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陈振濂:书法家是艺术家,更应是思想者

  陈振濂,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主任。

  陈振濂 行书金石题跋 纸本 2009年

  陈振濂 所顾何事 纸本设色

  陈振濂 行书蒲公英那曲行 纸本 2020年

  陈振濂 面山背水一萧斋(白)

  陈振濂 达其情性(朱)

  当代书坛的风云人物——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以数十年的书法篆刻创作经历和极具先锋性的学术思考改变着我们的惯性认知——书法不只是通常所认为的伸纸执笔、操觚染翰的艺术技能,它的背后有着更深厚的文化养成和高远的人文思想境界。

  四十年来,陈振濂紧扣书法篆刻领域的时代脉搏,不断进行具有前瞻性的思想探索和实践尝试,以期别开生面。这些引领时风的思想并非从天而降,而是以他四十多年不曾停歇的学术积淀作为支撑的。1979年,陈振濂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成为中国首届书法研究生,师从书坛泰斗陆维钊、沙孟海先生。当时大家更热衷创作实践,书法家里重视学术的不多,而陈振濂则因为名师指点打开了治学、创作的格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一口气在《光明日报》等多家报纸上开辟了7个不同专题的专栏,向社会普及书法和知识谱系。翻阅杂志书报,他的名字铺天盖地,这个现象被称为“陈振濂旋风”。

  与其说年轻的陈振濂对理论本身更感兴趣,不如说他的兴趣在于思想的拓展,希望能站在书法界的前沿,提出属于自己的新的概念,通过文章和书法创作呈现更高的思想。他带来的“旋风”以其先锋性和引领性对现有的、陈旧的或者停滞的、平庸的事物进行冲击。“但你问我‘旋风’会不会转瞬即逝?会不会像炮仗一样放完就没了?那个时候我才20多岁,那我说这就看我的本事了。”陈振濂后来在采访中回忆说。

  事实证明,当年的“旋风”没有转瞬即逝。从1981年浙江美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尚意书风郄视》开始,陈振濂笔耕不辍,不断挑战当时的惯性思维,进行书法、篆刻、绘画、诗词多方向、跨专业、横向纵向的研究,结出累累硕果。于2021年完成出版的《陈振濂学术著作集》包含著作共20种,揭示了四十年来他在书法艺术与思想上的探索之路。陈振濂认为旧有的认知就像一个茧,比如其中的《西泠印社史研究导论》,就是冲击旧有认知的“破茧而出”的成果。

  冲破思想的“茧”,注定是不轻松的。陈振濂回忆起2012年举办的一个名叫“社会责任”的超大型群展。当时展出的作品有记录百姓柴米油盐这类民生小事的,有呈现社会热点事件的,比如农民工网上购票难、柯达胶卷倒闭等。这样的展览一度遭到质疑:强调“社会责任”主题,会不会降低艺术的纯度?艺术家做这样的主题,是不是“赶时髦”?“社会责任”到底应该怎么做?其实陈振濂自己在当时也很犹豫。最后,学术上的自信坚定了陈振濂前行的方向,“社会责任”群展获得成功。这进一步鼓励了他进行新的艺术尝试。

  从2012年到2021年,陈振濂坚持用书法记录每天遇到的人、事、物。这三千多件随岁月同步记事的小品最后构成一个横跨10年的超大型记史项目,名字就叫《书法史记》。这也是陈振濂倡导的“阅读书法”理念的体现。以往,书法作品的内容多是古诗文誊抄,技法是书家自己的,思想却是古人的。陈振濂认为书家不能仅仅闭门造车,而一定是要根据现实,同时也要补充中国古代的文史知识,把书写从文人书斋雅玩投向撰文记史,避免书法陷入思想“空壳化”。

  而在篆刻领域,针对传统印学狭小的学科体格,陈振濂倡导“大印学”理念,以创新思维为印学植入世界眼光、扩大艺术视野,让这一小众艺术门类能与时代同频共振。“大印学”的概念以两条思路为核心,其中一条是“学科交叉”,另一条是“文明交融”:“文明交融”是针对世界印章史;“学科交叉”是针对原来印学所不包含的那些内容,青铜器、石刻、画像砖,甚至甲骨文、竹木简、敦煌文书,都可以与印学联系在一起。陈振濂去年6月份公布的“世界图纹与印记:一带一路创作印谱”篆刻艺术创新项目,站在世界印章史的视野上,尝试用传统印学、金石学艺术语言表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文字和代表性图案。传统篆刻多以汉字呈现,而这个项目中的作品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外文名称、代表性图案等作为创作元素,纳入方寸印面,同时又不失篆刻艺术苍茫古朴的金石味。这正是“大印学”理念的一个体现。

  如今,陈振濂的工作依然忙碌,高等教育、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一样不落。他说,自己的思想就像一台“永动机”,潜意识里依然不满足于现状,希望能够不断地创新、不断地面向未来,仍然怀有对于未知世界的创新的兴趣。陈振濂也常说,书法家同时也应该是思想家、艺术家和哲学家。他引述了北宋大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正是他不断攀登书学高峰、引领风气的动力之源,也是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追求。

  (本文由宗九如根据中央电视台《文化十分·十分大家》报道中的访谈整理)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