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保险业真的是“开门红,全年红”吗

  ■ 冷翠华

  临近年底,关于保险业“开门红”的争论越来越多。有观点认为,“开门红,全年红”,险企应该高度重视,积极备战,开拓业务。也有人认为,短期密集营销产生了诸多销售乱象,让客户“审美疲劳”甚至反感,不如抛开“开门红”不谈,持续做好全年业务,平稳发展。

  实际上,以上两种声音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保险业“开门红”一般是指寿险公司在岁末年初之际开展的集中营销活动,通过特价促销、提供更多增值服务等方式提升销售业绩。已有约30年历史的保险业“开门红”,的确让不少险企抓住机会实现业绩增长,以至于“开门红”成了行业的一项“例行大事”。但近年来,围绕“开门红”的行业乱象开始受到监管部门、市场主体以及客户的高度关注,不搞“开门红”的声音渐渐高涨。

  在笔者看来,相对于搞不搞“开门红”,保险业其实还有更好的选择,比如,科学制定年度预算、合理设计保险产品、规范行业销售秩序,在取得良好“开门红”业绩的同时,保障业绩长期稳定增长。

  优化“开门红”,险企制定科学的年度预算是前提。从实际情况来看,因为“开门红”启动时间提早,部分险企提前收取保费并指定第二年保单生效日,就造成了承保空档,且容易引发合同纠纷。对此类乱象,监管部门予以预警、引导和治理。今年10月份,监管部门下发的《关于强化管理促进人身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再次提出,各人身保险公司要以优化负债质量、提升发展可持续性为目标,科学制定公司年度预算,防止激进发展、大进大出。因此,保险公司优化“开门红”,要从过往的激进式、押宝式转向科学化、长期化,应摒弃短线思维,强化通盘考虑。

  优化“开门红”,险企设计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服务是核心。一般而言,能让消费者真正动心并买单的,归根到底还是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在保险回归保障本源的背景下,客户购买的主要理由是产品真正符合自身保障和储蓄需求,而不是花哨的营销手法。也就是说,优化“开门红”,要从过往以“量”取胜走向以“质”为王,险企要充分调研、深入分析客户需求,合理确定产品预定利率及收益率等指标,升级拳头产品,提升性价比。

  优化“开门红”,规范行业销售秩序亦不可或缺。一些销售乱象让“开门红”备受诟病。比如,部分销售人员夸大产品保障范围或采取捆绑销售,埋下纠纷隐患;有的险企加大销售费用激励,实际费用远高于报备费用,造成恶性竞争。这无疑有损消费者合法权益,也违反了监管规定。优化“开门红”,就是要让险企、代理人的销售行为由“乱”到“治”,更加有序,并以此为抓手提升行业整体形象,促进高质量发展。

  总体来看,保险机构应充分结合自身长线布局的特点和优势,着眼长远业绩,从优化“开门红”做起,开发好产品,推出好服务,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