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 昱
据新华社消息,7月18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出席并讲话。他强调,“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此前一天,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强调“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央企新使命新定位,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
结合近期多家央企披露的新一轮改革规划来看,业界预期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将在近期开启。“新一轮改革将围绕两个核心,或者讲两条重要途径,即‘核心竞争力’与‘核心功能’进行推进。”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核心功能
公开资料显示,包括三峡集团、中核集团等多家央企近期披露的新一轮国企改革思路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上均有所体现。例如,三峡集团表示,“全力以赴谋划实施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是我国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形势下形成国企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也是国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尤其在当前国际经贸大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二者是理性应对国内外市场环境新挑战的必然选择。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对记者表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企业通过加强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能够在市场上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效益和盈利能力。这也是适应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国有企业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积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实现转型升级。
“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动产业升级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陈雳进一步表示,通过提高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整个经济体系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转变。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在关键领域和关键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承担着国家安全保障的责任。通过提高核心功能,包括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家安全需求,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李锦表示:“预计围绕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功能,政策上还会作出进一步的规定和要求。”
发挥科技创新、
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7月13日至14日,国务院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前述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的扩大会议也再次强调“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宋向清认为,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步骤和核心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广度,不但能够让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还能为企业长期发展与行业并购提供借鉴。
国企如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地发挥“三个作用”?陈雳认为,在科技创新方面,国有企业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等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提升。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产业控制方面,国有企业应加强对关键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控制和引领,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产业链布局,提高国有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安全支撑方面,国有企业应加强在关键领域和关键产业的安全保障能力,包括物资储备、信息安全、风险防控等方面。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护手段,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
“应持续推进战略重组,通过重组、整合促使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也对记者表示,国企应勇当链长企业,在固链、补链、强链、塑链中发挥重要作用,抢占现代产业体系制高点。重点瞄准“卡脖子”技术,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大科研投入,优化科研机制,增强创新体系效能。
宋向清认为,为更好地发挥“三个作用”,国企也要把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经验和知识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动能,把长期为企业竞争提供优势资源的国资产业链、供应链转化为产业控制的基础,把国企构建的多方位、多层级、多元化保障体系转化为安全支撑的后盾。同时,要强化人才和团队支撑,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力求技术与产业、产业与金融、金融与市场、市场与消费等高度统一,融合发展;从而让企业在市场竞争里不仅独具特色,形成庞大的稳定的竞争优势,而且让现代产业体系和新发展格局具备循环提升的可持续推动力。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