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深研艺术本体 推进生发创造

——袁运甫先生访谈记

  袁运甫在家中

  袁运甫  蓝山  97cm×100cm  纸本设色  1997年

  袁运甫  雪晴  120cm×120cm  纸本设色  1978年

  袁运甫  金碧大荷塘  103cm×300cm  纸本设色  2011年

  袁运甫先生(1933—2017)是我国杰出的壁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是新中国壁画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见证者、参与者,为我国壁画和美术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2007年夏,笔者还在读中央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在胡明哲教授指导下完成本篇访谈。现对原访谈再作整理发表出来,以此寄托对先生的敬仰与怀念。

  时间:2007年7月7日

  地点:袁运甫先生寓所

  采访人:王伯勋

  王伯勋:袁先生您好!作为艺术家个案研究,我们后学首先希望了解您的求学时代,您的艺术实践知识系统是如何形成的?

  袁运甫: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早期学画的时候基础的东西相对宽泛一些,当时大家都不会过早地确定自己的方向,跟现在有不小的区别,现在很多时候在进大学之前就选定了专业。后来,我在工艺美院工作,一直都是在绘画系。绘画系的专业比较多,壁画、金工、雕塑、玻璃、漆艺等等,我们对很多东西都有兴趣。我们专业的品种材料也是多样化的,这就促使大家进行多样化的探索,用新材料做新的创作,从而打破老的格局,艺术的多样化尝试促使人们利用多样的材料。

  我刚才看过你的作品图片,多是用矿物质色粉完成的。在我看来,就是一种亚光材料,其实在20世纪70年代初我和吴冠中先生为了完成国家订件,曾经专门研究无光油画材料,这些信息或许对你的业务会有直接的帮助。记得当时,我们专门跑到天津颜料厂和那里的师傅商量怎样使油画没有光泽。后来,智利壁画家万图勒里来到北京,我们就请他给我们提供一些材料,借鉴一些国外经验。后来,我们发现他作品中所使用的材料有些是和丙烯相似的,但又不完全是化学丙烯,有矿物色的成分。后来我就和吴先生在天津颜料厂做实验,所以天津颜料厂是国内第一个生产丙烯颜料的美术材料厂家。紧随其后,上海也开始生产了。后来,我们就邀请天津颜料厂的师傅和万图勒里集合在北京饭店开会,研究颜料的革新。后来画燕京饭店的壁画,我们用的就是天津颜料厂试制的颜料,但是当时的问题是品种有限,但是那些丙烯色都是取材自于中国传统的矿物质色粉,就是你现在用的材料。我当时还做了色标,三十多年过去了,即使现在拿出来和国外的颜料比也不逊色。

  王伯勋:想不到当时的丙烯色竟然使用了天然的矿物质色粉。

  袁运甫:这也有当时特殊情况,没有现在的这种丙烯色可用,同时也是因为要完成国家楼堂馆所重大装饰需求。

  王伯勋:请您对青年人谈谈墨西哥壁画以及日本重彩画。

  袁运甫:作为一个艺术家,要时刻关注艺术发展的动向,充分地研究艺术本体,并把其中有益的东西融汇在自己的创作中,观念和行动艺术是不矛盾的,从文化的角度来介入艺术也是可以的。

  20世纪的世界美术史上,包括南美洲的墨西哥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的艺术家来到欧洲巴黎留学,在那里接触到当时世界最新的艺术发展,他们立足自己民族传统本源艺术,接受现代艺术观念,进而改变了墨西哥艺术旧传统,所以才可能产生墨西哥壁画。当然,西盖罗斯(大卫·阿尔法罗·西盖罗斯)、里维拉(迭戈·里维拉)等,他们的壁画创作也是国际共产主义文艺发展的成就,鲁迅很推崇他们,墨西哥壁画成为20世纪很重要的艺术创造。

  刚才看你的画册资料,知道你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了很多年。对于你们这个专业,在专注学习中国传统的同时,也应该关注近现代日本画的发展。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绘画在“南画”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色彩观,这个色彩观是一个科学的进步,重新认识色彩的系统性规律,科学地解释这个色彩的世界,这是人类艺术实践的进步。明治维新对艺术的影响力成就了日本画的近代发展。无论是墨西哥壁画,还是明治维新后发展起来的现代日本画,都是艺术史非常重要的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很有意义。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近期吴冠中先生写了篇文章讲临摹,他就说现在名义上是在临摹,实际上是抄袭,文章一经发表,引得一批老先生大为不满。但是,我认为吴先生讲得很有道理。吴先生的本意应该是:艺术需要积极吸收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生发创造。

  王伯勋:大众美育也是一个热点话题,吴冠中先生在这方面多有论述,而且他的文字总是很激烈,容易引发社会面争议!

  袁运甫:那是他的风格,不过现在也确实是文盲少了,“美盲”多了,像有些工笔画颜色太糟糕了。有一次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看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中国古人的色彩修养太厉害了,画面的颜色并不多,就是黑、红、白几种,但是色彩品位很高贵,确实给观众留下画面色彩既单纯又丰富的感觉。我就想,我们对中国工笔画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像展子虔的《游春图》的色彩修养我们现代人很难企及。现在,中国画领域的色彩变成了少有人关注的课题,这是好事,只要有人关注,就有发展的可能。

  现在的一些中国画为了参展、出售,一味地朝“细密”的方向画,像画图案一样,靠复杂的细工夫博取观众眼球,这样的作品很难说是高级艺术。我们目前的艺术教育中关于色彩和材质的研究太欠缺了,这些都需要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当然,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也许将来我们还要注意防范出现过犹不及的问题。总之,艺术家应该创造出与时代文化发展主题相契合的艺术。

  王伯勋:谢谢袁先生!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