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拥抱权益资产长期回报

  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 戈

  10月31日结束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全面、清晰的指引。从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到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从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到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从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到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从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到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政策定调,吹响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号角。

  建设金融强国绘蓝图

  本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金融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指引和路线图。

  第一,本次会议指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从政策导向看:其一是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预计未来我国货币供给更加精准高效;其二是优化资金投向,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大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其三在具体举措上,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对于公募基金而言,科技金融要求行业发展与时俱进,强化对于前沿科技成果的研究、投资和应用;绿色金融则要求未来投资中进一步强化ESG标准,绿水青山也是重要资产;普惠金融需要进一步发挥公募基金服务大众的优势,将经济发展的长期成果惠及千家万户,提升投资者获得感;养老金融在积极发挥第一、第二支柱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促进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账户和产品的普及,助力万千家庭“老有所养”;数字金融有望使公募基金不断提升投资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二,本次会议进一步指明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发展目标。在资本市场方面,提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并提出了“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四个建设方向。政策关切,促进长期资本形成,跃然纸上。金融市场的高质量发展,须依靠强化金融机构的作用及定位,发挥银行、保险、券商、基金等不同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和积极优势,严格不同层次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对公募基金而言,既是差异化发展的新机遇,也是勇于使命担当的新要求。

  第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合理引导预期。会议强调了三类风险监管及防范化解工作:中小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方面,本次会议强调要严格“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及时处置风险。针对地方政府债务,要求“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房地产市场则要求“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通过一系列化解金融风险措施,筑牢金融安全“防火墙”,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信心。

  拥抱权益资产回报周期

  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将更好同频共振,进一步夯实权益资产的“底部”区间。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稳定恢复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内生动力来看,国内的“工程师红利”将内生驱动经济的创新发展,带来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而从外生动力来看,在海外需求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出口仍然维持韧性,凸显出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的生态系统在全球具有不可替代性。

  从上市公司景气的角度来看,A股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速从2021年一季报见顶后持续回落,至2023年中报已连续下行9个季度。而按照历史经验,正常的盈利下行周期一般只会持续7个季度到10个季度,从时间上来估算本轮盈利下行周期即将结束,2023年三季报有望进入盈利回升周期。此外,国家统计局月度公布的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今年已经先行“见底”回升,而该数据与A股上市公司利润增速具有强相关性,这也为A股未来的盈利趋势提供了前瞻指引。

  从当前资本市场环境的角度来看,增量资金入市正迎来难得的机遇窗口期——目前沪深300的PE(市盈率)估值为11.2倍,上证综指PE估值12.6倍,均已接近历史“底部”区间,而国际横向比较来看明显低于日本、韩国和美国的宽基指数估值;A股股权风险溢价当前也处于历史80%的高分位水平,意味着股债相对回报率已非常具有吸引力,这凸显了权益资产当下的配置价值。

  而从混合基金指数一年滚动回报来看,2005年以来平均年度回报率为17.97%,目前已经处于历史上约5%的极端时刻。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宏观经济和企业盈利的逐渐改善,权益资产有望迎来新一轮回报周期。当前,我们怀着极大的热情,积极拥抱A股,静待长期回报。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