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的全国两会即将拉开帷幕。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为2024年的经济工作定调,突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围绕高质量发展,本报遴选了落实“以投资者为本”理念、促进投融资动态平衡、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等九个市场关注的热点话题,邀请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业内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这些话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激发思想动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本报两会报道组 刘 萌 杜雨萌 郭冀川 毛艺融 孟 珂 吴晓璐 张芗逸 刘 琪 田 鹏 寇佳丽
热点1: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新质生产力
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年初,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字频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2024年的一项重点工作。
比如,重庆市提出,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持之以恒抓龙头带生态,促进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四川省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在于三方面。”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第一,坚持以科技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大力推动前沿科技的研发与转化,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第二,利用产业政策引领,着力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第三,同步革新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生产关系和体制机制,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市场环境。
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田惠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资本市场“纽带”作用凸显。
田惠敏表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切入点,资本市场一方面可通过股票、债券、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拓宽相关产业的融资渠道,为新技术和新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还可为企业提供并购重组的平台,协助先进企业整合资源、拓展市场,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建议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对于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深度融合和良性循环。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人才资源。董忠云表示,人才资源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生产要素,要从教育体系着手,紧密联结产业界与学术界,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热点2:
央国企以AI赋能产业焕新
从去年年初OpenAI推出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到今年2月份文生视频模型Sora惊艳亮相,人工智能正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AI赋能 产业焕新”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会议明确,“中央企业要把发展人工智能放在全局工作中统筹谋划”“开展AI+专项行动”。
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要把发展人工智能放在全局工作中统筹谋划,深入推进产业焕新,加快布局和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要夯实发展基础底座,把主要资源集中投入到最需要、最有优势的领域,加快建设一批智能算力中心,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更好发挥跨央企协同创新平台作用。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区块链与数据要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席数字经济学家陈晓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国资央企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具有行业先锋示范作用。通过实施“AI+专项行动”等,促进关键行业转型,并创建优质的多模态产业数据集,我国有望形成全面的人工智能赋能的产业生态系统。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现人工智能大模型“安全向善可信可控”发展,将成为提升我国网络空间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他说,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最全的工业门类、最多的企业场景,人工智能大模型作为生产力工具,可以与传统产业进行“数转智改”结合,成为产业数字化的重要赋能者。
热点3:
落实“以投资者为本”理念
1月25日至26日召开的中国证监会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将“要突出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摆在监管工作的重要位置。1月24日,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出“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
“以投资者为本”这一理念始终被监管层贯穿在市场制度设计、监管执法等各方面。例如,今年以来,监管层持续加强对“两融”融券业务、量化交易等的监管,依法从严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严惩操纵市场恶意做空等行为,同时多次召开座谈会倾听市场意见建议。通过优化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
同时,“以投资者为本”也成为上市公司群体的共识。自沪深交易所分别开展“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质量回报双提升”专项行动以来,上市公司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加快实施注销式回购,并表示将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加大分红力度、提升信息披露质量等。
“上市公司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理念,突出体现在对投资者的回报上,通过回购、分红等方式,强化股东回报、稳定投资者预期,营造中长期投资氛围。”董忠云表示。
实现优胜劣汰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关键环节。在普华永道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合伙人武彦生看来,在入口端,需通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审核理念和审核机制筛选出优质的企业;在出口端,要加大退市力度,尽快出清已经无法给投资者带来回报的上市公司。在存量市场上,需提高监管的覆盖面和效率,确保上市公司违法违规的苗头能够及时被发现和查处。
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还需依法全面加强监管,落实好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要进一步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性,避免出现市场操纵、恶意减持等不公平的市场行为,并加大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力度。
热点4:
促进投融资动态平衡
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促进投融资动态平衡一直是证券监管部门工作的重点。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资本市场的稳定性是吸引长期资金和提高市场效率的关键,促进投融资动态平衡能够减少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降低系统性风险。同时,资本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改善投融资结构有利于确保资源流向最具有生产效率的行业,通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稳健推进高质量发展。
证监会数据显示,近5年,公募基金、养老金、保险等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从6.4万亿元增长至15.9万亿元,增幅超1倍,持股占比从17%提升至23%。权益类基金从2.3万亿元增长至7万亿元,占公募基金规模比例从18%提升至26%。北上资金持A股流通市值从0.7万亿元增长至2万亿元。
“与监管部门规定的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相比,长期资金入市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章俊分析称,综合多方因素,当前是中长期资金入市的良好时机。与海外主要资本市场相比,A股整体估值较低,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对于如何进一步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一方面需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降低中长期资金入市所面临的风险,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需要政策引导。比如,适度放宽中长期资金的投资限制,并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此外,还应加大金融创新力度。设计更符合中长期资金收益、风险和期限需求的金融产品。
章俊则认为,对中长期资金而言,稳定的分红回报是投资考量的重要标准,通过提高上市公司的分红比例和分红质量,直接提升投资者收益,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中长期资金进入市场。此外,还要持续优化中长期资金考核机制。
热点5:
设立平准基金呼声再起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呼吁推出A股平准基金的声音络绎不绝。
早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国内就有设立平准基金的声音。此后,每逢股市大跌,设立平准基金“救市”的讨论就沸沸扬扬,褒贬不一。
“短期来看,设立平准基金是有必要的。平准基金可对市场进行弹性的逆周期调节,平抑非理性剧烈波动、稳定市场,提振市场信心。”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田轩认为,平准基金只能在市场异常波动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修复的罕见和极端情况下,起到暂时的“治标”作用,在使用上需要非常谨慎。资本市场的“治本”举措,还是优化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强化上市公司治理。
田轩称,目前设立平准基金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确保基金设立在满足稳定市场目的下,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二是科学设计运营管理机制,确保成效。
对于是否设立平准基金,市场也有不同的观点。“我觉得没有必要设立平准基金。”全国人大代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朱建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的习惯思维是股市一发生波动,就要国家去“救市”。平准基金短期有一定效果,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源头,提振信心提高预期是关键,资本市场的各参与主体归位尽责是根本。
另外,中证金融、中央汇金等已运行多年,也一直在发挥稳定股市的作用。所以,朱建弟认为,不用再专门成立A股平准基金。监管部门应创造条件吸引资金主动进场、长期配置股票资产,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发展。
热点6:
大规模设备更新
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2月2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实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将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既利当前、更利长远”。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此次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并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进行了更加详细的部署。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投资角度来看,这将鼓励企业加速折旧老设备、激发企业对新设备的需求,从而带动设备生产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短期来看,以新设备替换旧设备,或将对企业利润造成压力;长期来看,设备更新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提振企业投资,对内需的扩大具有积极影响。
“从消费角度看,消费品以旧换新将提振耐用消费品需求。”陈雳说,消费品以旧换新将促进消费市场的下沉,提振耐用品的消费,从而拉动相关领域的工业需求。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助于带动有效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消费品以旧换新有助于优化供给结构,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消费的追求,并通过产业链促进国内供需循环运作。
“新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不仅能够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快进入居民生活,而且能够为供给端持续加快绿色转型提供驱动力;新一轮设备更新则有助于加快我国智能制造的大规模推广。”田惠敏表示,这既是拉动投资和消费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热点7:
人民币汇率总体基本稳定
2023年,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主要发达经济体利率维持高位。在此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在全球主要货币中表现相对稳健,呈现双向波动特征,充分发挥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总体而言,人民币汇率在复杂的形势下保持了基本稳定。
今年以来,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平稳有序,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市场预期总体稳定,人民币汇率延续了2023年下半年以来的稳健走势。2024年2月28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1075,与上年末基本持平。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与2023年相比,今年人民币汇率稳定性明显提高,波动幅度有所下降,体现了我国经济的韧性和市场信心持续恢复,有助于维护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发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综合施策、稳定预期,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展望今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章俊预计,今年中美利差有望逐步收窄,人民币汇率的压力将大幅减弱。今年经济向好的势头没有改变,年内人民币汇率仍然将处于区间波动的状态,总体在合理区间水平变动。
“从目前趋势来看,人民币汇率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相较2023年已有明显改善,美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美联储货币政策即将迎来拐点、美元指数波动回落。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复苏动能逐渐增强、出口和贸易顺差增大、金融市场表现回暖。”王有鑫认为,在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2024年人民币汇率有条件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热点8: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迈入存量发展阶段,叠加化解“高周转、高负债、高杠杆”发展模式下积累的金融系统性风险需求,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已然成为破解房地产发展难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内涵,是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这让新模式的内涵更加丰富,具体体现在住房制度新模式、房地产管理和调控制度新模式、房地产行业的新发展模式等三方面。
当前,新发展模式构建已取得一定进展。在住房制度层面,深圳、广州、成都等多地发布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计划;在房地产管理和调控制度层面,当前我国已出台一系列行业纾困政策,包括金融16条,项目白名单等;在房地产行业的新发展模式层面,华夏金茂商业REIT等3单消费基础设施REITs已定价发售并完成募集,另有3单产品正在筹备中。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建议,未来可从三方面入手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首先,以“三大工程”为实施重点,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满足新市民、新青年的更好居住品质要求;其次,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的新机制,要破除土地财政的传统思路,从土地出让侧切实关注保障房。最后,要关注如何更好提升房屋品质,从规划侧就做好人群需求挖掘和匹配,关注老旧小区的升级改造,真正把绿色、低碳、智能、安全落实到房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之中。
热点9: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开年至今,“消费”一直是国内经济发展、提振社会信心的关键词。
从地方两会看,提振消费是各地部署全年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比如,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推动直播电商、智慧零售等健康发展”。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从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看,目前,已经公开的建议、提案中,有不少聚焦消费市场。例如,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梁勇提出了关于支持自主品牌供应链建设扩大国棉消费的提案。
消费市场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民生百态,衣食住行,无不汇于消费。2023年,我国消费市场亮点纷呈。2024年,如何找准发力点,加速恢复和提振国内消费?
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促进消费要表里兼顾。一方面,要开拓新消费场景,加强线上线下融合,用好消费券等促消费手段,以新技术和新服务引导居民消费。另一方面,要从稳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等角度入手,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消费者有钱消费、敢于消费。此外,还要疏通消费者权益保护渠道,做到售前售后都无忧,让大家放心消费。
“消费核心离不开实物商品、服务商品、体验商品,要以此为切入点,促进新型消费,将数字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生产过程,打造更安全、更健康、更有品质的商品,增加其附加值,不断丰富消费市场供给端内容,顺应当前消费升级和消费日益扩大的趋势,构建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国内市场,促进有潜力的消费。”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洪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