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宁德时代创新商业模式 打造全球首个新能源品牌馆

  图①位于成都核心地段的宁德时代新能源生活广场 图②宁德时代技术产品展示 图③消费者在现场体验交流    舒娅疆/摄

  本报记者 李 婷 舒娅疆

  8月10日,宁德时代联合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政府、携手车企共同打造的宁德时代新能源生活广场在四川成都正式开幕。

  宁德时代把新能源生活广场定位为“全球首创的一站式新能源生活方式体验中心”,首批入驻近50个新能源汽车品牌、近百款新能源热门车型,同时现场还配有宁德时代30位新能源车专业人士为消费者提供选车、养车等咨询服务。

  对于宁德时代耗费巨资建品牌馆,外界纷纷猜测公司这次要“改行卖车”了吗?

  宁德时代副董事长李平在当日回应猜测称:“我们不造车,我们也不卖车。这里是一个链接各方的平台,车企将成为平台上的主角,目的就是帮助车企展示好车,帮助消费者选好车。”

  打造产业链聚合平台

  开幕当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进了宁德时代新能源生活广场。

  现场展出了包括麒麟电池等在内的明星产品和创新产品,上下两层的巨大展厅中陈列着诸多搭载了公司产品的新能源乘用车,除了身着统一服装的工作人员为观众讲解企业文化、创新技术和参展车辆信息以外,场馆内还有新能源汽车驾驶模拟、宁德时代“灯塔工厂”的VR/AR沉浸式体验区以及“宁家服务”站点等。

  宁德时代方面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新能源广场依托宁德时代新能源“超级朋友圈”,将“科技—产品—生活”全面结合,集结各新能源车企品牌共同展示与传播新能源文化。品牌馆集合了当下最热门的品牌车型,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体验和交流的空间。

  据悉,不同于传统的汽车销售导购模式,现场的新能源专业人士都属于公司团队,为消费者现场提供车辆和电池技术讲解等服务,同时也分享新车养护使用等知识。

  构建“信任经济”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从2020年到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从5.4%一路攀升至31.6%,预计2024年将接近40%。随着渗透率的提升,消费新能源行业竞争越发白热化。

  另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4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402.6GWh,同比增长40.3%,动力电池行业整体保持增长,但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也更加迫切。

  在此背景下,业内人士认为,宁德时代从幕后(toB)走向台前(toC),是希望通过构建信任场景拉近车企与消费者距离,开启“信任经济”时代,使信任经济可管理、可交易、可度量,加速人与人、人与商品之间的流通,推动新的商业形态诞生和新的增长势能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线下店开业同时,宁德时代小程序作为线上交流平台上线,为车主俱乐部会员提供了服务接入点,提供一站式充电服务、电池整车保养等服务。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宁德时代线或瞄准了AM市场(汽车后市场,指的是汽车在售后维修过程中需要更换的零部件市场)。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提升,宁德时代在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有望创新商业模式及盈利点,贴近消费者,增强市场话语权,夯实自身在动力电池领域的领先地位,由此实现“增长闭环”。

  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宁德时代新能源生活广场也被认为是公司与成都市青白江区携手合作的良好开端。记者获悉,此次项目是由成都市青白江区区属国有平台公司与宁德时代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打造。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窦川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宁德时代新能源生活广场项目既是宁德时代主营业务与区(市)县的首度合作,也是青白江区打造混合所有制企业“新样本”,推动国有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此次项目旨在通过‘B端C化’,抢滩布局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助力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宁德时代的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聚集发展,持续释放‘绿色’动能,加快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成都市青白江区立足“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总体定位,是成都国际铁路港所在地和成都中欧班列始发地。在成功落地以新能源乘用车为主的合作项目以后,成都市青白江区和宁德时代有望围绕建设新能源商用车品牌展销中心、“出海”“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方面工作展开更多合作。

  此次开幕的宁德时代新能源生活广场全球首店主要针对的是乘用车市场,未来宁德时代还将持续推出针对新能源不同场景需求的“体验式”创新商业模式。

  “下一步,我们将开展与宁德时代的全方位合作,锚定市场新增长极,发力新能源商用车赛道,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链价值提升。同时,以全球首店项目落地成都为抓手,进一步做大新能源汽车出口贸易规模,加快构建开放型新消费产业集群,力争为成都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窦川表示。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