认为,儒家教育以“乐”为核心,对道德、艺术和审美都有深远影响。书法观念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与“乐”在“心”“性”“情”“功用”等方面有共通之处。山东艺术学院罗艳清认为,当代书法发展中存在人文缺失,出现追逐名利而背离艺术发展方向的情况。需要回归人文本质,建构当代精英文化书法的新风尚。北京语言大学吴倩通过研究石涛、齐白石的艺术经历认为,书法的发展需要回归“通”的精神,应保持开阔的视野,实现“通”与“专”的有机统一。首都师范大学熊英凯强调,书法多样性需要建立综合性、系统性的传承发展机制,包括书法风格、书写工具及材料、以及书法的物质载体及相应场景,通过有效的措施,促进书法这一人类非遗项目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张铜伟认为,金石学在书法学科建设中的重新定义与重塑,应综合考虑时代变迁与学理变化,为书法研究提供新的学术思路和方法,推动学科发展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周正分享了参与北京市教委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高参小”项目三年的实践,并以设计的《二十四节气与书法》课程为例,讲述了如何让学生们随四季演进,学习节气知识,同时磨炼书法技艺。中南大学肖可馨分析了学习书法的取法、书法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以及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副秘书长冯军伟认为,从不同视角探讨书法的形成、演变和影响,可以更好地促进其传承发展,要通过对多种资源的深入研究,加深对书法艺术内涵的理解,更好地挖掘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本次活动学术主持刘光在总结时强调,青年书法家要主动融入社会,在加深个案研究的同时,加强对社会的了解,除了学术研究,要考虑通过书法展览、开放讲座等形式,积极向公众传播书法文化,为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注入活力。(文/周正)

  本版由《中国书画》杂志供稿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