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画店如何服务大众和未来?

——专访清秘阁画店主理人杨中良

  

  编者按:画店是艺术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画店的活跃程度也是衡量艺术市场繁荣的指标之一。坐落在北京琉璃厂文化街西街、有着三百多年历史底蕴的清秘阁画店,更是紧随时代发展,与市场紧密结合。画店如何推介优质艺术品?如何引导青年艺术家热情地拥抱市场?针对喜爱书画艺术的大众,画店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这些问题,是画店经营、发展必须面对和深入思考的。本期特对清秘阁主理人杨中良进行专访,讲述清秘阁在服务社会、传播艺术、打造品牌方面上的具体实践。

  清秘阁画店一隅

  清秘阁外景   

  记者:刚才一进入店内,就看到由著名画家吴悦石先生题写的“清秘重光”匾额。能否请您先介绍一下清秘阁的“前世今生”?

  杨中良:清秘阁的名字源自宋末元初著名书画家倪瓒之藏书阁。清秘阁,“清”纯也,“秘”稀也,其意为纯正稀少的书画宝物置于此阁之中。所以坊间有“650年的清秘阁,300年清秘阁画店”的说法。作为知名中华老字号、曾经的清宫御用南纸店、近现代文化名人的雅聚之所,清秘阁确实有着辉煌的过往和深厚的底蕴。

  画店具体的创始时间没有准确的记载,有据可考是在清乾隆年间,大抵近三百年历史。期间,清朝宫廷、六部衙门所用的文房信笺、奏折贺本、屏风折扇、八宝印泥等大多选用清秘阁精制。清末到民国时期,王懿荣、张之洞、蔡元培、胡适、齐白石、溥心畬等诸多文化名人均与清秘阁往来密切,鲁迅先生更是清秘阁的常客。当时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来京必会到清秘阁一寻称心的文房雅物。后经历公有制改革,但清秘阁也一直未曾更名。

  目前清秘阁已改为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我们接手后,按照宋式美学的审美对它进行了重新的装修设计,2016年9月再次开业,依旧经营文房四宝、名人字画、玉器玉雕、各类工艺礼品等,还开拓了旅游工艺品及礼品的批发业务,组织开展各类笔会、展销会、画展等,着力打造清秘造物、清秘书院等品牌。清秘阁在新时代又重现光芒。

  记者:清秘阁的发展脉络,让我们看到中华文化延续的“自觉性”。近年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清秘阁做了哪些具体的实践活动?

  杨中良: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办展览,在全国范围内甄选一些我们认为水平高、有潜力的艺术家,围绕书法、国画、篆刻这些最传统的中国艺术形式来举办展览;二是做文创,在清秘阁老本行的基础上延续、传承、创新;三是开办培训,包括书法、绘画、篆刻的教授,也有插花、焚香等文人雅事的体验。

  优质的传统文化是人们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所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优质的文化被更多的人看到、欣赏到、感受到,所以通过展览、文创产品、文人雅事,既可以为艺术家提供展示平台,也可以满足大众多种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大家精神生活更加富足。

  记者:您刚才讲到展览,清秘阁似乎更注重对中青年艺术家的关注,举办了很多中青年展览。

  杨中良:青年艺术家的思考、探索及其作品的呈现能够很好地反映他们所属时代的风貌。青年艺术家试图在创作中既根植传统又结合当代,用自己的话语体系传承和发扬中国经典传统文化。“承古扬清,传世珍秘”是清秘阁一直秉持的文化担当、经营态度,所以2022年我们特别策划了“青年艺术百家扶持计划”,通过海选与严格审核,在书法、绘画、篆刻三个类别甄选出100位高校硕、博士毕业生和优秀青年职业艺术家,并于当年的五四国际青年节正式开始,陆续推出展览、直播拍等100场系列活动。旨在着力挖掘传统文化价值,传承中国水墨精神,为年轻艺术家们打造一处展现艺术才华与时代风貌的舞台。

  记者:“青年艺术百家扶持计划”活动在业界反响很好,让优秀书画家及其作品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也体现了清秘阁对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担当。您认为对于艺术家来说,学术水平和市场表现哪个更重要?

  杨中良:认定一个艺术家优秀与否是要多方面多角度来看。学术水平和市场表现缺一不可,二者共同造就一位艺术家作品的价值。如果说一个艺术家学术水平很高,却不被市场认可,那他的影响是没有说服力的。所以在“青年艺术百家扶持计划”活动中,我们在为优秀的年轻艺术创作者提供展示自我、展现当代水墨风采的同时,还根据市场表现推举出十位最受藏家关注的艺术青年。我认为,关注青年就是关注当下与未来,他们的学术水平、专业能力、作品的格调,影响着市场价值取向和走向。

  记者:市场表现好可以理解为大众接受度更高,您怎样看艺术走向大众这一命题?

  杨中良:艺术市场的喜好或者说是偏好,也会影响艺术家的创作风格趋向。特别是年轻的艺术家,有时生存压力会使他们在创作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市场价值取向为创作标准,为迎合市场及消费者的喜好,逐渐远离了艺术本身。作品有数量缺质量,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失去了精神内核和学术价值,作品显得平庸。艺术家首先应该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提高艺术品位,在艺术市场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与品格,潜下心来创作一些有感染力、能引起共鸣的作品,接下来被大众接受和认可自然是水到渠成。随着艺术市场的繁荣,大众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艺术家与市场相互成就,共同发展将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

  记者:当下互联网时代,让优质的作品走向大众离不开互联网、数字化的赋能,作为一家老牌画店,是否乘上了这阵东风?

  杨中良:清秘阁的线上转型还是很快的,借助“互联网+”在线上各平台进行拍卖、直播取得了不错的效益,可以说借助这个东风整合了线上线下,很好地盘活了资源。线上的流量离不开多年来线下的积累,老牌画店的口碑也让线上拍卖在虚拟的空间中多了一份信任。现在藏家越来越年轻化,线上拍卖也是大的趋势。

  在数字化方面,我们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也很有价值的事,就是建造了自己的艺术家数据库,运用数字技术整合艺术家资源,把他们的代表作、个人照片、简历、参展情况、学术成就等做成资源库。这样就能够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地输送优质艺术家及其作品给大众。

  记者:说到传播方式,近年来特别流行“跨界”“联名”,艺术消费、产业共生似乎已经成为共识,清秘阁是否也加入其中?

  杨中良:确实,不同领域之间的跨界合作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现象。跨界是一种延伸,更是一种合作。当下输送艺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画店、画廊、博物馆等,商业的跨界合作成为艺术市场活跃背后的重要推动力。清秘阁也有过类似的做法,比如做墨汁、做酒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跨界”。但我认为还是要先做好老本行,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我们的主责主业中。

  “联名”是很好的互动方式,也是有效地扩大传播的途径。特别是艺术与其他商业品牌的联名,增加了人文气息,丰富了视觉元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多元化让艺术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小众的艺术走向大众视野,无形中提升着大家的审美。清秘阁也会多尝试“联名”,借助市场中的其他主体,通过更多的可能性将优质文化资源输送给大众。(文/崔漫)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