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潘絜兹 石窟艺术的创造者 1953年
吴冠中 乐山大佛
102cm×102cm 纸本设色 1979年
钱松岩 红岩
104cm×81.5cm 纸本设色 1962年
近日中国国家画院与国家文物局合作,把中国画与文物古迹两个文化国粹联姻,配合北京“中轴线”申遗、让文物“活起来”等重大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实施了以“中国画 画文物”为主题的创作活动。用这一新颖别致的创作角度,融合当前文旅与申遗潮流,可谓是一项极具奇思妙想意味的国家艺术创作工程,其文化价值与社会效益也必将深远而宏阔。
中国画与文物古迹看似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支近亲血脉,实则在文化品质上面有着巨大的融合落差,文物古迹包括建筑、雕塑、遗址、器物,当然也包括传世书画以及洞窟壁画,他们的物质材料以及文化内涵、文化信息都已自成一体、完善而自足了。中国画以纸墨材料、平面线条为表现特征,所以把文物古迹纳入中国画的表现语汇体系之中是有一定难度的。另外因文物古迹在今人心目之中都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印象和概念,以此为题材再创作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跳舞,把文物为我所用。画家们出于奇思妙想、偶一为之不难,但是如果把这个题材作为专门的创作方向,其创作难度就会急剧增加。
前人们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有限的创作案例,梳理和回顾前辈大家们这个类型的作品还是能够为我们带来诸多的启迪和借鉴的,甚至也能从中找到一些方法。前辈诸家大约是沿着三条路径展开的,第一条路径就是把文物古迹还原到它的生产和创作场景中去,把单体的文物添加人物和情节,从而弥散为一种历史活动场景,这个类型的代表之作就是潘絜兹先生在1950年代创作的《古代石窟艺术的创造者》。在这幅作品之中,潘絜兹先生以敦煌壁画为题材,从另外一个角度表现了绘制壁画的工匠艺人的艰辛劳动,突出了人物的活动,从而表现了“劳动人民是历史和文化艺术的创造者”这样一个历史观念。另外这个类型的经典之作还可以延伸一下,像张宏图的油画作品《永恒》,也是以霍去病墓前石刻老虎为题材,表现石雕匠人的艰苦劳动与生命创造。
第二个途径是游历怀古和观览欣赏。通过描绘今人对文物古迹的观摩、体验感受,这样就可以把古今同框,表现一种文化认同和精神文脉血缘关联,从而以今人的视野和反应来表现文物鲜活的精神价值和永恒的文化内涵,这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种手段,历史文物在我们民族精神文化链条上发挥着导引作用,具有价值导向意义。这个类型的代表作包括李可染的《德累斯顿教堂》、钱松岩的《爱晚亭》、吴冠中的《乐山大佛》,孙滋溪的《天安门前》、王路的《古田精神永放光芒》等。尤其是钱松岩以表现红色革命圣地为题材的作品表现更为经典,像《爱晚亭》中以小学生参观红色革命遗迹爱晚亭为场景,以此来表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样一种主题。这个类型的创作逻辑就如同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所描绘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表现了一种古今精神谱系的传递与接受。
如果说第一种场景复原类型是一种历史回顾,那么第二种游历怀古类型就相当于文物写生,而第三种则更近于一种创作。这个类型的创作是把文物古迹作为一种文化元素与历史符号,经过重新组织和发挥,从而生发出另外一种延伸性的主题和意境。这个类型的创作包括钱松岩的《红岩》、石鲁的《广东农讲所》、周韶华的《黄河魂》等,他们都把文物古迹作为一种形象元素与意境转换机关,通过象征、寓意等手法,实现了文物信息主题的再阐发。钱松岩的《红岩》把红四军指挥部旧址运用红岩形象来感性地渲染革命精神,石鲁运用农讲所的竹笋生长来寓意革命精神的传播与壮大,周韶华把六朝文物与黄河奔流并置来表现民族精神与气魄等,这是难度更高、艺术性更强的一种创作类型。
中国画画文物的创作路径,其本体逻辑还是经由文物古迹这个题材来进行二度创作,文物古迹只是一个题材和路径,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受,这才是其最基本的创作方法。艺术家游历名胜古迹,观览前朝遗物,进行文物古迹写生,这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前提,另外在具体方法上我认为还可以阅读文献,进入专题历史研究的境界,从而获取更丰富细致的历史文化信息,考察文物古迹生成的背景与环境,最后形成艺术家自己对于历史、文化、民族生存的感悟与反思,生命的感怀,我认为这才是中国画画文物的最后目的与宗旨。形成了这种本体内核之后,艺术家在表现上就势必要打破文物古迹本身的独立性,或者变换角度、转换材料,这样也才能把自己的主观表现放置进去,以文物为媒介,最后还要走出文物,拒绝单纯描摹与客观刻画,打破文物的独立性、超越文物的客观性与物质性,表现你自己的所思所想,正如同杜牧的咏史诗,是以史为由、意在抒怀。这才是中国画画文物的本质内涵。
人们都说命题艺术创作是戴着脚镣舞蹈,以文物古迹为题材的中国画创作更何况还要照顾到文保、申遗宣传等非艺术本体的功用,所以中国画画文物是艺术家带着更加沉重的脚镣在跳舞,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在这种种限制之中找到属于他自己的自由、自在与自我。
(作者马明宸,系北京画院研究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本文根据作者2023年12月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中国画 画文物——北京中轴线主题写生作品展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