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时不我待 “三点一线”靶向发力引“长钱”入市

  编者按: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对此,证监会在2023年系统年中工作座谈会上表示,“从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等方面综合施策,协同发力,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在资本市场领域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今日起,本报特推出系列报道,从投资端、融资端和交易端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进一步活跃资本市场,提振市场信心。

  本报记者 邢 萌

  一个有活力、信心足的资本市场必然是投融资动态平衡的市场。要发挥直接融资功能,为实体经济发展引来资金活水,同时也要彰显财富效应,使境内外投资者共享我国优质资产的成长红利。

  自今年全面注册制落地后,资本市场融资端改革成效持续显现,而投资端的进一步改革日益迫切。资本市场并不缺少资金,缺乏的是对长期资本的吸引力。投资端改革的目的在于引“长钱”持续入市,引导价值投资,激发市场活力,维护市场稳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

  在采访中,多数专家认为,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要紧抓提升投资者获得感这条主线。首先,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强其回报投资者的能力;其次,要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大理财时代资产配置需求;最后,要优化政策环境,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以及国际影响力。

  培育更多优质上市公司

  提高整体投资“品质”

  一个有投资价值的资本市场才能留得住长期资本。投资端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实现投融资主体双赢。上市公司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投资回报的高低,只有培育出更多优质投资标的,持续增加优质资产供给,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增量资金入市。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党委书记、首席合伙人朱建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优质投资标的可以提供理想的投资回报和增长潜力,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增加资金流动性,促进资本市场活跃度,提高投资效率;另一方面,随着优质投资标的增加,会有更多市场资金流向前景好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有助于优化资本市场结构,提高资本市场的整体投资“品质”。

  作为资本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质量,体现着中国经济的成色。2020年10月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发布,17条举措擘画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蓝图。证监会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为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中之重,于2022年11月份启动实施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工作重点从“治乱”转向更深层次的“提质”,沪深交易所随后制定新一轮提质三年行动计划,多管齐下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在此基础上,近年来,上市公司总体面貌发生积极变化,集中展现了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A股上市公司数量超过5200家,总市值逾85万亿元,股票市场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证监会数据显示,2022年A股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1.53万亿元,净利润5.62万亿元,分别是3年前的1.35倍和1.31倍,展现了我国经济的活力和韧性。2022年度分红派现首次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17%。

  “通过提高上市公司治理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披露质量等方式,上市公司质量不断提升。此外,退市制度持续完善,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格局,使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通过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就如何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朱建弟建议,首先,要进一步优化投资者回报机制,加强上市公司诚信建设;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提高公司运营的透明度,切实维护上市公司的独立性;再次,进一步规范募集资金的运用,严禁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坚决遏制违规对外担保,规范关联交易行为。

  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满足多元化资产配置需要

  过去,我国居民资产配置总体上重地产投资、轻资本市场投资,在资本市场投资方面重固收类投资、轻权益类投资。在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日益增长的大背景下,丰富金融产品是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满足居民多元化资产配置需要,促进居民闲散资金向长期资本转化。

  “丰富资本市场金融产品供给,有利于满足不同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引导投资者进行有梯度、多元化的投资。”工业富联副总经理兼首席法务官解辰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当前,作为资本市场投资端的重要力量,基金行业在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公募基金进行投资成为不少投资者的共识,目前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超过27万亿元,成为居民财富管理的中坚力量。

  公募基金是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的重要来源,适配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产品也在逐渐增加。典型如基础设施公募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引入了长期稳定的社会资本,有效盘活基础设施资产。当前,已有28只相关产品上市,募资规模逾920亿元,广泛覆盖产业园区、高速公路、仓储物流、保障房等资产。又如养老型FOF(基金中的基金)发展迅猛,满足了养老资金的理财需求。

  另外,对冲风险的衍生品市场品种稳步扩容。随着今年6月份科创50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期权上市,我国场内期权品种增至12只,包括上证50ETF期权、沪深300ETF期权、创业板ETF期权等,覆盖了不同行业和市值风格的主要宽基指数。

  谈及推进投资端改革时,朱建弟表示,要持续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发展ETF产品和REITs等产品,规范融资融券业务,推动权证、期权、期货等衍生产品发展,以满足不同主体融资需求和不同投资者风险偏好需求。他建议,公募基金行业适时增加封闭期长的产品占比,同时丰富固收和类固收性质的产品,引导投资者长期持有。同时,探索改革收费模式,例如由前端收费向后端收费转变,将管理费与业绩挂钩等。

  “在产品创新方面,应持续深化资本市场开放,提高A股纳入国际主流指数的比例和权重,引导‘长钱’进行长线投资。”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

  提升对全球资本吸引力

  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深化投资端改革,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出台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制定公募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管理规定、推动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研究制定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行动方案等,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痛点、堵点,为各类机构投资者入市创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

  朱建弟认为,健全制度保障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增强投资者信心,构建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环境,推动投资端改革向着更高水平和更良性方向发展。

  随着入市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逐年提升。数据显示,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险机构等机构投资者持有流通市值比重由2019年年初的15.7%提高至2022年年末的19.9%。另外,外资持续净流入,年内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逾2300亿元。

  “海外成熟市场中,机构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往往达到70%左右,超过八成日均成交额都由机构投资者贡献。我国机构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虽已显著提升,但与海外成熟市场仍有一定差距。”朱建弟表示,当前各类养老金、保险机构、外资、公募基金及其他资管产品等专业机构投资者合计持有流通市值占比仍然相对较低,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谈及如何优化政策环境,他认为,一方面,要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吸引更多外资入场,为中国资本市场提供“活水”,进一步优化股市投资者结构,推动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引导社保基金、保险基金、企业年金等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

  田利辉则建议,继续放宽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比例和范围,丰富投资品种,吸引更多境外机构投资。完善多层次养老金体系与资本市场双向促进的制度设计,有效引导居民储蓄合理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源头活水。另外,通过税收优惠、完善长周期考核等综合措施,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市场。

  总体来看,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投资端改革至关重要。同时,投资端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要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优化政策环境三方面综合施策、协同发力,提供更优质的投资标的、更适配的金融产品、更充分的投资保障,从而提升投资者获得感,让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