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区区景 刘笑辰/摄
本报记者 李雯珊
“面向大海甲天下,广州最美是南沙。五羊中环东望洋塔,粤港澳是一家。”这是歌曲《同心圆》里的歌词,描述的正是“湾区之心”——广州市南沙区。
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方圆100公里范围内汇聚了珠三角9座城市。从地图上看,南沙宛若一颗明珠,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交相辉映。
2022年6月份,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明确提出将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同时指出要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推进智能纯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和智慧交通产业集群。
就在这一年,南沙汽车产业总产值约为2000亿元,连续五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奋力跑出汽车产业发展的“南沙速度”。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进南沙,与汽车产业链参与者及见证者交流,零距离感受南沙汽车产业在经济发展浪潮中“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决心。
感受“南沙速度”
在南沙,有一座以黄阁汽车城命名的地铁站。这里厂房星罗棋布,运输汽车及零部件的货车川流不息,一声声清脆的鸣笛声,构成了时代华章的乐符。立于此,昔日南沙汽车产业开疆拓土的峥嵘岁月,如栩栩如生的历史长卷,在记者眼前逐渐鲜活起来。
2004年,广汽丰田在黄阁镇落地,从此南沙正式与汽车“牵手结缘”。往后的19年间,这里形成了以广汽丰田产业园为核心,集聚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物流运输等上下游配套企业,涵盖“整车-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汽车零部件基地-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生态链。
彼时选择扎根南沙的广汽丰田,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1009265——这是广汽丰田2022年全年累计生产的汽车数量。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广东省汽车产量约415万辆,换言之,2022年广东省生产的汽车中,每四辆就约有一辆是“南沙制造”。
“成立之初,广汽丰田秉承丰田数十年汽车制造之精义,引进全球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布局冲压、焊装、成型、涂装和总装五大生产工艺,着力打造‘丰田全球模范工厂’。”广汽丰田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据介绍,广汽丰田已建成5条生产线,年产能100万辆,是丰田全球集中规模化程度最高的生产基地。在广汽丰田的工厂,汇聚了全球领先环保科技生产线,设立每年发电量达1020万度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其与拥有草地、池塘、田地系统的广汽丰田生态园相映生辉,构成了一道靓丽的绿色生态工业风景线。
合创汽车作为国内整车市场的新入局者,正全力追赶汽车产业发展的“南沙速度”。“合创汽车成立于2018年并在南沙落户,我们希望在南沙这个智能制造前沿,积极探索新能源智能汽车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推进自主品牌发展。同时与南沙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推进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合创汽车联席总裁杜兰向记者表示。
而“南沙速度”的背后,不仅有整车企业的奋力狂飙,更有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保驾护航”。
1998年开始涉足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广州海缝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海缝”),主营汽车钣金和铝合金冲压、焊接、涂装等零部件加工制造,2004年成为广汽丰田的一级供应商,2007年跟随核心客户脚步落户南沙。
时隔多年,回忆起当年落户南沙的情景,广州海缝总经理郭晓欣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作为当时黄阁汽车城内唯一的本土民营企业,公司厂房和综合办公楼从奠基建设到竣工验收,再到正式投入使用,平均耗时两年半的项目仅用了9个月就顺利投产,让我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南沙速度’。”
“南沙汽车产业踩在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前沿的节拍上,产业能级持续提升。一般汽车与零部件的零整比是1:3(各种原厂零部件拼一辆车的成本是整车价的三倍),目前广汽丰田每年已经有百万辆产值,相对应地,周边零部件公司产值是一个相当可观的规模。”广东粤孵产业大数据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严帅表示。
在万联证券董事长王达看来,从产业投资的角度来看,2004年广汽丰田落户黄阁镇,对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等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了“强磁场”,并最终形成以广汽丰田为龙头的汽车产业集群。汽车产业已成为南沙规模最大、带动力最强的主导产业。
主动拥抱新形态
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面对来之不易的千亿元规模汽车业产值,南沙区委区政府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去年6月份,南沙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的《南沙区汽车产业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 》提出,当前南沙汽车产业发展中存在五大问题:一是以合资引进技术为主,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二是供应链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三是新能源汽车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四是与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融合进程缓慢;五是产业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
“2022年汽车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超50%,可以说是有非常好的发展基础。在汽车产业电动化、低碳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发展背景下,我们对南沙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非常有信心。”广州市南沙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雷治国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将以世界级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创新集群为总体目标,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集中力量攻关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做优做强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汽车后市场四大板块,推动汽车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打响“南沙制造”品牌。
众人拾柴火焰高,从公开数据来看,南沙汽车产业在这场汽车产业变革中并没有掉队。广汽丰田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销量为84151辆,环比小幅增长。其中,电动化车型占比34%,智能化车型占比90%。截至目前,智能电混双擎汽车累计销量突破100万辆。
同时,南沙拥有国内最大的内贸滚装汽车码头。每天滚装船接续靠泊离泊,堆场、船舱内车来车往,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南沙汽车口岸已开通6条外贸滚装航线,覆盖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区。据悉,今年前10个月,广州南沙海关监管出口汽车15.6万辆,同比增长59%。其中,出口新能源汽车3.5万辆,同比增长4.8倍。
汽车出口方面,今年南沙在全国首创“前港后贸”模式,助力南沙打造汽车出口贸易集散地。“依托去年投产的近洋码头作为‘前港’,粤湾汽车跨境贸易综合服务基地(以下简称‘粤湾基地’)是‘后店’,码头是服务汽车出海的物流通道,基地则是承载汽车贸易和服务的平台。”粤湾基地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据介绍,粤湾基地自2023年落地南沙后,已累计服务二手车出口近千台,入驻上下游企业约30家,服务客户包括广物优车、广东好车等在内的二手车出口龙头企业,初步在南沙形成汽车出口贸易集散地效应。
“就好像人们一提到水产市场就想到广州黄沙市场一样,希望以后一提到汽车出口,就能想到南沙。”在上述粤湾基地相关负责人看来,这是正在逐渐形成的现实。
汽车进口方面,南沙在全国首创“保税+会展”模式,搭建“保税+展示+销售”汽车贸易一体化平台,自2015年开展平行进口汽车试点以来,累计进口平行进口汽车约6万辆,成为国内第二大平行进口汽车口岸。
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的是政府和企业双向奔赴,拥抱变化亦是每家公司必备的态度和勇气。
为跟上新能源转型升级的步伐,广州海缝占地4.6万平方米的小虎岛数智化厂区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小虎岛数智化厂区是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量身打造的生产线,新能源汽车电机壳体、车身部件、电控及其他类壳体等零部件均可以生产。项目达产后,公司的产值将比现在翻一番。”郭晓欣说。
除了不断“思变”、积极跟上新能源产业浪潮外,亦有不少企业通过跨界新能源产业,做到补链强链,也让公司营收大幅翻转,转型后实现扭亏为盈。
大圣科技主营业务为汽车行业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公司副总经理熊焰亲历了公司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业务转型,她告诉记者:“起初公司主营业务为电商,前期投入很大,可公司2016年至2019年的业绩并不太理想。在南沙区委区政府与大股东广汽集团不遗余力的支持下,加上公司本身也积累了一批软件人才,2019年年底我们决定业务转型,服务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多个整车产业链,为广汽集团总部和18家投资企业提供数字化、智能化服务。”
“2022年,南沙发布国家级新区首个‘四链’融合政策体系(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含金量极高的政策从全生命周期助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打造汽车优势产业集群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王达表示。
加快迈向价值链高端
前不久,立昇科技智能驾乘控制系统研发生产项目一期正式开工,项目位于南沙万顷沙镇,总投资额约30亿元。据介绍,立昇科技由广汽集团与立讯精密等出资设立,覆盖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零部件研发及生产制造。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产值约100亿元,将推动汽车核心域控部件研发与生产的本地化,并进一步拉动上下游产业链及周边配套。这是南沙把握全球新一轮汽车产业变革机遇,推动产业加快迈向价值链高端的一个缩影。
如果说“老树发新枝”是南沙汽车产业转换发展动能的真实写照,那么“新芽成大树”则是南沙抢滩布局汽车“新四化”的期盼。
新形势下,南沙下好汽车产业发展一盘棋:重点打造以黄阁国际汽车城为核心,以大岗汽车产业园片区、万顷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片区、庆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明珠湾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片区为支撑,以沙仔岛国际汽车展销贸易中心为窗口的“一核四区一窗口”汽车产业空间布局。
其中,万顷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依托汽车产业,抢抓第三代半导体发展先机,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布局的地区。在这个产业园区内,有不少产业链龙头公司落户。
目前,专注于车规级和工控领域碳化硅芯片制造与研发的广东芯粤能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粤能”)已完成一期厂房建设,预计将年产24万片6英寸碳化硅晶圆;以器件和模块设计、封装测试见长的半导体企业广东芯聚能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聚能”)所生产的车规级功率模块市占率居全国第二;年产能20万片碳化硅衬底晶片的广州南砂晶圆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砂晶圆”)投产。
南砂晶圆生产总监于国建向记者表示,公司主营产品碳化硅衬底处于整个碳化硅产业链的最前端,在南沙有下游整车企业应用牵引优势,以及下游芯片企业应用需求优势,有助于加快产品应用市场的开拓。
“芯粤能的产品方向主要是车规级和工控类的碳化硅芯片,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特别是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车规级碳化硅芯片的应用需求将得到极大释放,市场前景广阔。南沙在多年前就开始布局汽车产业,这也是公司2021年落户南沙的原因。”深耕半导体行业四十余载的芯粤能总裁徐伟告诉记者。
位于明珠湾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片区的星河智联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河智联”)成立于2020年,是一家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副总经理张莹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我们是‘链主’广汽集团孵化出来的企业,经过近3年的发展,公司已为广汽集团旗下多款品牌的近20款车型、80万辆车提供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需要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协同。在新一轮汽车产业变革背景下,南沙能否继续满足企业的创新需求?
谈及于此,徐伟露出笑颜,“从半导体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南沙在上下游均有布局,且取得了较好发展,我坚信未来南沙将会有更加完整的半导体产业布局。”
芯聚能总裁周晓阳表示,借助南沙的区位及政策优势,公司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主驱的新一代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获得了众多国内外客户的认可。而就在接受记者采访前夕,周晓阳刚去深圳见了一批客户。
仰望星空,是为了更好地迈开步伐。同样由“链主”广汽集团孵化出来的全球首家超快充电池独角兽企业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湾技研”),其南沙总部基地即将投产,项目总体规划产能为8Gwh/年,具备为12万辆新能源汽车实现配套的能力。
“公司致力于实现‘充电像加油一样快,动力电池要像油箱一样轻’的理念,目前公司研发的超快充产品电池从0到80%的充电时间只需要7.5分钟,技术领先全球两年到三年。”巨湾技研总裁裴锋向记者表示。
在广州南沙这片土地上,似乎只要敢想,就没有什么不可能。
“当时南沙区政府向我们承诺,只要落户南沙,南沙全区803平方公里土地可以向公司开放,用于自动驾驶测试。”回忆起当初的情景,广州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马智行”)副总裁、广深研发中心负责人莫璐怡仍十分激动。
2018年,中国第一个常态化运行布局的自动驾驶小马智行车队在南沙落地。五年时间转眼飞逝,莫璐怡介绍说:“每天都有近千名南沙市民使用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去上班、上学、游玩,它已经变成市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再只是‘黑科技’。”
除此之外,由如祺出行与广汽丰田氢燃料电池车第二代Mira共同打造的“南沙氢跑”,也成为南沙市民日常出行的选择。这台车可容纳5.6公斤的氢气,加氢仅需用时3至5分钟,续航里程高达800公里。
协同港澳面向世界
根据《南沙汽车产业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到“十四五”末,南沙力争汽车总产能突破200万辆,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产值达5000亿元。
南沙汽车产业链做大做强的背后,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支持。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广州分行近五年来为近20家位于南沙的汽车企业提供超5亿元信贷支持。万联证券近年来也投资了不少南沙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并在《南沙方案》出台后,成立了广州首家券商资管子公司万联资管。王达表示,此举旨在积极推动南沙汽车产业集群更快发展,助力广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
严帅认为,南沙肩负着成为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更好更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的使命,完成这样的使命要从基础及细微处入手,汽车产业便是很好的载体。
“从招商的角度,南沙持续在产业政策与企业服务、人才服务、机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优化,通过出台极具竞争力的政策、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解决港澳人士居住生活痛点、打通粤港澳对接渠道等方式吸引港澳企业落户南沙,进而促进港澳地区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广州市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看来,南沙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资源走在全国前列。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从建校起就将智能交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并以独特的枢纽和学域学术架构,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大力拓展新兴学科与前沿科学。
企业对南沙有着同样的期许。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广汽集团的总部和主要研发生产地点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与南沙一起携手港澳、面向全球,具有天时地利人和得天独厚的条件。下一步,广汽集团会把政策进一步用好,助力国家战略成功落地,把南沙建设成一个面向世界的全球平台,同时借此推动广汽集团实现新一轮的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在这场全球汽车产业升级的浪潮中,唯有勇者方能挺立潮头。粤港澳大湾区有大未来,南沙有大机遇。“湾区之心”正迈向“未来之城”。南沙,未来已来!
(本报记者王镜茹对本文亦有贡献)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