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发掘传统底蕴 创新表达方式

——康烆色彩表现雅集活动侧记

  康烆作品一组

  康烆作品欣赏

  “象道之境”康烆色彩表现雅集近日在北京举办。本次鉴赏交流活动以学习文化传承座谈会为背景,以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主任、研究员王雪峰新近评论“象道之境”为主题,邀请了文化艺术、新闻传媒等领域20多位权威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品鉴康烆的精品力作。

  雅集活动中,王雪峰研究员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西当代艺术史发展两个维度解读康烆作品。他认为中国绘画史上对于绘画里面所体悟的“道”是分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以图写道,即用图像来表达“道”;第二个层次是中国传统社会里,文人绘画以心悟道,用笔墨写意的方法来体现天地之间“道”的存在,来表现自然和天地;第三个层次是“象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而成。同时,他认为在中国传统的历史发展文脉之中,其实是有抽象主义的存在的,即图理、图识、图形。王雪峰认为,康烆作品在中国传统的图理之上发展出了现代艺术的一种新的形式,这种发展需要具备两个素质,一是对“道”的认识和体悟,二是对于图像的敏感。这种呈现实际上是图理在当代文化环境里面的一种抽象主义形式的呈现,可以称之为一种“道”的呈现,是一种“象道”的呈现,这种“象”是大象无形的象,是对于客观宇宙世界的一种提炼的“象”,“象”与“道”的结合,为我们打开了艺术史上的一个新的艺术形式。

  中国科学院教授王胜开则从文化自信、科学与艺术等方面谈了自己的感悟。他认为,康烆以其擅长的色彩表现形式,将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充满激情地表达表现出来,他的作品既可以看到西洋油画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又能感受到东方大国文化与哲学的内容,这源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和对自身创作的自信。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和中国当代艺术家更多地走向世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这种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和珍贵。王胜开从美学的角度切入,结合艺术形式和人对作品感性的知觉与体验,分析指出,机器作品最缺的就是当中的灵动和作为人的作者所赋予画作的那种感情,ChatGPT虽出图快速高效,但现阶段来看仍像是工业化机器化的产物,缺少我们普遍认定的作为艺术和文化的一部分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特质即灵性、温度和人文关怀。同时,他认为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希望科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能给艺术创作带来新的灵感与启发。

  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任晓军介绍了康烆创作的三个阶段,即形式与符号简单的创作阶段、色理与韵律的阶段、画境与相界的深化创作的阶段。他认为康珩在创作中坚守初心,胸中义气,以心向道,抱道处怀。他用绘画创造了一个宏大的精神境界,把感悟之境升华为对自然的知觉之境,运用纯粹的抽象意念创作出鉴于本心的意境,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把西方的绘画手法相结合,形成和创作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表现手法。

  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学军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了对艺术的理解。他认为,艺术无国界,抽象主义是全人类的表达方式,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忘我。从市场实践的角度看,最真实的推荐就是引领人去体验,去感知。他认为,康烆是一个想用绘画,想借用绘画来表达某种东西某种情志的人,他的作品已经达到忘我境界,能够触动人心,令人震撼。

  《中国艺术报》副社长孟祥宁认为,中国艺术一直是崇尚天人合一的这种审美境界,强调人与自然的同音与同化,注重意象美,将个人的人格、气质、情绪融入到客观的物象和体悟当中,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境界,康烆是这个典型的代表之一,他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创造意识,其作品中透出的基石,源自艺术生命的本性,纯粹性和创造性,又表明了艺术家的胸襟视野的突破和超越。

  许多现场观者认为,康烆在知行合一中承担和践行美术家的责任和使命,在创作中,坚定的道德取向和价值坐标,同时充满了热爱生活和拥抱时代的人性温度。艺术家要有传承和创新的底气,这种底气来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康烆是有底蕴的艺术家。他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坚守而不固封;追求技法又兼顾当代审美的形式和情怀,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审美风格。

  康烆虚心聆听到场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他将创作视为人生的修筑和体验,并与到会的各位友人、专家学者,讲述相关作品的创作心境和创作历程。与会者认为,康烆作品深邃而明净,借现实而上追先贤,依色彩而映笔墨,念历史而向未来,当为当代画坛的独特景观。“通感”“象道”正是康烆目前自己的现实状态和心境,是自我思索的一种体现,而作品只是用这个色彩的符号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现实,在他内心深处,是浩渺无垠的“象境”。他作品信息量丰遂又兼有独特的历史、人文、哲学等情感,矜持又丰富多彩。他既保持对当代人文的细致观察,也恪守信条,遥望古老的文明,在孤独的道路上追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康烆作为一名色彩表现探索者对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深有感触,他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谈到,讲话从一个全新的战略高度对传承好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让他的个人创作视角提升到新的高度,并为作品融入多元、多彩、多境提供了思想源泉。他认为,美术作品的创作,无论是色彩表现还是油画以及国画,都应当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来体现,在历史的底蕴中汲取营养,创造和展现具有思想和灵魂的作品,实现美学和思想的同步超越,在创作中实现创新和突破,在突破中实现美美与共。(文/杨茂银)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