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代码:000001 证券简称:平安银行 公告编号:2023-043
优先股代码:140002 优先股简称:平银优01
二二三年十月二十五日
本行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披露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重要内容提示
1、本行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季度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2、本行董事长谢永林、胡跃飞(履行行长职责)、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项有志、会计机构负责人朱培卿声明:保证季度报告中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3、第三季度报告是否经过审计
□是 √否
本季度合并及公司财务报表未经审计。
4、审计师发表非标意见的事项
□适用 √不适用
5、本报告中“本集团”指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平安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平安银行”“本行”均指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平安理财”指平安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平安集团”指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节 主要财务数据
1.1 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货币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注:(1)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相关指标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2010年修订)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计算。本行于2016年3月7日非公开发行200亿元非累积型优先股,于2020年2月发行3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永续债”),均分类为其他权益工具。在计算当期“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及“每股收益”时,“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扣除了已发放的优先股股息8.74亿元和永续债利息11.55亿元。
(2)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印发的《黄金租借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本行与金融机构间开展的黄金租借业务,租出端由“贵金属”重分类至“拆出资金”,租入端由“交易性金融负债”重分类至“拆入资金”,相关指标均已同口径调整比较期数据。
(货币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注:根据财政部《关于修订印发2018年度金融企业财务报表格式的通知》(财会〔2018〕36号)的规定,基于实际利率法计提的利息计入金融工具账面余额中,于资产负债表日尚未收到或尚未支付的利息在“其他资产”或“其他负债”列示。除非特别说明,本报告提及的“发放贷款和垫款”“吸收存款”及其明细项目均为不含息金额。
截至披露前一交易日的公司总股本及用最新股本计算的全面摊薄每股收益:
报告期末至季度报告披露日股本是否因发行新股、增发、配股、股权激励行权、回购等原因发生变化且影响所有者权益金额
□是 √否
1.2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
√适用 □不适用
(货币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注:非经常性损益根据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计算。本集团报告期不存在将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定义、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的项目的情形。
1.3 监管指标和财务比率
(单位:%)
注:(1)以上指标均为本集团口径。
(2)根据《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以及2022年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本行位列名单内第一组,于2023年1月1日起执行附加资本0.25%等要求。
(3)根据《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银监发〔2018〕7号)规定,对各股份制银行实行差异化动态调整的拨备监管政策。
1.4 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发生变动的情况及原因
√适用 □不适用
(货币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注:上述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为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增减变动幅度超过30%的项目。
1.5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全程。本行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落实监管机构各项要求,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加大对居民消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制造业、涉农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有效助力扩大内需,积极践行绿色金融,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持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金融担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2023年1-9月,本行坚持以“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为战略目标,坚持“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十二字策略方针,着力打造“数字银行、生态银行、平台银行”三张名片,持续升级零售、对公、资金同业业务经营策略,不断深化全面数字化转型,重塑资产负债经营,整体经营业绩保持稳健。
1.5.1 经营业绩保持稳健
优化业务及客群结构,净利润保持增长。2023年1-9月,受持续让利实体经济、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同时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适度加大低风险业务和优质客群的信贷投放,净息差及营业收入同比下降。本集团实现净利润396.35亿元,同比增长8.1%。
规模保持稳健增长,大力支持实体经济。2023年9月末,本集团资产总额55,163.8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7%,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34,260.9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9%;本行持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普惠、制造业、涉农、绿色金融等领域贷款实现较好增长。负债总额50,505.2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其中,吸收存款本金余额34,547.9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3%。
强化全面风险管理,资产质量整体平稳。本行积极应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加强资产质量管控,推动风险防范和化解。2023年9月末,不良贷款率1.04%,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逾期贷款余额及占比较上年末实现双降;逾期6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及逾期9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分别为0.80和0.66;拨备覆盖率282.62%,风险抵补能力保持良好。
践行精细化管理,资本充足率持续提升。2023年9月末,得益于净利润增长、资本精细化管理等因素,本集团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23%、10.95%及13.52%,较上年末分别上升0.59、0.55及0.51个百分点,均满足监管达标要求。
推进智能化升级,合理配置网点布局。2023年9月末,本行共有109家分行(含香港分行),合计1,208家营业机构(含总行、分行及专营机构)。1.5.2 零售深化数字化转型
2023年1-9月,本行积极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普惠民生的初心使命,充分发挥综合金融和科技赋能优势,着力深化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驱动业务高质量发展,零售业务总体保持稳健。
(1)三大业务模块经营持续升级
● 私行财富
本行持续升级产品、服务、队伍等能力,致力于打造“有温度的、全球领先的财富管理主办银行”。2023年9月末,本行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39,988.4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5%,其中私行达标客户AUM余额19,003.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2%;本行财富客户136.9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8.2%,其中私行达标客户18.9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0.9%。2023年1-9月,本行实现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56.36亿元,同比增长10.4%。
1私行客户标准为客户近三月任意一月的日均资产超过600万元。
产品升级方面,本行持续提升资产优选与产品甄别能力,丰富、优化产品货架。一是积极引入外部理财子公司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多元的产品配置选择,2023年1-9月,本行代理个人理财收入6.99亿元,同比增长5.3%;二是升级公募基金陪伴式服务及“大优选”产品体系,实现公募基金中长尾基础客群的快速渗透,2023年9月末,本行代理非货币公募基金持仓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7.8%;三是打造“优选私募”品牌,精选引入顶尖管理人;四是聚焦顶级私行业务,优化综合金融解决方案,2023年1-9月,本行协助客户新设立家族信托及保险金信托规模500.64亿元,同比增长29.7%。
服务升级方面,本行结合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洞察,串联线上线下客户经营旅程,持续完善权益体系和提升品牌影响力。一是重点打造高端医养、子女教育、慈善规划等多个王牌权益,满足稀缺性非金融服务需求;二是升级打造“平安优选”“平安家族办公室”“企望会”“平安乐善”等细分子品牌,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
队伍升级方面,本行着力提升队伍专业技能,增强队伍内生发展能力。一是建立制式化财富管理培训体系,通过“训、战、辅导”立体式培养模式,推动队伍工作模式标准化,提升队伍专业化能力。二是持续深化新银保业务改革,打造一支懂保险的新财富队伍,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综合金融资产配置服务,2023年9月末,新队伍在职人数超2,500人;1-9月本行代理个人保险收入28.55亿元,同比增长98.3%。
● 基础零售
本行持续深入做实基础零售,注重客户经营,打造面向海量客户的经营中枢。2023年9月末,本行零售客户数达12,482.37万户。本行升级平安口袋银行APP功能,将客户洞察、智能化交互、个性化内容推荐等AI(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综合金融服务场景,打造无缝式的用户旅程体验。2023年9月末,平安口袋银行APP注册用户数16,377.8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7.1%,其中月活跃用户数(MAU)4,959.78万户。
存款业务提升方面,本行持续推进零售存款业务量质齐升,重点提升代发客户服务能力,促进代发业务高质量获客,代发业务对存款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2023年9月末,本行个人存款余额11,765.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7%;本行代发及批量业务客户带来的存款余额2,867.3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7.5%。
● 消费金融
为响应国家政策,助力提振消费,本行积极应对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夯实零售信贷业务基础,加速业务结构转型,加大房屋按揭、持证抵押类贷款投放力度,强化基石类业务发展,新能源汽车贷款投放快速增长,业务及客群结构不断优化,实现更高质量发展。2023年9月末,本行个人贷款余额20,482.63亿元,与上年末基本持平,其中抵押类贷款占比57.2%,较上年末上升3.0个百分点。
信用卡
本行加快信用卡业务转型和客群升级,推动客户分层经营,强化风险管控,促进高质量发展,打造“省心、省时、又省钱”的极致客户体验。本行结合内外部经营环境变化,深化存量客户经营,2023年9月末,本行信用卡流通卡量6,462.49万张,较上年末下降6.3%;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5,416.50亿元,较上年末下降6.4%;2023年1-9月信用卡总交易金额21,389.76亿元,同比下降17.8%。2023年1-9月,信用卡新户首刷率同比上升3.4个百分点,信用卡线上消费占比同比上升6.9个百分点,信用卡循环及分期日均余额较去年同期增长0.7%,客户品质、消费结构及资产结构加快优化。
客群经营方面,本行针对车主客群,优化“平安加油”平台,新增加油站比价优选服务,升级好车主白金卡畅享版、尊享版及车主金卡V版产品权益,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车生态服务;针对高端财富及商旅客群,升级优化商旅出行、娱乐生活及高球私享权益。场景布局方面,本行升级“日日惊喜”活动平台,新增萌宠、健康领域的商圈活动;发力跨境金融,开展出境优惠活动,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实惠的跨境用卡体验。数字化提升方面,本行增强AI语音中台能力,2023年9月末,本行信用卡智能语音中台已渗透到2,005个业务场景。
个人房屋按揭及持证抵押贷款
本行积极贯彻服务实体经济的工作要求,加大个人房屋按揭及持证抵押贷款等基石类业务投放力度,以更好地满足居民家庭安居置业、合理消费及小微客户经营周转资金需求。2023年9月末,本行个人房屋按揭及持证抵押贷款余额8,596.4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7%,其中住房按揭贷款余额2,955.0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9%。
新一贷
本行在坚持审慎稳健风险政策的基础上,主动加快优化风险授信政策,加快“新一贷”业务产品、流程及客户体验升级。2023年9月末,本行“新一贷”贷款余额1,313.84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4.7%。未来,本行将通过丰富授信方案、迭代极简流程、匹配定向权益、深化陪伴式服务等方式,持续升级客户经营策略,满足客群差异化需求。
汽车金融贷款
面对汽车市场环境变化,本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聚焦新车、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开展线上产品创新,不断完善产品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客户体验。2023年9月末,本行汽车金融贷款余额3,079.26亿元,较上年末下降4.1%;2023年1-9月,汽车金融贷款新发放1,488.22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贷款新发放271.17亿元,同比增长65.3%。
(2)零售转型新模式驱动经营升级
本行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驱动为内核,将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最便捷的方式触达客户,为客户提供“省心、省时、又省钱”的服务体验。通过数字化经营、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运营三大抓手,持续深入贯彻以开放银行、随身银行、综合化银行相互衔接并有机融合的零售转型新模式,实现对不同客群的精准触达、提供更适配的产品和服务。
● 开放银行
开放银行是新模式的场景层,是零售业务发展的流量池。本行持续整合对公、零售开放银行的客户、产品等各项资源及能力,推动方案一体化、经营一体化;通过聚焦自带场景、产品、客群的账户服务商、互联网平台、供应链场景方、行业软件/硬件服务商以及PE/VC等“4+1”关键节点客群,批量触达服务商背后的海量B端小微企业及C端个人客群,构建B2B2C批量化获客、场景化经营的新型开放银行模式。同时,本行开放银行持续搭建总行、分行、服务商三层经营体系,由总行制定场景化解决方案并开展重点客户营销,由分行根据区域特色进行落地承接及属地经营,与服务商共建生态、共同经营,持续提升开放银行场景经营能力。2023年1-9月,本行开放银行实现个人业务互联网获客2181.30万户。
2统计口径为剔除平安集团综合金融渠道后的借记卡新户数。
● 随身银行
随身银行“AI+T+Offline”(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是新模式的核心服务矩阵,是零售业务发展的经营链和服务网。本行通过“AI+T+Offline”联动模式赋能远程服务经理和线下队伍提升经营效率,为更多长尾客户提供专业的财富管理咨询服务,基础客群服务能力快速提升。2023年1-9月,“AI+T+Offline”模式已为超4,400万客户提供服务;2023年9月末,本行投资理财客户数3
3投资理财客户指持有理财、公募基金、定期存款、私募基金、保险等产品的客户。
较上年末增长6.2%;本行客服NPS4值达87.6%,网点NPS值达94.5%。
4NPS=(推荐者数-贬损者数)/总样本数×100%,是一种计量某个客户将会向其他人推荐某个企业或服务可能性的指数;根据调研服务渠道的不同,区分为客服NPS及网点NPS。
AI银行方面,本行全面升级AI平台能力,依托数字化技术打造虚拟专属顾问形象,向客户提供“导购式”的贴心服务体验;2023年9月末,虚拟数字人已上线包括理财陪伴、活动推荐、问答提醒、AI视频外呼等63个场景,AI客户经理累计上线超2,200个场景,全方位为客户提供“有温度”的金融服务。远程银行方面,本行通过完善客户服务及经营旅程的顶层设计,将客户进行精准分群,赋能远程服务经理在多类场景中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支持客户在线办理账户、理财、消费支付等业务。线下银行方面,本行加强网点场景化、社交化、生态化经营,高度重视线下队伍的建设和升级,强化科技赋能;2023年1-9月,通过网点生态运营触达客户220.4万户。
● 综合化银行
综合化银行是新模式的能力层,是零售业务发展的驱动器。本行全面升级综合化银行,通过打通零售业务的数据、产品、权益,协同业务、风险及科技支撑,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一揽子、一条龙的优质综合金融及生活解决方案。一是推动借记卡与信用卡融合,2023年9月末,信用卡新户Ⅰ类户率较上年末上升10.9个百分点;二是全面深化公私联动,推动共同经营客户、共建联动机制,发挥各自优势,提升客户综合服务体验;三是依托平安集团个人综合金融平台,通过融入平安集团生态圈,围绕康养、高端医疗、文体、慈善等领域,持续完善客户权益及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本行依托平安集团个人综合金融平台,持续深化MGM(客户介绍客户)线上化运营模式创新升级,综合金融对零售业务的贡献整体保持稳定。同时,推动MGM模式向高质量发展,2023年1-9月,通过MGM模式新获客Ⅰ类户101.91万户,同比增长1.5%,占新获客Ⅰ类户的比例为30.3%。
MGM模式综合金融关键指标(部分)
(货币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1.5.3 对公持续做精做强
2023年1-9月,本行对公业务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持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专精特新、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等领域的融资支持力度。顺应数字经济浪潮和现代化产业发展趋势,本行持续推进“数字化驱动的新型交易银行、行业化驱动的现代产业金融”两大赛道建设,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需求出发,通过长期深度经营,培育并做强一批中坚客群,夯实对公业务发展基础。
本行对公业务发挥科技及综合金融优势,聚焦两大核心赛道,实现业务平稳增长。2023年9月末,对公客户数71.76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0.17万户,增幅16.5%;开放银行服务企业客户85,212户,较上年末增长67.2%;企业贷款余额13,778.2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5%。
(1)数字化驱动的新型交易银行
基于不断升级优化的数字口袋、数字财资等数字化客户经营平台,依托“星云开放联盟”持续提升生态构建能力,充分发挥本行账户、交易、数据和开放优势,以及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体系优势,围绕中小微客群需求持续创新、优化并输出优势产品和服务,不断升级交易银行商业模式,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海量中小微客群的批量触达及深度经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客户经营平台
数字口袋作为企业数字资产管理及综合性服务平台,以用户思维经营客群,将营销策略与活动、权益体系相结合,打造极致产品体验,为用户提供更开放、更智联、更多元的金融及非金融服务;数字财资平台作为企业客户财资管理专家,为客户提供业、财、税一体化解决方案,针对不同客群和场景提供专属的差异化服务,助力客户完成企业数字化转型。基于数字口袋及数字财资平台的综合服务,依托开放银行能力,发挥公私联动、综合金融的协同服务优势,将“4+1”关键节点客群5背后的海量中小微客群批量转化为本行的零售、对公等客户,打造开放互联的新型合作模式,支持全行零售战略发展,2023年1-9月,通过该模式新增用户转客户46.86万户。2023年9月末,本行对公客户经营平台月活跃用户数6126.1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8.9%;2023年1-9月,本行开放银行对公业务交易笔数87.50亿笔,同比增长21.8%,交易金额23.61万亿元,同比增长6.0%。
5“4+1”关键节点客群指账户服务商、互联网平台、供应链场景方、行业软件/硬件服务商以及PE/VC。
6指近一个月在本行数字口袋、数字财资、企业网银等对公线上服务渠道有登录、交易等行为的注册经营用户。
互联网支付结算
本行持续聚焦线上电商、线下连锁、政府机构等重点客群,打通支付结算产品,构建统一“账户+”体系,打造“平台支付结算+平台B端数字融资+平台C端客群经营”的综合经营模式,通过核心节点切入,深入服务平台及平台上的C端消费者、B端商户以及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基于支付结算的全场景综合金融解决方案,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2023年1-9月,本行互联网支付结算业务服务的平台企业交易笔数460.89亿笔,同比增长118.6%;交易金额24.39万亿元,同比增长21.6%。
供应链金融
本行深入供应链场景及生态,运用“金融+科技”能力持续创新业务模式,优化金融服务体验。一是加强数字供应链金融,通过“星云物联网平台”及海量多维数据,以“数字信用”补充“主体信用”和“物的信用”,为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中小微企业提供线上化、模型化、自动化金融服务,并将本行物联网等数据优势反哺客户,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二是深化场景供应链金融,为客户提供内外贸一体化、供应链及避险一体化等“供应链+”的综合金融服务。三是打造生态供应链金融,通过开放银行将本行供应链金融能力组件化、标准化输出,广泛触达核心企业及其海量的上下游客群,实现生态批量获客及客群深度经营。
自“星云物联计划”落地以来,已在智慧车联、智慧制造、智慧能源、智慧农业、智慧基建、智慧物流六大产业领域落地多个创新项目,支持实体经济融资发生额累计超9,000亿元。2023年1-9月,本行供应链金融融资发生额9,216.16亿元,同比增长11.6%。
票据一体化
本行将票据业务深度嵌入供应链生态,围绕国家重点支持行业,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票据结算及融资服务。一是深化“票据+开放银行”模式创新,积极拓展产业链平台等优质合作伙伴的票据经营生态圈。二是强化“直贴+转贴”双轮驱动引擎,通过构建高效的票据交易生态,提升交易能力及直转联动质效,赋能客户综合化经营。三是推动产品、流程创新,优化业务流程及客户体验,打造一流票据金融服务品牌。2023年1-9月,本行积极发挥票据服务实体经济作用,为31,059家企业客户提供票据融资服务,其中票据贴现融资客户数22,839户;直贴业务发生额6,562.36亿元,同比增长13.2%。
跨境金融
本行围绕企业跨境金融生态场景,聚焦企业跨境金融服务需求,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是充分发挥在岸国际、离岸(OSA)、自贸区(FT)、境外机构境内外汇/人民币账户(NRA)、海外分行五大跨境金融账户体系优势,持续深耕“跨境投融资、跨境贸易金融、跨境支付结算、跨境资金管理”等产品体系,为企业全球化经营过程中的跨境投资、并购、贸易等经营活动提供境内外、本外币一站式跨境金融综合服务,助力客户全球化布局和发展。二是充分利用中资离岸银行牌照优势,在境内为中资企业提供跟随式的离岸融资及结算服务,助力企业实现“境外业务境内操作,境外资金境内管理”,同时以离岸资金支持境内实体企业外债融资需求。三是重构跨境业务全流程线上化服务体系,持续迭代升级跨境业务线上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极简操作、极速时效、极优功能的线上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同时,通过产品的迭代升级,进一步满足中小外贸企业跨境支付结算及融资服务需求,支持企业进出口贸易。2023年1-9月,本行跨境贸易融资发生额1,164.37亿元。
(2)行业化驱动的现代产业金融
面对现代化产业与资本市场发展的大趋势,本行积极布局新能源、新基建、新制造等现代化产业重点领域,培育发展行业新动能,以客户为中心,充分发挥平安集团的牌照、资金和生态布局优势,为客户提供“商行+投行+投资”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本行以“三张地图”为抓手,通过客户地图、产品地图、作战地图,明确赛道并精准定位目标客群、打造“行业+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强化“总行+分行、市场+风险、客户+产品”六角联动,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同时,为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本行持续强化投行专业能力,升级基金及上市公司两大客群生态经营,以多元化、全周期优质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培育发展行业新动能
本行把对公业务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支持实体经济上,充分发挥六大行业事业部的行业专业优势,对“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及数字中国”六大方向进行分析解码,结合本行客群基础及业务结构,聚焦新能源、新基建、新制造“三新赛道”,业务与风险条线充分协同,共同绘制客户地图、升级产品地图、优化作战地图,精准开发客户,培育发展行业新动能。2023年1-9月,“三新赛道”资产投放规模71,468.90亿元,同比增长31.2%。
7统计口径包含表内贷款(不含票据业务、二级市场福费廷)和表外业务。
持续强化投行专业能力
本行顺应资本市场发展的良好趋势,持续夯实总分行投资银行服务体系,强化投行产品创新,捕获市场明星项目,抢占投资银行新赛道。
本行发挥特色的“产品+行业+跨境”的架构优势,通过打造投行能力圈,引入法律顾问、行业专家等外部资源,深入服务国企、PE机构和上市公司等核心客群,持续夯实并购银团生态圈。2023年1-9月,并购业务发生额330.19亿元,银团业务发生额916.28亿元。
本行把握直接融资市场蓬勃发展的契机,利用平安集团综合金融资源,积极建设债券生态,实现“揽、做、销”一体化运营、市场化运作方式,更好地服务本行对公客户,服务实体经济。2023年1-9月,非金融债券承销业务发生额2,373.05亿元,同比增长33.7%。
升级基金及上市公司两大客群生态经营
本行积极经营私募基金生态,构建PE生态圈,和市场顶尖投资机构开展基金生态全景合作。以投资机构为生态核心,通过并购业务持续切入合作;深耕主流LP客群,依托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拓展合作;并加强对被投企业支持,助力被投企业成长。此外,本行持续升级基金生态产品线,赋能基金生态客群成长。2023年1-9月,基金生态并购及撮合交易业务发生额756.01亿元。本行依托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需求,为上市公司客群提供“商行+投行+投资”解决方案。同时,依托平安集团在健康医疗、金融科技、智慧城市、汽车等生态圈深度布局,与上市公司在业务经营层面开展合作,实现“综合金融+产业合作”的全方位深度绑定。2023年1-9月,资本市场业务发生额142.23亿元,同比增长23.2%。
整合资源提升客户服务能力
本行以客户为中心,聚焦综合金融服务场景,打通平安集团内专业公司和平安集团外非银金融机构的产品和资源双循环,构建股、债全方位产品体系,满足不同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2023年1-9月,本行通过深化综合金融业务合作带来的企业客户存款日均余额1,845.80亿元,其中活期存款日均余额占比48.7%。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通过场景化、数字化、智能化运营,打造“保险云平台”,扩展线上获客新渠道,赋能客户经营,实现互联网保险的创新突破,2023年1-9月,银行推保险规模20.62亿元。
1.5.4 资金同业加快转型步伐
本行资金同业业务顺应国家金融市场发展战略,主动把握新发展机遇,坚定执行“服务金融市场、服务同业客户、服务实体经济”经营理念,“投资交易+机构业务+企业避险”三大赛道共同发力,“交易+销售”两大专业能力构筑核心护城河,并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经营模式的领先,以高质量发展打造可持续发展能力。
(1)专业稳健的投资交易
2023年1-9月,本行密切关注国内外市场形势,加强分析研判,合理配置持仓组合,敏捷运用对冲策略,保障资产端的流动性与安全性,并积极履行银行间市场核心交易商职责,助力提升市场流动性和交易执行效率。持续加大对绿色债券、小微债券、乡村振兴债券及其他可持续发展类债券的双边做市报价,通过债券投资交易的独特优势为市场提供定价基准及流动性支持。2023年1-9月,本行债券交易量的市场份额为3.0%。
(2)综合领先的机构业务
本行资金同业业务与对公业务紧密合作,通过“投行+做市+销售”模式,以做市和销售促承揽、以报价和投研促销售,全面打通投行、交易、研究、销售、托管等业务,为客户提供覆盖一级、一级半、二级市场多元产品以及全生命周期服务。
机构交易业务
本行凭借“人机结合”的交易能力,持续发挥投资交易专业优势,依托境内外销售交易队伍、智能电子化服务平台,积极拓展境内外布局,扩大客户覆盖和服务网络,满足境内外各类型投资者一揽子FICC(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交易需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持续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决策部署,助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2023年1-9月,机构交易活跃客户达506家,机构销售的现券交易量2.04万亿元,同比增长31.1%。
机构销售业务
本行依托“行e通”平台的开放合作优势,发挥联动资本市场服务国内大财富及大资管产业链的纽带作用,围绕金融机构债券销售交易、基金销售、理财销售等重点领域积极布局;2023年9月末,“行e通”平台累计合作客户达2,528户。同时,“行e通”平台持续完善研究驱动的投资者服务体系,优化基金研究、投资组合分析等增值服务,进一步提升投资者体验;2023年7月,“行e通”平台荣获亚洲银行家颁布的“中国最佳API和开放银行项目奖”。2023年9月末,通过“行e通”平台销售的第三方基金产品余额达1,632.2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6.7%。
资产托管业务
本行持续提升资产托管的全业务链经营能力,不断深化完善“托管+融资+投资”一体化服务体系,并积极打造托管数字化服务平台,提高托管服务综合化及智能化水平,实现客户的深度经营。2023年9月末,本行托管净值规模8.7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9%;本行公募基金托管及第三方基金销售监管规模达1.7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5%。
(3)便捷普惠的企业避险
本行“平安避险”业务秉承“金融为民”初心,充分发挥金融市场专业交易能力及品牌影响力,持续引导企业客户树立“风险中性”理念,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一方面,“平安避险”智慧平台(CRW)不断开拓创新,与本行对公网银、数字口袋对接,融入即期结汇及购汇、汇款、外币定期存款、跨境贸易结算等业务场景,为企业提供更便捷的一站式避险服务;同时,线下避险专家团队高效服务,多角度提升避险服务品质。另一方面,本行积极响应央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号召,加大中小微企业汇率避险扶持,普及汇率避险理念,介绍汇率避险产品,并通过减费让利履行服务实体的责任。2023年1-9月,在本行办理外汇即期及衍生品避险业务的客户达11,435户,同比增长10.5%。
1.5.5 科技引领数字化转型
本行以“科技引领”作为战略转型的驱动力,稳步推进全面云原生工程,夯实数字化基础底座,并强化数据智能的深度应用,赋能数字化经营、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运营,推动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支撑全行高质量发展。
(1)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
本行数字化转型以客户为中心,重塑运营流程,升级风险管理模型,推动经营模式变革,促进客户经营能力全面提升,推动前、中、后台决策精准、资源优配、运营高效和价值提升。
赋能数字化经营
零售业务方面,以数据驱动客群需求洞察,通过“AI+T+Offline”联动模式提升客户服务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提供更适配的产品和服务,2023年1-9月,通过该模式促成理财首购客户79万户,占整体首购客户的比例近30%。对公业务方面,数字口袋依托AI中台,融合各类运营系统功能,打造统一客群经营平台,并通过活动、权益等场景化营销与客户链接,实现客户经营的标准化、线上化、自动化,9月末数字口袋注册经营用户数较上年末增长约32%。资金同业业务方面,以“行e通”平台为载体,持续丰富产品和服务功能,拓宽代销客群,快速响应机构投资者的基金投资个性化需求,9月末“行e通”在售公募基金产品达11,785款,较上年末增长24.0%。中后台赋能经营方面,搭建“一表一会”会议管理平台,通过构建经营会议指标体系,强化会议决策闭环检视,推动会议全流程线上化、标准化管理,9月末平台已接入超390个会议指标,不断挖掘数据价值,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智慧税务平台上线增值税进项发票管理、自动账票比对及勾选认证功能,实现进项发票线上化闭环管理,9月末流程自动化率达90%。
赋能数字化管理
本行智能化风控水平持续提升,创新打造供应链场景“1个核心企业+N个关联企业”组装式风控模式,智能监控模块全面实现信贷资产的多维度监测,提升风险自动化监测能力;2023年9月末实现超70%的标准化业务秒级出账,借助数字化手段贷后工作效率提升约50%。合规保障方面,智慧合规搭建高阶AI模型,新增覆盖虚拟货币洗钱、特殊事件异常交易等场景,9月末虚拟货币洗钱监测模型事件识别准确率达87.7%。
赋能数字化运营
本行持续深化运营数字化,不断提升运营效率、投产效能和用户体验。聚焦账户风险防控与账户服务优化的动态平衡,搭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账户管理体系,2023年1-9月,每月约40万客户通过在线自助式问答流程,完成借记卡账户交易限额提升等服务,有效缓解线下网点客户咨询量,提升网点运营维护效率。
(2)云原生筑牢数字基础底座
本行扎实推进全面云原生体系建设,围绕更敏捷创新、更高效复用、更降本增效、更安全稳定等目标,持续提升技术能力、数据能力、创新能力,为本行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技术能力
本行稳步实施云原生工程建设,致力于打造敏捷、高效、集约、安全的技术体系,2023年1-9月,本行IT需求数量同比增长5.7%,交付平均时间同比下降9.4%。基础底座方面,本行加快微服务改造和容器化部署,并通过基础设施的服务化改造实现IT资源的按需高效供给;9月末本行已使用微服务技术的应用占比达73.8%,1-9月完成超1,000个应用上容器云。技术中台方面,本行推广低代码开发平台,加强自主研发和共享能力建设;9月末本行分布式金融云平台已支撑全行应用超3,000个,应用系统自主研发率超90%。工程效能方面,本行打造持续集成(CI)、持续测试(CT)、持续交付(CD)的自动化流水线,重塑轻量高效的研发流程;1-9月平台流水线月均自动化发布应用数同比提升约78%。
数据能力
本行持续推动数据能力体系建设,有效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一方面,夯实数据基础能力,通过加强内外部数据信息的收集整合,推动数据标签、数据模型、规则库以及管理驾驶舱建设,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和数据资产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推动BI(商业智能)、AI等工具平台的全行应用;2023年第三季度,本行数据治理实践项目入选《中国金融》杂志“金融数据治理优秀案例”,1-9月本行BI全民化项目业务自助数据分析使用比例较2022年提升超10%。另一方面,推动数据智能深度应用,其中,零售业务通过数据埋点、AB实验8、渠道整合打通,助力打造数字化的客户经营体系,9月末已创建画像标签超23,000个,配置策略超4,000条;对公业务基于票据链、资金链、税务链、工商信息等大数据,综合运用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技术,助力业务提升企业贸易融资背景调查和反欺诈能力。
8 AB实验(AB Test)是以用户需求为起点,将多套方案通过随机选择具有相似性的用户进行对比测试,精准测度客户反馈,推动最优方案上线的一套技术方案。
创新能力
本行紧跟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持续完善创新管理机制,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数字孪生、量子计算等新技术孵化和应用。一是打造企业级AI研发平台,统一管理全行模型算法,拓展AI技术在全业务、全渠道、全流程的规模化应用。二是积极探索大模型研究与实践,并在产品设计、场景运营、营销物料生成、经营分析、行政办公等领域应用,有效赋能管理效率提升。三是自研多模态虚拟数字人,提高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2023年第三季度,本行虚拟数字人项目荣获“IDC未来工作领军者”,虚拟数字员工“小安”亮相全球顶级金融科技行业盛会“2023外滩大会”。四是率先在业内将量子技术用于反欺诈、反洗钱领域的算法研究,本行量子计算项目入选2023 IDC中国金融行业技术应用场景创新案例。
1.5.6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1)支持服务实体经济
2023年以来,本行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金融监管要求,牢记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持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积极落实本行推出的支持实体经济“十五条”举措,从组织推动、资源配置、团队建设、风险政策等方面制定针对性措施,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金融服务提质增效。2023年9月末,本行表内外授信总融资额51,449.3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1%。
发挥金融科技优势,将“真普惠、真小微、真信用”落到实处。本行始终将服务普惠客群作为战略重点,坚持“科技引领”,深化线上化、数字化布局,加强对小微经营者的渗透覆盖,多措并举让利客户,切实帮助小微企业降本减负,为小微客户提供“省心、省时、又省钱”的金融服务。在产品设计上,聚焦分支行当地特色行业,结合地域特色及行业特点,实现行业化、地域化、抵押以及信用的定制化升级;在流程优化上,贷前通过用户画像、大数据、AI等技术识别风险,并通过海量数据计算实现自动化信用审批及额度预评,加快审批时效,提升客户体验,贷中通过行为监测及智能风险预警提示可能风险,前置风险提示。此外,本行积极响应监管机构关于减轻小微客户综合融资成本的倡议,通过发送利息券、减免结算手续费等举措,助力小微企业减负。
2023年9月末,本行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不含票据融资的小微企业贷款(以下简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累计户数105.40万户,其中贷款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户数占比85%,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占绝对主体;贷款余额5,830.6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4%,其中信用类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83.10亿元,占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比例为15.1%;2023年1-9月,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累计发放额3,263.62亿元,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去年全年下降1.14个百分点,不良率控制在合理范围。本行持续支持民营企业发展,2023年9月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5%,在企业贷款余额中的占比为73.8%。
持续推进金融创新和科技赋能,实现制造业企业服务模式突破。一是建立“1+N+n”9的一体化经营模式,通过仓储物流、平台企业等多渠道触客,打破核心企业强依赖困境,支持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及生态圈客群,有效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二是通过“星云开放联盟”加强与服务商的生态合作,将本行的账户、支付结算等金融和非金融能力输出至制造业、专精特新等实体企业及灵活用工、物流、连锁商圈等场景背后的中小微企业,赋能小微企业数字化经营。三是探索发展票据直贴市场,通过“票据+开放银行”业务新模式,有效提升对供应链客群、中小微客群的触达和服务能力。四是提升小微企业的服务便利度,依托大数据模型实施风险控制,实现流程线上化、审批自动化,减少人工干预,缩短信贷流程,保障小微业务的审批效率。2023年9月末,本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3.2%,高于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增幅30.3个百分点。
9“1+N+n”指1个核心企业+N个大型供应商/经销商+n个上下游长尾客群。
(2)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本行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持续做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和金融帮扶工作。
2023年1-9月,本行投放乡村振兴支持资金254.60亿元,累计投放947.14亿元;乡村振兴借记卡发卡62,105张,累计发卡176,035张;惠及农户4万人,累计107万人。
金融助农方面,本行在浙江、甘肃、云南等省县域投放乡村振兴贷款,满足供水工程、电力能源、金属冶炼等行业发展资金需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持续拓展“平安惠农贷”应用场景,在养殖、渔业、冷链运输、农产品物流等领域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提供资金支持,并推进贷款全流程线上化,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科技助农方面,本行持续完善“数字乡村”功能,为安徽省某镇搭建芦蒿交易官方平台,上线“芦蒿数字交易中心”,提升当地芦蒿交易效率。同时,拓展智慧村务管理模块,上线乡村考勤统计、在线签到、人员管理等功能,助力提升村务管理数字化水平。
消费助农方面,本行持续组织客户赴内蒙古阴山、甘肃临洮、青海祁连牦牛基地、湖南安化等地开展公益旅游活动,推出“江西寻乌百香果”“建三江七星农场稻田”等专题认养助农活动,以消费助农助力乡村产业。
(3)积极践行绿色金融
本行坚定贯彻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绿色发展要求,认真践行国家碳中和战略,积极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重大项目,全面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9月末,本行绿色贷款余额1,348.2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8%。
通过不断优化资源支持政策,持续升级产品服务模式,深入探索绿色金融实践创新,本行继续为绿色产业的资金需求和资源配置提供重要支持。一是认真落实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并制定专项补贴政策,精准支持绿色贷款投放。二是深入开展客户、产品、作战“三张地图”专项行动,聚焦光伏、风电、高碳转型等核心产业链,并积极布局储能、核电等绿色产业,依托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为客户提供“险资股权+银行债权”的全景服务方案,满足企业多样化的绿色融资需求,为新能源项目建设提供资本金,降低企业融资杠杆;同时,积极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推出绿色供应链金融、户用分布式光伏贷、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碳减排质押融资贷款等多种创新业务模式;建立绿债投资联动机制,打造投行生态场景。三是完善碳账户体系布局,探索推进企业碳账户建设,打造多种办公及出行低碳场景,引导企业用户绿色经营,并升级个人碳账户,推出全国生态日、绿色出行、绿色文旅、绿色消费等主题活动,引导客户绿色低碳生活。
2023年9月,本行荣获网易财经“年度绿色金融先锋”奖,是唯一一家获得该奖项的内资银行机构。
(4)做实消费者权益保护
本行高度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以下简称“消保”)工作,将积极践行“金融为民”理念作为消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动消保工作高质量发展。在教育宣传方面,本行围绕乡村、都市重点人群开展多样化的消保公益活动,为城乡消费者普及金融知识。在金融反诈方面,本行针对社区、高校开展反诈活动,不断延伸反诈宣传范围,2023年9月,本行金融反诈系列活动项目获得第四届深圳科普成果展示大赛二等奖。在纠纷化解方面,本行扎实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为金融消费者提供多途径、多层次的解决渠道,推动诉讼源头治理建设,敏捷高效化解金融纠纷。在科技赋能方面,本行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客户服务和业务管理全流程的数字化消保管控体系,有效提升客户体验及消保工作管理质效。
1.5.7 平安理财基本情况
本行的全资子公司平安理财于2020年8月正式开业,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亿元,主要业务为发行公募与私募理财产品、理财顾问和咨询服务等资产管理相关业务。2023年三季度以来,随着银行理财市场逐步回暖,平安理财通过深耕本行渠道、加强与同业银行代销合作、坚持稳健的投资策略、进一步丰富产品品类、持续强化风险管理体系等举措,推进产品规模稳健增长。2023年9月末,平安理财管理的理财产品余额9,679.5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1%。
1.6 利息收支情况
1.6.1 主要资产、负债项目的日均余额以及平均收益率或平均成本率情况
(货币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2023年1-9月,本集团净息差2.47%,较去年同期下降30个基点,本行持续让利实体经济,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适度加大低风险业务和优质客群的信贷投放,同时受贷款重定价效应及市场利率变化的影响,净息差下降。
1.6.2 发放贷款和垫款日均余额及平均收益率
(货币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2023年1-9月,本行发放贷款和垫款平均收益率5.54%,较去年同期下降40个基点。企业贷款平均收益率4.04%,较去年同期上升18个基点,主要受外币市场利率上升影响;个人贷款平均收益率6.74%,较去年同期下降73个基点,主要是本行加大抵押类贷款投放力度,加强对普惠、消费等重点领域的政策支持,贯彻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市场变化及结构调整导致个人贷款收益率下降。
1.6.3 吸收存款日均余额及平均成本率
(货币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2023年1-9月,吸收存款平均成本率2.20%,较去年同期上升13个基点,主要受外币市场利率大幅上升等因素影响,外币存款成本率上升,同时本行不断加强存款成本管控,优化存款结构,人民币存款成本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0个基点。
1.7 关于房地产风险管理
本集团高度重视房地产行业授信的风险防范和质量管控。2023年9月末,本集团房地产相关的实有及或有信贷、自营债券投资、自营非标投资等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余额合计2,968.40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67.95亿元;本集团理财资金出资、委托贷款、合作机构管理代销信托及基金、主承销债务融资工具等不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余额合计794.9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00.75亿元。其中:
(1)承担信用风险的涉房业务主要是对公房地产贷款余额2,672.41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62.43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856.97亿元,占本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的2.5%,较上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全部落实有效抵押,平均抵押率41.3%,94.9%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城区及大湾区、长三角区域;经营性物业贷、并购贷款及其他合计1,815.44亿元,以成熟物业抵押为主,平均抵押率48.9%,95.4%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城区及大湾区、长三角区域。2023年9月末,本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1.47%,较上年末上升0.04个百分点。
(2)不承担信用风险的涉房业务主要是合作机构管理代销信托及基金345.3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83.01亿元,其中底层资产可对应至具体项目或有优质股权质押的产品规模244.02亿元,88.6%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城区及大湾区、长三角区域,其他主要是高等级私募债及资产证券化产品。
2022年四季度以来,国家陆续出台支持房地产政策,政策工具效果逐步显现,房地产企业融资环境持续改善,政策积极支持刚需和改善住房消费需求,助力商品房市场筑底回稳。后续,本集团将继续落实监管要求,保持房地产领域信贷投放平稳有序,贯彻“房地产行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政策导向,积极落实“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相关要求,积极支持保障性住房、租赁住房融资需求,重点支持刚需和改善型商品住房开发项目。同时,持续加强房地产贷款风险管控,坚持贷管并重,实现对客户经营、项目进度、资产状态、资金流的全方位监控。
1.8 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理
本集团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各类法规和监管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开前门、堵后门”,坚持依法合规经营,积极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023年9月末,本集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广义口径风险业务余额1,790.85亿元(含实有及或有信贷、债券投资、自营及理财资金投资等业务),较上年末增加237.61亿元。其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含整改为一般公司类贷款和仍按平台管理贷款)贷款余额741.0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9.21亿元,增幅10.3%,占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的比例为2.2%,较上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质量良好,无不良贷款。
1.9 资产质量
2023年1-9月,宏观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市场需求逐步恢复,但经营主体活力仍待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还款能力继续承压,银行资产质量管控仍面临挑战。本行响应国家战略,持续服务实体经济,大力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发展,资产质量整体平稳。
2023年1-9月,本行计提的发放贷款和垫款信用减值损失420.04亿元,同比下降4.6%。2023年9月末,不良贷款率1.04%,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82.62%,较上年末下降7.66个百分点;拨贷比2.94%,较上年末下降0.10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继续保持良好。
本行持续加强资产质量管控,加大问题资产处置力度,2023年1-9月,本行核销贷款446.33亿元,同比增长9.6%;收回不良资产总额268.64亿元,其中收回已核销不良资产本金149.57亿元(含收回已核销不良贷款136.62亿元);不良资产收回额中89.3%为现金收回,其余为以物抵债等方式收回。
本行积极落实《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持续优化完善金融资产风险分类管理体系,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严格认定资产风险分类,真实反映资产质量。
未来,本行将密切跟踪宏观形势变化,持续强化管控措施,保持良好的风险抵补水平,牢牢守住风险底线,确保资产质量可控。
1.9.1 发放贷款和垫款五级分类情况
(货币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注:(1)逾期9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逾期90天以上贷款余额/不良贷款余额。
(2)逾期6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逾期60天以上贷款余额/不良贷款余额。
1.9.2 发放贷款和垫款按产品划分的结构分布及质量情况
(货币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注:(1)2023年9月末“房屋按揭及持证抵押贷款”包含“住房按揭贷款”余额2,955.05亿元(2022年末为2,844.43亿元),住房按揭贷款不良率为0.30%。
(2)为切实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综合经营理念,基于客户融资需求的市场变化,将原“新一贷”和原“白领贷”整合为一个产品,统一称为“新一贷”,重点满足客户的信用消费融资需求,相关指标均已同口径调整比较期数据。
(3)“其他”包括个人经营性贷款、小额消费贷款和其他保证或质押类贷款等。
● 企业贷款
2023年9月末,本行企业贷款不良率0.61%,与上年末持平。本行持续优化“生态化”风险政策,围绕“六大强国”目标,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持续发力交易银行业务,与行业生态圈政策深度融合,培育资产增长新动能;在贷后管理方面,本行深化“系统赋能、管理赋能、队伍赋能”,强化重点行业、重点客群的分层分类管控,多措并举推动风险防范和化解;做实组合预警和策略分类,定位风险、强化管控,推进较高风险客群提前有序压退;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助力资产质量保持平稳。针对房地产、政府类等重要业务领域,持续跟踪研判外部形势,及时调整业务导向和准入规则,做好政策的动态检视与灵活调整。
● 个人贷款
2023年9月末,本行个人贷款不良率1.33%,较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2023年1-9月,国内经济仍在逐步恢复和回稳,但恢复速度呈现结构性差异,部分个人客户的还款能力还处在恢复至正常水平的过程中。本行密切关注外部变化,持续提高对贷前政策的检视频率,严格把控客户准入,提升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并积极拓宽催清收渠道,加大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同时,本行稳步推进个人贷款结构的优化,持续提高抵押类贷款占比,并运用行业领先的科技实力和风控模型,提升客户风险识别度,实施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政策,有效增强了风险抵御能力。
(下转D50版)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